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十里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里铺"在全国有很多,如:武汉汉阳区的十里铺、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的十里铺、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乡、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十里铺、河北石家庄长安区的十里铺、二十里铺。重庆的十里铺,奉节的十里铺,陕西省宝鸡市的十里铺等。[1]

简介

十里铺,武汉人都很熟悉的一个地名,它位于汉阳大道,东与钟家村相距约5公里,西距龙阳大道约1公里。 但并不是所有熟悉十里铺的人都知道它名字的来历,即便是久居此处的许多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对十里铺的由来,也不甚清楚。 古代十里铺是与汉阳府(县)相距十里之遥的一个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驿站》中记述:"今日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据此,汉阳十里铺应为汉阳府(县)进京途中的第一个驿站。 100多年前,十里铺由驿站逐步形成粗具雏形的集镇格局,面积8.5万平方米,两条街道呈"十"字形,正街在现在的汉阳大道,横街斜交于正街为东北至西南走向。 漫步十里铺,从十字路口向南前行,跨越墨水湖北路后,坡道起伏蜿蜒,可领略神游古道之意境;若极目古十里铺正街,今日汉阳大道车流如梭,人流如潮,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建材市场沿街而立,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淹没了昔日驿站尘嚣。

小汉口

解放前,十里铺便有"小汉口"的称号。 当时的普济善堂与罗家埠码头之间,有一条用麻石铺设成的近5里古道,这里一度是众多商贩出入汉阳、汉口的必经之路。日军占领时期,商贩们为了躲避汉口每日几炸的危险局面,以及异常严厉的日军检查,纷纷将盐、烟等货物通过此古道,偷偷运到十里铺进行贩卖,给这里带来了一时的繁荣。 但寻找这条古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数小时的打听询问,记者终于在76岁的黄庭建爹爹的指引下,在汉阳大道十里铺车站附近找到了古道的一侧入口---普济善堂。 据了解,普济善堂是解放前名为"普济帮"的江浙帮派所修建的,曾有专门的医生坐诊善堂,免费给穷苦大众看病。一位姓朱的先生也曾在此教过私学,来听课的多为附近上不起学的穷孩子,识字不多的黄爹爹也曾经在善堂中学习过一段时间,年过七旬的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教学内容:论语、三字经、孟子…… 由于当时古道上过路商贩众多,善堂还专门请来一位姓杨的老师傅,每日在善堂内烧茶,免费提供给过路商贩。 "天变、地变、普济善堂门口的两大缸凉茶铁打不变。"受此恩惠的商贩们对善堂的感激之情由此可见。 解放后,国家将其收为公房。70年代末,汉阳大道扩宽,普济善堂被拆除,随后这里做过餐馆,做过银行。现在,普济善堂的旧址已被一家名为"武汉江南复印服务部"的商店所取代,就连该店的女店主都不知道此处竟然就是当初名噪一时的普济善堂,只有在该商店两层楼的外墙根脚处,才可以依稀寻找到些许旧时的辉煌。 普济善堂消失了,麻石做的古道早已铺上了水泥,罗家埠码头也随着江汉二桥的建起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昔日喧闹的商道现在变得静寂起来,望着水泥路上稀稀拉拉的行人,黄庭建爹爹也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听到儿童时喧闹的吆喝声与脚步声。

广平县

1959年建铺上管理区,1961年改铺上公社,1984年更名十里铺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45.6平方公里,人口3.4万。肥(乡)馆(陶)公路、邯(郸)聊(城)铁路横穿乡境。辖十里铺、席寨、陈固、屯子堡、金安村、北寺郎固、闫小寨、前堤上、后堤上、南寺郎固、泊头、杜村、大留、油村、秦庄、小张固、南张固、田庄、贾庄、北小留、南小留2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工业产品有保健座垫、纸品、服装等。

禹州市颍川办事处十里村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东新区。北靠颍河,南临许禹公路,交通便利,水电通讯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下辖四个自然

村,七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00亩,有1667口人,其中党员53名,分四个党小组。

村党支部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立足于本村实际,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紧紧围绕"五好"示范村的标准,深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形成了班子带头创,队伍齐心合力干的良好发展态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党支部根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夏都陶瓷有限公司、鑫源发制品有限公司、太昌发制品公司等企业、截至目前,十里村拥有大小棉织厂96家,拥有织机四千余台。同时,铸铁厂、木分厂、浆纱厂、冷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十里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5000多个外来人员安排了就业岗位。2006年度,全村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人均收入4100元。

93年以来,十里村连年被授予禹州市"五好"党支部、"乡镇企业二十千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小康村"、许昌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2年又被命名为全省"五好"村党支部。2005年5月,通过许昌市委的验收,被评为许昌市"五好示范村"。

灞桥区

十里铺街道位于灞桥区西部,面积14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1个行政村。陇海铁路和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横贯境内。米家崖村有新石器时期仰昭文化氏族部落遗址,是半坡遗址的重要参照地。石家街、尹家街一带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

中文名称十里铺街道地理位置位于灞桥区西部面积14平方千米

据无量庙碑记:唐贞观年间,因东临浐河设驿站,名为浐河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距长安城十里得名。清嘉庆年间《咸宁县志》称东十里铺。建国后属西安市第十区一乡(尹家街)、二乡(十里铺)。1956年乡划调整,合并成立十里铺乡。1957年6月划归灞桥区管辖。

该乡南部狭窄北部宽长,呈榔头形。省、市、区驻地单位46个,工厂林立,陇海铁路、西临高速公路、长乐迎宾线横贯东西,工业铁路专线,万寿路、幸福路、长十路、十酒路纵穿南北,内联境内村组、驻地单位,外接全国省、市主干公路,西安火车东站在其境内,形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乡经济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正在由农业向工贸方向转化,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6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412万元,财政收入355万元,人均纯收入1118元。

农业,主产蔬菜、小麦、玉米;浐河沿岸种植葡萄、果树、耕地面积9075.7亩,均为白沙土质,全部可以灌溉,蔬菜年产量2197.7万斤,粮食年产量219.7万公斤。

1992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浐河西岸地段为浐河经济综合开发区。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南部地段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水质纯净,富含各种矿物质,有较高的保健医疗价值,周围环境优雅。1992年初,港商即在此投资,兴建"半坡湖度假村",集公园、温泉、游乐、住宅为一体,总占地面积72.6万平方米。

该村位于龙游县境内东华街道管理

宜居村镇: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管理,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品牌。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进村民文明素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镇、县级卫生乡村、县级教育强村。 特色经济:十里铺是传统农业大村,土地资源充沛。生猪、蛋鸭、笋竹、茶叶、发糕、小辣椒、黄花梨、莲子等农特产品极为丰富。境内毛竹资源丰富,有竹林面积近40万亩,毛竹立竹量6000多万株,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工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依托浙江龙游工业园区,形成了特种纸、笋竹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电子、绿色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工业立村、开放兴村、特色强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里铺民风淳朴,勤耕好客,社会人文环境优越,是外来投资者投资创业的风水宝地。我们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经商贸易、探亲访友、旅游观光。[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