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协和乡(四川省安岳县协和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协和乡(四川省安岳县协和镇)为地名,旧名陈家场,现为协和镇。隶属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安岳县下辖镇。位于安岳县境南部略偏东,安岳县城区东南方向,距安岳县城区45公里。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0余人,场镇常住居民1500余人。1992年安岳实施撤区并镇,原石板乡裁撤,并入协和乡,2017年4月协和乡改镇,为协和镇,现有[[]]石板、协和两个场镇。

清康熙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大量湖广辰州府移民迁入居住,由此带来了辰州文化及习俗,经传承融合,今协和(包括石板场)人,特别是长者,多会辰州话。

协和镇名胜古迹较为丰富,有杨氏宗祠、桥亭子等。桥亭子始建于道光十六年,属县文物保护建筑。以中和寨为主各类石寨子以及摩崖造像百余尊。[1]

[]

社会事业

协和镇现有学校3所,其中初级中学,教学班9个,学生530人,教师34人;协和小学,教学班19个,学生1085人,教师45人;石板小学教学班14个,学生628人,教师26人。私立民办幼儿园4所,幼儿学生242人,教师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协和中心卫生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年均门诊5万人次,年均住院2200人次,村级医务室16个,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618人,参合率99.2%。城乡低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实,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4%;兴办15处农家书屋,调频广播和无线通信实现全覆盖。

历史名人

(民国)西南青年军少将司令唐蓉川;(民国)名中医王守常;(民国)镇子沟文人张康镇;(民国)陈家场区分部秘书杨秀树

地理位置

协和镇位于安岳县境南部略偏东,安岳县城区东南方向,距安岳县城区45公里。东邻两板桥镇、白塔寺乡;南靠李家镇、护建镇;西至天宝乡、兴隆镇;北接鱼龙乡、横庙乡。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0余人,场镇常住居民1500余人,计生率88.6%,耕地面积1276.7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32.4公顷。有石板、协和两个场镇。琼江右岸支流龙台河过境。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红麻、桐油,养殖生猪。

建制沿革

协和镇在清代为安岳县喜井乡辖地,清陈家场。乡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已有340余年。相传当地李、全二姓不睦,为争场镇命名权而打官司,因当权者姓陈,趁机得到乡场命名权,始有陈家场一名。

清道光时(公元1821-1850年),安岳县设喜井乡等10乡,陈家场等36个场。

清末,安岳县设喜井乡等10乡38场。喜井乡辖永清场、兴隆场陈家场、横庙场共4个场,治为陈家场,今安岳县协和镇场镇。

民国初,陈家场属喜井乡。

民国时,陈家场曾两次毁于大火。

1917年,更陈家场为中心场,属喜井乡。

1924年,改中心场为协和场,属喜井乡。

1932年,安岳县废喜井乡等原10乡名,全县设43乡、场、镇。属协和场。

1935年,安岳县在协和场设第四区,协和为区公所所在地。

1937年,安岳县改协和场为协和乡,设乡公所。

1950年,为协和乡人民政府驻地。

1951年,协和乡析出分设鱼龙乡、新建乡(今护建镇)。

1952年,协和乡析设石板乡(治今石盘村)。

1955-1957年,安岳县先后调整为10区1镇78乡,并以区公所驻地定命区名。协和乡属兴隆区。

1958年,安岳县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10个中心人民公社、34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同年,撤销兴隆区建立兴隆中心人民公社。协和乡、石板乡、解放乡合并设协和人民公社,属兴隆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县设10区1镇71个公社,兴隆中心人民公社复设兴隆区,协和公社属兴隆区。

1962年,安岳县增设解放等19个公社,全县设10区1镇90个公社。协和公社析设解放公社,属兴隆区。

1984年,安岳县撤销协和公社复置分设协和乡、石板乡,属兴隆区。年底,全县设10区5镇88乡。兴隆区代管由公社复乡的有鱼龙乡、共和乡、清流乡、天宝乡、天林乡、协和乡、解放乡(后更名左家坪乡)、石板乡、兴隆乡共9个乡。

