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功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功利(Utility),一指功名利禄;二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三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中性。

  • 功利与道义相对,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进取心,期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一定以道义制约自己不要产生功利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唯有如此才能自发产生动力去不断努力,激发个人潜能,注重于过程的学习积累而不过分执著于结果,切记,一定要淡泊名利,决不可使自己违背道义,一旦取得成功定要多为社会造福。
  • 功利主义(英语:Utilitarianism)又译作效益主义,是一种伦理学之理论类型,认为最正确的行为是将效益达到最大。
    • “效益”就是快乐,倾向得到最大快乐,而倾向避免痛苦就是正确。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将效用描述为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所有快感的总和,减去参与此行为的所有人的痛苦。
    • 功利主义是一种结果主义,结果主义认为任何行为的结果是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
    • 与其他形式的结果主义(如伦理利己主义)不同的是,功利主义平等地考虑所有受牵连的人的利益,乃至有些更顾及动物之利益。
    • 功利主义的哲学理论先驱可以追溯到认为幸福是唯一美好的事情的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和伊比鸠鲁,但功利主义的传统开始于杰里米·边沁,相关哲学家有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亨利·西季威克、R·M·黑尔、大卫·布雷布鲁克和彼得·辛格。功利主义已被应用于社会福利经济学、全球贫困危机和动物饲养伦理等。
  •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
    •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 1. 功绩和利益。【例】凡事不要只著眼于功利的获取,须放宽眼界展望未来。

2. 过于注重利益。【例】他做人太功利了,以致朋友都逐渐远离他。

功利主义的优缺点

  • 直奔目的,直奔权力和金钱,发展第一,牺牲爱好和人性,为了发展可以放弃休息和亲情等等;这是功利主义的特点。
  • 当年看到西方的发达,尤其五四时期,精英主张全盘西化,一切为了发展,确实也让中国看到了未来,但是由于功利思维,一切以有用没用为依据,过于贬低传统文化。
    • 一刀切彻底否定有些武断,完全可以当做业馀爱好研究,这是功利主义的缺点。
  • 中国这几十年发展迅速,在功利主义的推动下,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包括上学,择业等等。
    • 每个人都冲著最有利润的地方冲刺,为了事业拼搏,为了房车,牺牲自我,孩子从小就有压力,拚命学习,向名校靠拢。**可以说学习强度,中国孩子世界第一。大家互相比拼,都想成为佼佼者,父母都盼著孩子成为精英。
    • 这种特点激发了人的潜力,活的虽然累,但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转,经济高速运行,可以说这是经济发展的代价。
  • 弊端呢?长期来看,弊端也是明显。看看高考大省山东,虽然分数很高很刻苦,但是潜力不足,日后的发展和分数不匹配。**潜力过度消耗,思维形成定势不会灵活处理高难度问题,很多奥数精英也是同样,功利教育促使他在奥数上得了金牌,但是长久看由于长期单一的应试训练,影响了后来的兴趣和思维的多样性,后来有顶级成绩的不多。
  • 再看看普通小孩,人群中聪明刻苦的是少数,多数平淡毅力一般,这些人当中有些擅长音乐体育手工绘画,有些善于创造性思维或者人际关系,组织能力等等,各种人强行推在功利的大车上,用的都不是自己长处。
    • 日后择业基本也集中在大家认为热门的领域,假设这些领域能带来更高收入。
    • 长期看,全社会角度看,如果不是自己长处很难耐下心下狠功夫,带著功利心来回变,容易迷失方向。
    • 全国这么多人,很多没有利用自己长处,虽然这些长处短期对经济刺激不大,但是长期看每个领域缺乏一些感兴趣热爱的人,这个领域无法达到一定高度。[1]

