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劉銘傳

移除 4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 早年經歷 ===
1836年9月7日,劉銘傳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父親是鹽梟 ,他在15歲時也投入販運私鹽的行列。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佔川沙。劉銘傳因此升[[遊擊]],並獲賞[[頂戴花翎]]。
=== 連戰連捷 ===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昆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 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1863年 ( 同治三年 ) 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複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玕、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 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 鎮壓捻亂 ===
1864年 ( 同治四年 ) ,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 1.1 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沖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 4 萬人擴展到 7 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 28 個馬營 7000 多匹戰馬中,約有 13 營 3500 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 失意閒居 ===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准獲假 3 個月回原籍 ( 安徽合肥 ) 休養。此時銘軍已有 2 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嘩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 重啟重任恪守台灣 ===
1884年[[中法戰爭]]爆发,[[清廷]]重新啟用劉銘傳,光緒十年九月十一日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臺湾軍務,劉銘傳1884年7月16日抵臺後積極整備[[海岸巡防隊|岸防]],主張[[亂世用重典]],並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漸使當地軍民心悅誠服,萬眾一心,並得仕紳[[林維源]]、秀才[[丘逢甲]]協助。
==== 法軍進軍雞籠====
1884年8月4日,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1827年6月26日-1885年6月11日)逼近[[雞籠]] ( 今[[基隆市]] ),並派一[[侍從官|副官]]登岸[[談判]],要求守軍於翌日上午八時以前將所有[[炮臺]]交出,但守軍置之不理。翌日,法軍船艦在副司令利比士指揮下齊向當地砲台猛烈開火,並摧毀守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于死傷十余人後向內地{{Link-en|撤退|Withdrawal (military)}},法軍遂[[登陸作戰|登陸]]佔領雞籠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砲台進行破壞。6 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獅球嶺]] ( 今[[中山高速公路]]起點[[大業隧道]]與[[中興隧道]]之上 ) 。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 100 餘人,狼狽逃回軍艦。
於是,孤拔艦隊得以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終於淪陷。但法軍佔領了基隆後,因不習於陸戰,進攻獅球嶺時,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卻始終無法攻越獅球嶺,一名法軍軍官在他的日記中說:「獅球嶺拖住了我們四千兵力,目前除了基隆,所有的資源都在清國一方,如果遇到任何一名台灣原住民,也必定是清軍的游擊隊。」
==== 法軍進軍滬尾 ====
這時,法軍在[[利士比]](Sébastien-Nicolas-Joachim Lespès,1828年3月13日-1897年8月24日)的指揮下,也正在進攻[[滬尾]] ( 今[[新北市]][[淡水區]] ) 。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地理形勢上滬尾門戶防禦性非常低,法軍幾乎可從[[淡水河]]河口直驅[[大稻埕]] ( 當時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地,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 ),而基隆有獅球嶺天然屏障,法軍難以越過,劉銘傳認為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軍棄守基隆,移師滬尾。因戰況緊急,等不及告知朝廷[[軍機處]]裁決,先斬後奏棄守基隆,在班師之前,劉銘傳惟恐基隆煤礦落入法軍之手,下令破壞全部採掘煤礦機具,同時炸毀礦井 ( 今[[八斗子]][[清國井]] ),並燒掉所有開採出來儲存的燃煤,作為必要防範措施。
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湘軍]][[孫開華]]等部的用兵之下,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鬥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余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撤往[[澎湖]],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台灣,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法軍侵臺的計畫就此宣告破滅。
==== 劉銘傳成為臺灣建省首任巡撫(1885年-1891年) ====
中法戰爭落幕後,[[大清帝國|清廷]]於 1885 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首任[[巡撫]];擔任巡撫的劉銘傳表示建設臺灣的重要性:
劉銘傳對臺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ref name= Wonglu></ref>,除希望在島上建立戰時可以自給的軍工產業外,同時對[[大清帝國|清廷]]亟陳在臺灣建立[[海軍]]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於財政條件,只能先從興利的近代化實業及增加[[稅]]收兩處著手。除建設多處[[砲台]]、[[兵工廠]]等現代化军备外,<ref>陳德輝,[http://big5.huaxia.com/zt/jl/05-085/578657.html 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ref>他同时推行多項[[基础建設]],包括鋪設最初的[[臺灣鐵路 (清朝)|臺灣鐵路]]、[[福州]]和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間的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唯鐵路初期僅竣工[[大稻埕]] ( 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處 ) 到[[錫口]] ( 今[[台北市]][[松山區]] ) 段通車,隨即告老還鄉,由[[邵友濂]]接任;此外,動用大量軍力「[[開山撫番]]」、清丈全省田賦等,以期就地為防務及新政開拓財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過程中,臺省財政負擔大增,規劃或經營不善、官員貪污等問題一一浮現,甚而引發了民間的反抗,其中以1888年[[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就因清賦問題而爆發以有力鄉紳[[施九緞]]的叛亂最具代表性,結果只有少數新政項目得以持續推展。<ref>{{cite book|title=《臺灣史志論叢》|year=1999|origyear=1999|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ages=424頁|author=黃秀政|isbn=957-111-840-0|date=1999-06-01}}</ref>劉探勘全台後,預定設在橋仔頭(雅作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的省城,負責管理臺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臺灣府的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撫後因經費不足令省城停工。
==== 告老還鄉 ====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臺撫一職先由[[布政使]][[沈應奎]]署理,再由原[[湖南省|湖南]]巡撫[[邵友濂]]接任。總結劉銘傳駐臺六年,始終未能建立游弋[[台灣海峽|臺海]]的海軍艦隊,而他為開拓財源而興辦的近代化實業,其深度、廣度也有限,未竟全功;但仍開啟了臺灣官辦近代化建設的先聲,是[[台灣清治時期|清治二百十餘年]]間治理最為積極的一段時期。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