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林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华林寺,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1]

中文名称: 华林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

类 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时间: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寺庙简介

华林寺大殿,位居华林寺主轴线的中心位置。华林寺几经废兴,原有殿堂、亭阁等建筑大部废毁,现仅存这座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1958年文物普查发现,一度定为南宋建筑,其后几经考察,又做了全面测绘,确认其风格型制颇具隋唐遗风,建造年代不会晚于五代末北宋初。

宋代的《三山志》等史书记载,吴越国拥有福州时期,郡守鲍樇让于钱氏十八年(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拆除五代闽国宫殿等建筑用于修建华林寺等佛庙相吻合。

文物保护

1982年2月23日,华林寺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990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大修。大殿落架大修,为避开殿后紧挨着的大楼,大殿整体向东南迁移了14.6米、南移8.3米。除修复了大殿外,另增建山门、配殿、两廊及四隅围墙等附属建筑,并建立了华林寺文物保护所,大殿辟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保护范围:东至福建日报社围墙,西至火神庙(含火神庙),南至华林路,北至省委大楼。

建筑风格

大殿为八架椽屋,大殿有十八根木柱,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部由斗拱支撑,梁的作用反而比斗拱小,并且不用一根铁钉。

大殿用材为一等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九间或十一间大殿方能用一等材。而华林寺大殿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却用一等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特例。

大殿中的十八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肥而短,柱高不及柱径的八倍,且沿用更古老建筑的柱式,中径大,上径、底径小的两头卷杂的做法。这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以后极少见。有的可上溯至隋唐、六朝,或在相当于隋唐时代的日本早期建筑中找到先例,有的已不见于北方唐代建筑遗构中,可为国内少有。

在梁的造型上,平梁、四檐梁的断面分别呈圆形、或月梁形,顶面隆起,形成巨大的方形驼峰。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日本镰仓时期“大佛祥”建筑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

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如柱子的上下卷杀做法,云形驼峰,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圆形断面的月梁,柱头方、罗汉方和撩檐方上镌刻团窠等。

布局结构

华林寺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包裹着宋代初建时的构架,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大殿主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内柱高过檐柱2.62米,属厅堂型构架,但其内柱柱头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与四周檐柱上三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不在同一标高上的铺作层。因此,它的构架是一种特殊的厅堂型构架。殿内构件造型优美,使大殿在古朴雄浑中显出南方建筑特有的轻快秀丽的格调。

大殿的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栱,斗拱组合严谨、简洁。外檐铺作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重拱造,柱头及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斗底作皿板形,用材硕大,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除转角铺作出跳用足材外,其余均用单材。

梁、栿、前檐阑额均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额上不施普柏枋,前檐补间铺作栌斗直接坐于阑额上。18根丰盈粗拙的梁柱呈梭形状,其中四根内柱高7.2米,古朴挺拔。不对称曲线形成自由流畅轮廓的云形驼峰在梁栿上的运用,动态盎然。昂嘴曲线砍作三段,沿曲线轮廓微刻线脚一道,活泼自然。装饰构件与浅雕团窠及彩绘的巧妙结合,线条简洁粗犷,皆具有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

脊檩、前廊东西和后檐乳栿的下皮,保留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三年(1874)等重修的纪年题刻,及“法轮常转”、“国界安宁”、“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等宋代以来吉祥语题刻,颇为珍贵。大殿施工技术精湛,构件造型精美,用料超等,地方气息浓郁。

寺内设施

华林寺历经几多春秋,仅存大殿,后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风格影响颇大。

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构件仍为千年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寺内存有宋代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

华林寺寺内原有御书刻石、大雄宝殿、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历经几多春秋,早已毁废,至今仅存山门、左右配殿、廊庑和大殿。

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大殿的主要构件(梁架、斗拱等)仍为初建时的原物,保存唐宋建筑风格,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华林寺创建于宋朝初年,它的构架形式,不但可以看出北宋的建筑特点,而且还可以上窥前代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多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下来,在宋代木构建筑本来就保存很少的南方地区,此殿尤显珍贵,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视频

华林寺二期工程奠基仪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