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regional dynamo-thermal flow mctamorphism )是由于地幔上隆产生的热流呈点状、轴状分布,形成中一低温、中-低压递增变质带,发育广泛、复杂的岩浆,混合岩化、变形,常形成古造山带褶皱基底岩系

目录

洋底变质作用

指大洋中脊附近的变质作用,在大洋中脊下部的热流具有较高的速率,并随深度而快速增加,使原有的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变质。以后由于洋底扩张,不断产生侧向移动,使这些变质岩移至正常的大洋盆中。变质的基性岩,一般不具片理,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其变质相主要是沸石相和绿片岩相。根据对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底样品研究,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常随深度而变化,其顺序为黝帘石→葡萄石+阳起石→绿片岩相,葡萄石-绿纤石相组合缺失,说明大洋中脊玄武岩变质时比许多大陆上蛇绿岩的地热梯度高。区域变质作用按压力类型分为低、中、高三个类型和两个过渡类型,具有一定的温度—压力梯度,并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80年代中,中国岩石学家董申保等把中国的区域变质作用分为主要类型、基础类型和辅助类型。主要类型有: ①埋深变质作用:包括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型(浅到中等深度型)和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型(高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绿片岩相(千枚岩)型和绿片岩相(有时可出现蓝闪绿片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包括中压相系和低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

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包括麻粒岩相型和角闪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辅助类型包括盖层变质作用和断陷变质作用。 [1]

发生区域

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后期的造山带中,与这些地区的地热异常和应力作用有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压力、应力和溶液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比较复杂,可出现不同类型的递增变质带,在不少地区有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相伴生。[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