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加爾各答

增加 1,300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improve|date=2020年11月}}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 城市景觀 ==
 
作為英屬印度的前首都,加爾各答保留了殖民時期的建築盛宴,與邊緣化的城市地區和充滿活力的新城郊區及其空調商場形成鮮明對比。加爾各答是體驗[[孟加拉]]風味溫和而復雜的美食的理想場所。加爾各答由殖民地英國人以歐洲大都會的方式(如今仍位於印度最貧窮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建造,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充滿鮮明對比和矛盾的城市。加爾各答不得不吸收強大的歐洲影響力並克服其殖民遺產的局限性,以便找到自己的獨特身份。自1950年代初以來,大氣污染已大大增加。燃燒煤炭的工廠,機動車和熱電站是造成這種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ref>[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Kolkata Kolkata],britannica.com</ref>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10px10px; text-align:left">
== 人文歷史 ==
 
加里卡塔語源於[[孟加拉語]]Kalikshetra,意為“(女神)加里市之地”。有人說,這座城市的名稱源於其最初定居點在運河兩岸的位置。第三種意見將其追溯到孟加拉語中的石灰(氧化鈣;kali)和燒成的貝殼(kata),因為該地區被認為是製造貝殼石灰的地區。
== 地理位置 ==
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與孟加拉國邊界以西約80公里(50英里)的[[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東岸,的東岸。它的最大海拔在海平面之上約30英尺(9米)。加爾各答屬亞熱帶氣候,季節性季風(大雨),全年溫暖。
==城市结构==
城市一角由加尔各答市政当局(KMC)管理的加尔各答市面积为185平方千米;。而加尔各答大都会区则仍在继续不断的扩张,到2006年,
 
其面积已经达到1750平方千米,包含72个市和527个村镇。加尔各答大都会区的郊区合并了北24区、南24区、豪拉县、胡格利县和纳迪亚县的一部分。
它位於印 市区东西方向的尺 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 很狭窄 與孟加拉國邊界以 大体上 西 約80公里(50英里)的[[ 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東岸 东到大都会东部旁路,跨度仅有5–6千米。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北区是该市最古老的部分,拥有19世纪 東岸 建筑物和狭窄的小街 该区 最大海拔 气氛令人回忆起老加尔各答往事。南区主要是 海平面之上約30 独立以后兴建,是精 尺(9米) 分子的居住地 。加 各答 屬亞熱帶氣候,季節性季風(大雨),全年溫暖 东北部的盐湖城区域是该市的规划部分。在该市东北边缘规划发展了新镇
中区拥有环绕B.B.D.Bagh区的中央商务区。作家大厦、加尔各答邮政总局、加尔各答高等法院,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办公室位于此处。马坦公园是位于该市心脏的巨大开阔地,在此举办一些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一些公司已经在公园街以南区域建立了办公室,那里已成为第二个中央商务区。
== 經濟 ==
 
加爾各答作為印度卓越的經濟中心之一的地位紮根於其製造業,金融和貿易活動以及其作為主要港口的作用;它還是印刷,出版和報紙發行以及娛樂和娛樂的主要中心。加爾各答腹地的產品包括煤炭,鐵,錳,雲母,石油,茶和黃麻。黃麻工業始建於1870年代,加爾各答是印度大城市的黃麻加工業中心。如今,磨坊在休利河兩岸的城市中心南北延伸。工程構成了城市的其他主要產業。此外,城市工廠生產和分銷各種消費品,特別是食品,飲料,煙草和紡織品,以及其他輕工產品和化學品。
== 交通運輸 ==
 
儘管交通繁重,城市路面的狀況很差。在公共交通系統擁有眾多的電車和公共汽車,有的在政府管理和其他由私營公司經營。1986年,地鐵系統的第一部分在城市開放。到21世紀初,它已成為城市通勤的主要方式,每天有近200萬通勤者在使用它。
== 體育 ==
 
足球是該市最受歡迎的運動,該市也是印度足球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加爾各答擁有頂級的全國俱樂部如東孟加拉足球俱樂部、巴甘莫哈競技俱樂部和穆罕默德體育俱樂部。和印度其它地方一樣,板球在該市非常普及,大街和空地上都有進行。
== 旅遊景點 ==
 
加爾各答維多利亞紀念館<ref>[https://www.lonelyplanet.com/india/kolkata-calcutta kolkata-calcutta],lonelyplanet.com</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1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