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佛禅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佛禅院在新昌城西南石城山中,俗称千佛岩,以千佛石窟而得名,与大佛寺弥勒石像所在的宝相寺石窟山头相邻,东西相望。1984年浙江省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千佛禅院

俗 称:千佛岩

位 置:新昌城西南石城山

文 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 建:东晋

前 身:元化寺

历史沿革

千佛禅院前身是元化寺。《嘉泰会稽志》载:“七宝院,旧元化寺,东晋高僧于法兰建,曾与石城隐岳鼎足而立。”刘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了僧昙光在剡山建隐岳寺后说“后兰公创寺号曰元化,兹密迩石城,而拱本高阻,似石桥之天断,犹桃源之地绝。”据新昌县志载,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毁千佛院,宋祥符间(1008—1016)改名七宝院,明洪武时(1382)复名千佛院。宋时寺中有佛塔,咸淳九年(1273)新昌县“中乡荐为会稽八邑之魁”,县令谢在杼作题名记,在塔上题名三十四人。后晋开运三年(940),赵仁爽曾经作过重修,清嘉庆元年(1796),宝相寺僧“顺阳携师及徒移锡千佛院”,“十年以后,千佛院兴”。从此与宝相寺同宗,宗系也属临济宗。道光十七年,邑令朱元亨有《重建千佛院记》,至今文字尚存。

元化寺是东晋名寺,为高僧于法兰所创。法兰弟子于道邃,创缘会宗,于法开创识含宗,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二宗。当时在寺还有于法威、竺法兴、于法道、支法渊,梁·慧皎《高僧传》中都有记述。元化寺到齐永明三年(485),受北方建云冈、龙门石窟影响,开始建石窟,造小佛千尊改名千佛院,比石城寺筹建石弥勒大像还早一年。千佛石窟建成后与石城寺石像一小一大,一多一少,一南一北,一上一下相映成趣。

建筑结构

千佛石窟有正、旁两洞,正洞宽18米,深6米,高4—5米,洞口接岩石为阁,有檐角挑出[1] 。正面洞壁有小石佛十龛,每龛为10×11小格,每格中一小佛高约20余厘米,中间九格置一尊较大佛像,膝前侍立二小像。每龛实为104尊,横列十龛共佛1040尊,小佛石质外加泥彩,十龛之外两旁有两护卫神像,石质浮雕,衣带战袍身影俱在,像身有不规则小孔数十,似是后世故意凿出借以敷泥彩,今已全部脱落,当时形制毕见,虽多磨损,六朝真迹犹在,文物价值很高。十龛下列石座,有十八罗汉像各高一米另。旁洞宽6米,深3米,高5米,壁上及龛前列一米多高的石像十余尊,“文革”时曾遭毁,头部都重补了泥塑。

文物保护

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千佛院在“文革”中曾一度成为生产队养猪场,除石壁龛中小佛像外破坏严重,1982年恢复时,于原石窟东靠山门小空窟中移塑海岛观音像一堂(海岛观音原建在翟缨亭内,在“文革”时被毁)。

千佛院坐北朝南,位半山上,与坐南朝北处于谷底的宝相寺(今大佛寺)一开明一沉静正好相反,现在寺稍下处已辟建为县文物仓库,移旧城隍庙古建筑及明·吕光洵尚书墓前石像置其中,还将建碑廊以陈列文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