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屯区属都市边陲地带,兼具都会与乡村特性,纯为都市型的农业区,辖内因旱溪纵流而概略分为“溪东”与“溪西”,溪东接近丘陵山区,居民以早期以务农为主,稻谷、水果、竹笋为其特产,其中尤以大坑竹笋名闻遐迩,溪西系农、工商、荟萃之处,重要的工商企业大多在溪西。北屯区包括大坑地区、水湳地区、四张犁地区、三十张犁、二分埔、三分埔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农特产品及休闲观光部份,大坑地区因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头嵙山海拔859公尺,四季景观变化丰富,特产种类众多,其中以“麻竹笋、柑橘、文心兰”闻名全台,被誉为大坑三宝。东以头嵙山与新社区、中兴岭毗连,西以土库溪西屯区相邻、南与北区、太平区邻接,北与潭子区、丰原区相邻。境内东半部为丰原山地南段、中有头嵙山高度约859公尺,观音山高度约317公尺,为大里溪的上源地域,西半部为台中盆地的一部份,海拔约100公尺至200公尺之间,全区面积有62.7034平方公里 。[1]

历史沿革

沿革台中市于清康熙廿三年初隶天兴县,后改隶天兴州为诸罗县,本区位在诸罗县辖内的猫雾拺堡。

雍正十二年(1735)原猫雾拺堡分为东、西两堡,乾隆廿九年(1764)本区东半部属于拺东上堡、西半部属于猫雾拺下堡。光绪十三年(1887)本区原属彰化县从此改纳入台 湾县的一部份,为拺东上堡及下堡辖区之一。

直迄明治三十四年(1901)本区改隶台中厅直辖拺东下堡三十张犁区及拺东上堡四张犁区,大正九年(1920)废厅设州,本区改台中州大屯郡北屯庄。民国三十四年本区则改隶台中县大屯区,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一日并入台中市,正名台中市北屯区,分为二十个里,后于民国四十二年增设空军眷村仁爱里,本区成为廿一里,民国五十九年成为廿二里 ,六十四年成为廿五里,后因人口遽增而细分为卅一里,九十一年二月里邻整编后迄今已达四十二里行政区。[2]


产业发展

大坑山区竹林占据辽阔,麻竹、桂竹、绿竹、刺竹、孟宗竹、观音竹…等遍布,早期农业之食、衣、住、行以及农具、渔具、食具、工具皆取之于它,如竹管厝、竹桌、竹椅,菜橱、容器等种种皆是农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甚至于住宿的房舍皆取材于它,目前大坑野地仍有丰富而多元的竹类生态资源。大坑因处于带状山谷溪畔,前人由中兴岭往台中市眺望,状似坑谷,因而名叫大坑。

  • 地方特色

1.农业生产因平地及山坡地地形不同而所有区分,平地以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为主,山坡地 以种植竹笋、果树为主。

2.工业生产主要为塑胶制品、五金、建材等,及工作机具加工厂、汽车修配厂、家庭代工业等不胜枚举,为原件托工生产之重镇。

3.主要商业以零售及服务业居多,有杂货、餐饮、旅馆、金融、娱乐,以及较具规模的大型购物商场、生鲜超市等,分散于全区各角落,促成北屯区蓬勃发展与繁荣进步之景象。[3]

观光景点

  • 八二三纪念公园:为了纪念民国47年(1958年)8月23日,共军炮击金门群岛引发的“八二三炮战”,缅怀当时英勇的国军与同胞们的牺牲。贡献。
  • 中正露营区:位于台中市大坑头嵙山西方,海拔四六五公尺,是大坑规模最大的公营露营地。
  • 台中洲际棒球场:为了让中部地区的民众拥有完善的观赏比赛地点,刺激中部地区棒球运动的发展,建立符合国际水准的棒球比赛场馆。
  • 台湾民俗文物馆-民俗公园:于1990年3月1日开放,占地约1.6公顷,为全国第一座民俗公园。园区建筑以清末民初的传统闽南式建筑为特色,规划成民俗及民艺两区。
  • 大坑粉红情人桥:座落于大坑祥顺东路一段与景贤路交叉路口的大坑粉红情人桥,是大坑一带的新景点。
  • 新都生态公园:腹地广阔适合全家来趟生态植物之旅。
  • 台中市眷村文物馆:原为“北屯新村”,居住校级以上之飞行员及航空技术局与研究院之技术员,目前保存三栋具代表性的眷村建物。
  • 一德洋楼:原“林懋阳故居”,为台中市政 府登录之历史建筑,目前正在委外招商作业规划。
  • 积善楼:创建于日治时期明治31年(西元1898年),赖氏祖先长荣公由头张迁居于今之二分埔。[4]
  • 大坑风景区(含大坑步道):民国65年,大坑风景区经台中市政府开发成立,海拔112公尺至859公尺。大坑步道,总计有12条的登山步道,每条的难度都不同。[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