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原图链接图片来源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99年马尔克斯罹患淋巴癌,2012年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1] 

人物简介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考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马尔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遗传史,马尔克斯在患淋巴癌后为了抗癌接受了化疗,导致大量脑部神经元缺失,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2] 

个人作品

[3] 

  • 1947年-《第三次辞世》
  • 1955年 - 《枯枝败叶》(La hojarasca)
  • 1958年-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 scriba)
  • 1962年 - 《格兰德大娘的葬礼》(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 Grande)
  • 1962年 - 《蓝宝石般的眼睛》(Ojos de perro azul)
  • 1962年 - 《恶时辰》(La mala hora)
  • 1964年 - 《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备注:小说单行本于第二年出版)
  • 1970年 - 《落难海员的故事》(Relato de un náufrago)
  • 1972年 -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La increíble y triste historia de la cándida Eréndira y de su abuela desalmada)
  • 1975年 - 《家长的没落》(El otoño del patriarca)
  • 1981年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1990年被李少红、萧矛改编成电影《血色清晨》)
  • 1982年-《番石榴飘香》(El guayava común agita la fragancia)
  • 1985年 - 《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 1989年 - 《迷宫中的将军》(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
  • 1992年 - 《奇怪的朝圣者》(Doce cuentos peregrinos)
  • 1994年 -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
  • 1996年 - 《绑架》(Noticia de un secuestro)
  • 2004年- 《苦妓追忆录》(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
  • 2010年-《我不是来演讲的》(yo no vengo a decir un discurso)

获得奖项

  • 1962年 - 《恶时辰》获埃索奖。
  • 1969年 - 《百年孤独》获意大利基安恰诺奖。
  • 1969年 - 《百年孤独》获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
  • 1971年 -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 1972年 - 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加列戈斯文学奖。
  • 1981年 - 获法国政府颁荣誉军团勋章。
  • 1982年 - 获诺贝尔文学奖。[4]
  • 1982年 - 获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 2006年 - 获第26届《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改编电影

2007年,迈克·内维尔导演,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索兹殴诺主演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电影海报,算是最为著名的马尔克斯电影作品,但为了它的版权,好莱坞知名制片人斯坦多夫软磨硬泡了三年,最后用了苦肉计,表示自己会像主角阿里萨那样,一直磨够50年,这才最终打动马尔克斯,耗资300万美元拿下此战。[5] 马尔克斯自己原本也算得上是一名剧作家,他的几部重要作品都亲自参与编剧,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追忆录》、《没人写信给上校》、《事先张扬的杀人事件》等。但他影响最大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却一直未能搬上银幕。[6] 法国杂志《巴黎评论》曾问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何时拍电影,马尔克斯与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在1990年的新拉美电影节会晤,后曾公开表示《百年孤独》仅黑泽明能拍电影。然而黑泽明不久却去世了,马尔克生前曾力阻他人的一切将《百年孤独》改编电影的努力,另外电影界也公认《百年孤独》内容过于庞杂改编电影难度太高,所以至今尚无电影人去做这一努力。

人物影响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独》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之大,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尔克斯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以其深刻独到的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著称于世。马尔克斯的创作立足于拉美大地,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鞭挞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同情弱小,反对强暴,表达人民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会问题,暴露形形色色的社会流弊等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展示当代拉美的社会面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物思想

马尔克斯与其说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说他是因谴责孤独而出名的。马尔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类,孤独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实,一种每一分钟都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这个非凡的现实中的一切人,无论诗人、乞丐、音乐家、战士,还是心术不正的人,都必须尽量地求助于想像。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可信而必须的常规财富。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无知会造成孤独,自私会造成孤独,竞争与比较同样会造成孤独,而贫穷更是一种孤独,是孤独中最刻骨铭心的一种——甚至可能使一个落后的民族沉沦或枯萎。孤独是文明真正的敌人,不管它是来自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但孤独究竟为何物,仅靠马尔克斯一人,无法解释清楚。马尔克斯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自身的命运以及别人(哪怕发生在另一个国度、地区或另一半地球)的命运:“如果不具体地采取合法的行动支持那些幻想在世界的分配中享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民,仅仅同情我们的梦想不会使我们对孤独的感觉有所减少。”马尔克斯所谓的孤独,主要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的。其实,物质上有限的孤独,导致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孤独——孤独这个概念比马尔克斯所理解的还要广大。不管怎么说,人类虽然还无法详尽地解释孤独,但毕竟开始尝试着解剖孤独——逐渐意识到孤独的存在及其危害,在这样的努力中。孤独会变得渺小的,至少不再那么可怕。 [7]

视频


马尔克斯实录

视频


老梁: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上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