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单襄公

增加 4,75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单襄公''' ,[[春秋时期]][[单国]]国君。[[鲁成公]]元年(前590年)春,[[晋景公]]派瑕嘉告知王室平戎之事,单襄公到[[晋国]]拜成。[[鲁成公]]二年(前589年),晋景公派士庄伯巩朔到王室对[[齐国]]的[[鞌之战]]献捷,[[周定王]]不见,派单襄公推辞,王命伐蛮夷戎狄,则有献捷。王命伐兄弟甥舅,告事而已,不献其功(天子称呼晋侯叔父,称呼齐侯舅父)。==
'''[[单襄公]]''',[[春秋时期]][[单国]]国君。[[鲁成公]] 十一 年( 前580 前590 年) [[ 景公]]派[[ 郄至瑕嘉]] 与周鄇争田,告知[[ 周简 ]] 平戎之事,[[ 刘康 单襄 公]] 、单襄公讼之于 到[[ 晋国 ]]拜成 郄至说:“温地 [[鲁成公]]二年(前589年) 是我 [[晋景公]]派[[士庄伯]][[巩朔]]到王室对[[齐国]] 封邑 [[鞌之战]]献捷 [[周定王]] 能失去。”刘康公、 见,派[[ 单襄公 说:“当初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 以温地为推辞,[[ 司寇王命伐]] 蛮夷戎狄 与檀伯达封在则有献捷。[[ 黄河王命伐]] 。苏氏即狄 兄弟甥舅 又不能于狄 告事 奔卫。周襄王慰劳晋文公把温地赐给晋国 先后为晋国大夫狐氏、阳氏和郄氏的封邑。若考问 不献 故,是 功( 天子 王官之邑 称呼[[晋侯]]叔父]] 子安得之?”称呼[[齐侯]][[ 晋厉公舅父]] 命郄至不要争了
[[鲁成公]]十一年(前580年)秋,[[晋国]][[郄至]]与周鄇争田,[[周简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之于[[晋国]]。郄至说:“温地,是我的封邑,不能失去。”[[刘康公]]、[[单襄公]]说:“当初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地为[[司寇]],与檀伯达封在[[黄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周襄王]]慰劳[[晋文公]]把温地赐给[[晋国]],先后为[[晋国]]大夫[[狐氏]]、[[阳氏]]和[[郄氏]]的封邑。若考问其故,是天子王官之邑,子安得之?”[[晋厉公]]命郄至不要争了。 [[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十二月, [[ 晋厉公 ]] 派郄至到王室对[[楚国]]的[[鄢陵之战]]献捷,对 [[ 单襄公 ]] 交谈,非常自负。 [[ 单襄公 ]] [[ 温季 ]] 离灭亡不远了。[[鲁成公]]十七年(前574年)夏五月, [[ 郑国 ]][[ 太子髡顽 ]] [[ 侯孺 ]] [[ 楚国 ]] [[ 人质 ]] [[ 楚国 ]][[ 公子成 ]] [[ 公子寅 ]] 戍守 [[ 郑国 ]] [[ 鲁成公 ]] 、[[尹武公]]、 [[ 单襄公 ]] 随诸侯伐[[郑国]]  =='''历史事件'''== 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大臣一起戴着[[楚国]]时兴的帽子去了着名的寡妇[[夏姬]]家,丢下[[周天子]]的代表不接见。[[单襄公]]回到京城后,跟[[定王]]说,[[陈侯]]本人如无大的灾难,[[陈国]]也一定会灭亡。 [[单襄公]]的预言很快实现了。两年后,与[[夏姬]]私通的[[陈灵公]]在谈笑中侮辱[[夏姬]]的儿子[[夏征舒]],被[[夏征舒]]射死。 [[单襄公]]的先见之明不止一次。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楚晋两国对决,结果楚军大败。[[晋国]]获胜后,派至向[[周简王]]告捷,在朝见[[周王]]之前,[[王叔简公]]设酒宴招待至,互赠厚礼,谈笑甚欢,[[王叔简公]]在朝堂上称赞至。至还在[[邵桓公]]面前自夸功大,说[[晋国]]这次打败[[楚国]],实际是由于他的谋划。