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南匈奴

增加 72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南匈奴.jpeg|有框|右|<big>南匈奴</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1/a8fcc86164524e088e59905f040c85d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46510330_12954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南匈奴 ''' ,公元48年, [[ 匈奴 ]] 分裂,残留在北方 [[ 蒙古高原 ]] 的部落,被中国称为北匈奴 <ref>[https://www.sohu.com/a/194591834_150227 匈奴人最终去了哪里? ],搜狐,2017-09-26</ref> ;由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内蒙古一带建立的匈奴政权,相对于 [[ 北匈奴 ]] ,被称为南匈奴。南匈奴亲附于东汉之下,成为附庸。304年,南匈奴单于刘渊建立前赵,推翻 [[ 晋朝 ]] 后,开启五胡十六国时代。
==历史==
前121年(元狩2年),河西地区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投降汉朝。浑邪王与休屠王原拥有的 [[ 领土 ]] ,改建为武威与酒泉二郡,其40,000余投降牧民被分散至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之外,称为五属国,成为 [[ 汉朝 ]] 附庸。
48年,匈奴立蒲奴为单于,日逐王比率众南下,自立呼韩邪单于,建庭五原塞(今 [[ 内蒙古 ]][[ 包头 市|包头]] ),依附东汉称臣,被 [[ 汉光武帝 ]] 安置在河套地区。次年,迁庭于美稷县(今内蒙古 [[ 准格尔旗 ]] 西北),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控制南匈奴部众。分布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
62年,北匈奴入寇五原、云中,为南匈奴单于击退。
73年开始,东 [[ 汉和帝 ]] 与南匈奴合作,攻伐北匈奴。
83年,鲜卑击败北匈奴,南匈奴单于上书汉庭,希望借此机会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
89年至91年间,东汉窦宪等将军,与南匈奴合作,深入塞外,击破北匈奴,南匈奴势力大增。
因部族成分复杂,难以驾驭控制,汉朝又利用各种方式分化其部众,造成内部不隐,多次入寇东汉边塞杀官吏,又与鲜卑多次联兵深入内地袭掠,期间几位南 [[ 单于 ]] 被部属所杀。
187年,张纯联合乌桓反叛,东汉征发南 [[ 匈奴人 ]] ,协助平叛,单于羌渠派左贤王於夫罗率众前往。但南匈奴国内反对出兵,引发叛乱,羌渠被杀。188年,族人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夫罗滞留在东汉,无法回国。189年,须卜骨都侯去世,但东汉不让於夫罗回国,南匈奴国内由老王监国。
189年, [[ 汉灵帝 ]] 去世,何进被杀,於夫罗趁乱独立,跟白波贼合流进犯 [[ 太原 ]] 、河内等地。董卓本受命前往征讨。后董卓掌控朝政,立 [[ 汉献帝 ]] ,控制中央政府,各地军阀起兵。於夫罗先与袁绍合作,后归附曹操。
195年,於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位为单于。其子刘豹,成为左贤王。
216年, [[ 曹操 ]] 拘留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别安置在 [[ 陕西 ]] [[ 山西 ]] 、河北一带。咸熙年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至曹魏首都担任人质。
在去卑死后,其子刘猛继为右贤王,统率部众,但因不服 [[ 晋朝 ]] 命令,271年起事攻打并州,失败。272年,遭暗杀而死。刘渊多次向晋朝请求回到故乡,但不被允许。在 [[ 刘豹 ]] 死后, [[ 刘渊 ]] 继为左贤王,回到并州。
290年,杨骏封刘渊为五部大都督,总理南匈奴五部 <ref>[https://www.sohu.com/a/124970617_601503 仪表气度让魏晋士族举目,乱世开胡人称帝之先河 ],搜狐,2017-01-23 </ref> 。司马颖出镇邺城时,将刘渊召到邺城为人质,同样封其为宁朔将军,监理南匈奴五部。八王之乱期间,右贤王刘宣与族人秘密拥戴刘渊为大单于,但刘渊滞留在邺城,无法回国。304年,司马颖遭攻打,刘渊建议司马颖让他回国,领五部匈奴来援,司马颖封他为北单于,让他回国。回到并州后,刘渊继位为大单于。同年,刘渊称帝,建立汉赵。310年,刘渊去世,其子刘和继位,但旋即遭刘聪杀死, [[ 刘聪 ]] 继任。此后开启中国 [[ 历史 ]] 上的 [[ 五胡十六国 ]] 时期。 ==视频=====<center> 南匈奴 相关视频</center>===<center>历史上的匈奴人现在是哪个民族</center><center>{{#iDisplay:r09262abhqo|560|390|qq}}</center> <center>西晋时期,五胡十六国都是指哪五胡,哪十六国</center><center>{{#iDisplay:f0968c48s8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244,0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