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家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家谋(1814年-1853年),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

生平

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之后科场不顺,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宁德训导,道光二十九年(1849)调台湾府学任训导,皆约士严,卫士勇。留心文献,所至辄搜罗掌故, 在任凡四年。

咸丰三年(1853)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台湾土匪与之相呼应,家谋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岁之英年病卒。事闻,恤其子为国子监生。

著作

刘家谋著有《外丁卯桥居士初稿》、《东洋小草》、《斫剑词》、《开天宫词》、《操风琐录》、《鹤场漫志》、《海音诗》、《观海集》,后二者皆写于台湾,内容多为关注台湾风土民情之作。

《海音诗》所以为学界所珍视,在于引注

刘家谋每到一地辄留心文献与地方掌故,在宁德著有《鹤场漫志》,在台湾则有《海音诗》、《观海集》。《海音诗》为有计划的创作,特色是百首七绝,不另题名,每首均于诗末加注,以诗证事,引注证诗,对于台湾政治、社会与文化有深刻的观察与描写,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 廖汉臣以为:“《海音诗》所以为学界所珍视,不在其诗,而在于引注。”如吴凤事迹,《海音诗》是目前所见最早纪录此事的文献,内容与后来的记载不同,是研究吴凤故事演变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观海集》四卷,按年分卷,收各体诗共一百八十五首,而与台湾相关者凡一百五十八首。

《海音诗》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

《海音诗》完成于咸丰二年(1852),咸丰五年(1855)由一经堂刊刻,目前仅知吴守礼家藏有此本。 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连横编校的抄本,依所咏事类重编,与原刊顺序有所出入(以下称“抄本”);一是吴守礼依原刻本校注的《海音诗全卷》(以下称“全卷本”)。《海音诗》在台湾出版时刘家谋已逝,家属并不知有此书,因此编纂《刘芑川先生全集》时,并未将它列入。[1]

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

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读书的语音可较与台湾话相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发音为主,官话为辅。

相关著作

  • 《鹤场漫录》2卷
  • 《海音诗》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
  • 《东海纪程》1卷
  • 《东海小草》4卷
  • 《观海集》4卷
  • 《开天宫词》2卷
  • 《操风琐录》4卷
  • 《怀藤吟馆随笔》1卷
  • 《揽环集》10卷
  • 《外丁卯桥居士初集》8卷
前任:
曾绍芳
台湾府儒学训导
1850年上任
继任:
邓承修

参考文献

对外连结

刘家谋.台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