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卒(拼音:zú、cù)是汉语常用字 ,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由此引申为死亡。后假借指隶役,特指服役士兵,古时多指步兵。卒又做副词用,表示终于。一说"卒"的古字形为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本义指差役。以上义读zú。卒又有急迫、仓促的意思,读作cù,与"猝"通。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卒

汉语拼音; zú,cù

注音字母; ㄗㄨˊ,ㄘㄨˋ

平水韵部; 入声六月、入声四质

部首; 亠、十

笔画数; 2+6

造字法; 指事字

结构; 独体字,上中下结构

异体字; 卆、䘚、ࠥ�、ࣨ�、਒�

统一码; 基本区-5352

五笔; YWWF

仓颉码; YOOJ

郑码; SOOE

四角码; 00408

字级; 一级(1217)

文字溯源

指事字。甲骨文(图1、2)的"卒"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交叉的笔画。到了西周这些笔画笔画被改成指事符号(圆点或横画)写作图3为小篆所继承。到了图7的隶书"衣"字的衣领上部写作一点一横领口部分写作两个"人"。后来又将衣摆与指事符号整合为"十"字进而隶定为"卒"。

关于"卒"的构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些交叉的笔画代表缝衣服的线缝好了线衣服就制作完成了所以"卒"可以表示终结。也有人认为这些交叉的笔画是衣服上的一种记号穿这种衣服的往往是差役一类人所以这个字指差役一类人。无论怎么说"卒"原本和衣服有关所以《说文解字》把它归入衣部。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臧没切(zú)

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

〖注释〗衣:①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其衣日卒;衣此衣者即谓之卒。"②题识(zhì):题写标志。王玉树《拈字》:"(卒)从衣而以/象其题识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以染衣题识若救火衣及亭长箸绛衣之类。亦谓之褚。今兵役民壮以绛缘衣当胸与背有题字其遗制也。"

说文解字注

㜩人给事者为卒。

注:俗本者下有衣字。宋本及《御览》《韵会》《玉篇》皆无。此谓人也非谓衣也。《方言》:楚东海之间亭父谓之亭公卒谓之弩父或谓之褚。注曰:卒者主担幔弩导幨。因名。

古㠯染衣题识。故从衣一。

注:此十字依《韵会》所据小徐本。衣有题识。如《左传》云:叔孙氏之甲有物。杜云:物识也。幑字下云:若今救火衣。《周礼·司常》注云:今亭长箸绛衣此亭卒以染衣题识之证也。从一者象题识也。臧没切。十五部。

广韵

子聿切入术精 ‖卒声物2部(zú)

卒终也。尽也。子聿切。又仓没切。又则骨切。五。

仓没切入没清 ‖卒声物2部(cù)

卒急也。遽也。又子没切。又将律切。

臧没切入没精 ‖卒声物2部(zú)

卒《说文》:"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臧没切。又将聿切。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卒·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6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藏没切尊入声。《说文》:隶人给事者。《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又《唐韵》子律切。《集韵》《韵会》即聿切。《正韵》即律切并音啐。《尔雅·释诂》:尽也。疏:终尽也。《诗·卫风》:畜我不卒。

又《尔雅·释言》:已也。《礼·曲礼》:大夫死曰卒。

又《唐韵》《集韵》《正韵》仓没切。《韵会》苍没切并村入声。《广韵》:急也。《韵会》:匆遽之貌。《前汉·司马迁传》:卒卒无须臾之闲。《赵充国传》:则亡以应卒。注:卒谓暴也。

又与倅同音翠。副贰也。《礼·燕义》: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

又《集韵》:崒亦作卒。

又《韵补》叶将遂切音翠。左思《吴都赋》:雕题之士镂身之卒。比饰虬龙蛟螭与对。

又叶昌悦切音测。苏辙《功臣寺》诗: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考证:"左思《吴都赋》'雕题之士镂身之卒。比饬虬龙蛟螭与对。'"谨照原文比饬改比饰。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丶(点)②一(横)③ノ(撇)④丶(点)⑤ノ(撇)⑥丶(点)⑦一(横)⑧丨(竖)

【规范提示】两"人"末笔捺都改点

【写法】❶"Ń"窄"十"宽。❷"亠"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❸两"人"分写竖中线左右都收笔横中线。❹"十"居下居中横长竖短横笔在横中线下侧竖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在竖中线。[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