中国功利主义的反思

  • 当我重看中国宏伟基建的时候,我突然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发展代价论”这种思想,为什么会有“国家发展中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借此来抨击大陆的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一想法。
    • 我突然为自己的冷血感到羞愧。纵使我仍旧不认为这可以作为批判一党专制的有力论据,却从个人的道德层面上感到了不安。
  • 从小到大,“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政府,感恩人民。”这句话时常出现在各种演讲稿中。为什么在这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们的演讲稿的感恩顺序,不是“感恩人民,感恩政府,感恩国家和党。”
    • 我们何以将“人民”(或者用社会中的个人)摆在了最后,将所有的荣光和著重强调,都给了宏观概念上的“国家和党”。
    • 就拿基建这件事情而言,在为宏伟基建骄傲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承认和感恩为发展作出牺牲的普通百姓,无论他们是遭遇工伤、抑或被迫背井离乡。
    • 我们大陆人明明清楚认知的事情,却被轻巧抹去。我们看到了光辉灿烂的表像,却有意无意地忽视这背后的代价。国家不去报导,个人就可以装聋作哑。
  • 建国之初,我们尚且追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 近年来,牺牲的物件并未改变,奉献的物件也未变,可真相却因为涉及国家本身,而变成了需要问责和掩盖的丑闻。这是身在社会中的我们需要反思的事情。
  • 这让我想到了Milan Kundera笔下关于“Kitsch”的那段叙述。"我,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神学训导的孩子,很自然,会抓住上帝与大便不能共存这个事实,来怀疑基督教人类学中的基本论点。
    •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吗?二者必居其一: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就有肠子!——或者说上帝没有肠子,人就不象他。
  • 古老的诺斯替教与我五岁时的想法是一致的。早在二世纪,伟大的诺斯替教派大师瓦伦廷解决了这个该死的两难推理,声称:“基督能吃能喝,但不排粪。”
  • 我们将一种对于“国家”进行的审美,变成全社会必须认同的标杆。在变成标杆的同时,审美这件原本应该属于个人的事情,变得流于表面和空洞。
    • 再加上不断号召其他人前赴后继地去拥护并强化这种不一定是虚假的、但一定是没有经过自我思考的审美认同,最终这种审美的目的变得功利化,让与其有关的形象变得神圣不可侵犯。
  • 开始反思为什么香港和大陆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认知差异。我本以为这种差异源自于党政, 中国大陆是一个将经济学作为基本哲学的功利主义国家。
    • 从古至今这个观念根深蒂固,从秦始皇“富国强兵”就开始了。在这个国家中,绝大多数人觉得“GDP的增长”才是最大的“善”;觉得“发展才是硬道理。”
    • 在大陆,大多数人评价事物的标准都是后果主义,只要达成的目标有利于绝大多数,那么就是“对”的。这是难以撼动的主流价值观,鸡汤文再多也软化不了的庞大巨兽。
    • (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篇文章提到了“专家治国”;提到了“一党专制的统筹规划优势”。)
  • 功利主义之下的权利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内在价值的。因为这种个人权利随时准备著为更大的群体利益作出牺牲,这只是实现“功利”本身的工具。这是绝大多数大陆人从小就做好的思想准备。
  • 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民粹的民主,和相对民主的专制,大部分中国人只是选择了后者......我们选择一生赌一次,而不是每隔几年就下个赌注。
  • 有人觉得这段话很愚蠢,因为我将“选举权”和“赌注”这两个词联系起来。
    • 我如今反思,为何我会选择这个词,作为我的第一感受。因为这种“权利”在我看来只是个工具。“权利”最终将服务于“功利”/“效率”。 倘若它并非我的最终目的,我何以不能稍微舍弃?如今想来,这就是我接受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最好的证明。
  • 功利主义本身有错吗?
    • 功利主义判断行为正当与否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最大可能的幸福。
    • 对于一个社会的经济而言,经济学治国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因此单方面指责大陆人这种价值观在我看来是不当的。
  • 即便它对于经济效益而言,优于自由主义;在涉及个体的人格和尊严时,我们也不该用经济学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2]

参考来源

  1. 松松作家. 功利主义的优劣. 每日头条. 2020-06-18 [2020-09-18] (中文). 
  2. 对于“Kitsch”和功利主义的反思(续半月前的日志). Matters. 2019-10-22 [2020-09-1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