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化学处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化学处理是中国科技名词,属于科技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词解释

化学处理是采用化学或电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稳定化合物方法的统称。单独或混合使用酸溶液、阳极溶解(电解)等进行除锈,使用磷酸盐处理、铬酸盐处理、发黑、阳极氧化等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保护膜,均属于此种方法。

基本原理

化学热处理过程可分为分解、吸附和扩散三个连续阶段。

1、分解

分解是指渗剂中生成能渗人钢表面的活性原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原子可能通过下面的三种反应生成:

分解反应:如2NH3→2[N]+3H2

置换反应:如SiCl4+2Fe→2FeCl2+[Si]。

还原反应:如2BF2→BF4+[B]

单纯的分解反应要求的温度高。化学热处理时,通常是利用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度除取决于反应物的本性外,还与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有关。一般增加浓度和升高温度,能增加反应速度。反应活化能的减少,能显著地增加反应速度。添加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度剧增。以渗氮时的氨分解为例,无催化剂时,活化能约为380000J/mo1。铁为催化剂时,活化能降低到163410J/mol,反应速度可增加很多。

2、吸附

吸附是活性原子(或离子)与金属原子产生键合而进人表层的过程。一切固体都能或多或少地把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吸附到自己的表面上来。金属表面原子的结合键比内部原子少,存在着指向空间的剩余引力。当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碰撞到固体表面时,便被其吸收,并降低其表面能。粗糙的表面比平滑的表面吸附作用强,晶界比晶内吸附作用强。

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按作用力性质可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靠吸附剂与被吸附分子间的吸引力。物理吸附不需要活化能,一般无选择性,任何固体都能吸附任何气体,并且大多为多分子层,只是吸附力的强弱随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不同而异。化学吸附是靠吸附剂与被吸附粒子之间的类似化学键的结合力,具有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金属对气体吸附的活化能一般小于41808J/mol,比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小。化学吸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只能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速度小,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扩散

扩散就是工件表面吸附活性原子(或离子)后,其表面浓度的提高形成浓度梯度,创造了扩散条件,使渗入元素向其内部迁移形成一定厚度扩散层的过程。晶体结构对扩散系数影响较大。碳在奥氏体中扩散激活能比在铁素体中要大,这与面心立方结构奥氏体的致密度大有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