1992年,安岳县撤区并乡。撤销兴隆区公所等全县10个区、67个乡镇的建制。新建12个镇,扩建20个乡镇(其中有8个镇),保留6个乡的建制,全县共有38个乡镇改为县直辖。兴隆区代管的乡镇全部析出自建、合并或撤销。原协和乡、石板乡(原乡政府驻石盘村)行政区域合并置协和乡。

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县新建20个乡镇的建制。安岳县在原兴隆区设工作委员会(简称兴隆工委),协和乡属之。

2001年,安岳县撤消兴隆工委,建立兴隆管理委员会(简称兴隆管委),协和乡属之。

2003年,安岳县设10个片区管理委员会22个镇47个乡,其中兴隆管委片区辖兴隆镇(含原左家坪乡)、天林镇、清流乡、协和乡(含原石板乡)、天宝乡、鱼龙乡、共和乡共7个乡镇。

2005年,安岳县撤消兴隆管委,置兴隆镇,县直辖。协和乡自兴隆管区析出置县直辖乡。

2017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资阳市人民政府批复(川府民政〔2017〕5号、资府函〔2017〕43号),同意安岳县撤销协和乡,设立协和镇,以原协和乡的行政区域为协和镇的行政区域,协和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282号。

行政区划

协和镇现辖小桥村、水源村、高狮村龙水村长喜村中和村泉石村、坨湾村、治山村、石盘村、潭沱村、羌寨村、林楠村、瓦堂村、菱角村共15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和镇现有石板场、协和2个场镇。

行政代码

512021129200 210 小桥村

512021129201 220 水源村

512021129202 220 高狮村

512021129203 220 龙水村

512021129204 220 长喜村

512021129205 220 中和村

512021129206 220 泉石村

512021129207 220 坨湾村

512021129208 210 治山村

512021129209 220 石盘村

512021129210 220 潭沱村

512021129211 220 羌寨村

512021129212 220 林楠村

512021129213 220 瓦堂村

512021129214 220 菱角村

自然资源

协和镇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浅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日照时间1304.4小时,年均气温18.3℃,年总降雨量749.2毫米。有退耕还林113.33公顷。

经济状况

协和镇201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516万元,第一产业12787万元,第二产业6049万元,第三产业3680万元。全镇储蓄余额2.6亿元,人均储蓄余额1.17万元。全镇有个体工商户508户,引进四川林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培育珍稀林木333.33余公顷,全镇种植柠檬133.33余公顷。

全镇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红薯、小麦、蚕茧等。粮食总产量11458吨,经济作物总产量2730吨;荒山育林33.33公顷,退耕还林种桑113.33公顷,巩固县蚕桑基地,养蚕400张,产茧1.8万公斤,实现收入28.6万元。养殖业以分户饲养为主,以养殖生猪为龙头,带动兔、鸡、鸭、鹅小家禽等养殖。年末生猪存栏1.47万头,出栏3.3万头,小家禽存栏11.31万羽,年出栏32.26万羽,新建养殖基地2处。水产养殖方面,实现水产养殖面积41公顷,产值305万元。

协和镇工业企业主要是竹木加工、酿酒、机砖、预制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竹木加工、砖瓦、预制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是协和乡的主导产业。建有砖厂、竹编厂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户。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00万元。

基础设施

协和镇交通较为便利,成安渝高速(G5013渝蓉高速)公路在高狮村过境。有县道文李路(文化镇-兴隆镇-协和镇-李家镇)、协石路(协和镇-白塔寺乡-石羊镇),农村通乡村公路132.2公里。全乡11个村实现通畅,里程15.3公里,4个村实现通达,里程42.1公里。

新规划农民新村集中建房点8处,配套改厕100个,改院坝1514平方米。幸福河(下游名龙台河)贯穿全境,境内长48公里。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2座,石河堰12处、山坪塘102口、提灌5处、渠道12公里,投资修建自来水厂全面投入使用,满足场镇及周边村980户2600余人用水问题。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机信号发射塔3座,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98%,移动电话用户5600余户。程控电话全面开通,用户1700户。实现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光纤传输电视节目32套,闭路电视用户3285户,网络光纤入户65.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