[[邵桓公]]把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单襄公]]:"[[王叔简公]]称赞至,认为他一定能在[[晋国]]掌权,因此[[王叔简公]]劝我们各位大臣为至多说好话,以便今后在[[晋国]]能有所照应。" [[单襄公]]很不客气地说:俗话说"刀架在脖子上",恐怕就是指至这种人吧。君子不自我吹嘘,并非为了谦让,而是怕掩盖了别人的长处。大凡人的天性,总喜欢超过别人,但不能用无视别人长处的手段。越是要掩盖别人的长处,他压制下边的人也就越厉害,所以圣人看重谦让。如今至的位置在[[晋国]]其他七卿之下而想超过他们,那也就会有七人的怨恨,至将凭什么来应付呢?刀已经架在至的脖子上了。 [[单襄公]]的这个预言还未完,到了第二年,前574年,[[鲁成公]]跟晋、齐、宋、卫、曹、邾等国在[[柯陵]]结盟。[[单襄公]]躬逢其盛。在[[柯陵盟会]]上,[[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走路时眼睛望远不望近,脚步也抬得高高的,心不在焉。又看到[[晋国]]的大臣说话很冲,说话则总是绕弯子,至还是那样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也是毫无忌讳。[[单襄公]]对[[鲁成公]]说,[[晋国]]很快就要发生内乱,国君和三郄恐怕都要大难临头了。甚至[[齐国]]的[[国佐]]也有灾祸,他处在淫乱的[[齐国]],却喜欢讲直话,明指他人的过失,这就会招人恨。因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接受别人的随意指责,[[齐国]]有这种人吗? [[单襄公]]一口气预言五个人的命运。先知的话很快实现,[[晋厉公]]回国不久就诛杀[[三郄]]。第二年,前573年,[[晋国]]大臣诛杀[[晋厉公]],葬礼只用了一车四马。同年,[[齐灵公]]杀[[国佐]]。[[单襄公]]的预言不到三年就全部实现。 [[单襄公]]的先知之能尚不止此。他还预言了寄留于[[周天子]]脚下的[[晋襄公]]的[[曾孙周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晋国]]的国君。结果,[[晋厉公]]被弑后,国中无主,[[晋人]]迎回[[周子]]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至此,[[单襄公]]的预言彻底实现。 对[[单襄公]]的预言,人们一直试图进行理性的解释,却也难以理解先知的能耐。 =='''评论'''== 从如今回看先前,可以说他的大胆预言并非出于狂妄或运气。在那样一个礼乐社会,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是非常简单、确定的,一个人的命运,他跟其他人的关系,都受礼制规定了。可以说,规定其命运的要素并不多,因此,认清命运格局里的要素变动,从而做出预言,实在是很正常的。就像农人从天文星象的变动能预知未来几天十几天的物候变化一样,一个上层的贵族也能从人们的言谈举止中预测他们的命运。跟[[王叔简公]]们的短视不同,[[单襄公]]牢牢盯紧了决定他们[[公卿贵族]]的命运要素。即使以[[陈国]]来说,如果我们撇开[[周王朝]]的礼法不论,站在当今的角度,[[陈国]]也就相当于一个内地的县市。一个县市的官员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内,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听任民生凋敝,环境荒芜,官吏腐化,我们也可以预言它的官员迟早完蛋。 从先知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人们只要牢牢把握住人事的决定性因素,就能做出有关命运的预言,也能改变自身自家的命运
{{start box}}
{{s-after|[[单顷公]]}}
{{end box}}
 
==参考资料==
 
*《[[左传]]》成公
[[Category:周朝诸侯国君主]]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