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宫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宫县一般指南宫,河北省辖县级市,邢台市代管,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冀南平原,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有清凉河溹泸河西沙河流经,截至2016年全市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6个镇,5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48.17万。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封侯于此得名,西汉初置南宫县,境内有南宫湖、普彤寺、普彤塔等名胜古迹,1986年撤县设市,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南宫市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市,主产小麦、谷子、玉米、棉花,工业以棉毛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先后获得“全国棉花百强县(市)”、“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北棉花之乡”、“河北韭菜之乡”、“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中国羊剪绒之都”等称号 。

2016年,南宫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4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亿元,2019年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TOP100,排名第81。[1]

建制沿革

西汉初始置南宫县,县境约为今域的一半。其后区域变化主要在东汉、北宋和1937年以后。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40)后县域扩大,缭县全部(今大高村一带)、信成县北部(今董家庙至垂杨一带)、党阳县东南部(今大召至大村一带),陆续纳入南宫县版图。

北朝太平真君二年(441),经县(今威县)省入南宫县,至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复析置。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南宫并入新河县。神宗熙宁六年(1073)恢复南宫县建制,而新河县又省入为镇。蒙古太宗四年(1232),析南宫县原新河县地复设新河县,至此,南宫县境与今境大致相同。

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对历史遗留的县间“飞地”和边缘村庄作了一些调整。划出的村庄有原五县共管的长芦镇,划归巨鹿县;寻寨、东小漳、刘家庄、东城照划归新河县;阎庄、南庄、孙家庄、崔家庄、西周村、庞村、李家街划归宁晋县;李富庄、北杨庄、孙王滩、南宫庄划归枣强;王家咀划归清河县。划入南宫县的村庄有:新河县东、西齐家屯、旧庄、南八里庄、半壁店半部和冀县张家庄、姜家庄。

1940年3月,冀南行署根据形势需要,将南宫县东南部的4个区划出,建立垂杨县,南宫县区域遂缩小约一半。1944年7月撤销垂杨县建制,其一、四区划归枣南县,二区划归清河县,三区划归清江县。

1945年10月,清江、枣南两县撤销,原垂杨县所辖4个区,全部归南宫县。此时又恢复了1940年前的区域。

1948年4月,南宫县城关镇独立,建立南宫市,辖四街四关,隶属冀南四专区。1979年7月,撤销南宫市建制,所辖归南宫县。

1958年11月20日,威县、清河并入南宫县,区域面积扩大到2343平方公里。1961年5月18日,又恢复威县、清河县两县建制,两县原辖区域遂从南宫县划出。同时,南宫县段芦头、张侯疃前紫冢、王门庄、徐马寨、董家庙6个公社划归清河县,新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2年1月,原划归清河县的段芦头等6个公社划归南宫县。1962年3月,南宫、新河两县分开,原新河县区域又从南宫县划出。此时又与1945年10月调整后的区域一致,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

南宫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周围百公里范围有石家庄、济南、邯郸、德州、聊城、临清等大中城市环邻,并且靠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大都市;境内有106、308国道和邢(台)德(州)线、肃(宁)临(西)线、祁(村)南(宫)线五条干线公路在市区交汇,青(岛)银(川)高速、大(庆)广(州)高速、邢(台)衡(水)高速纵横交叉,京九铁路、邯黄铁路贯穿南北,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全市辖6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64个行政村,总人口50.2万,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

四个街道办事处:凤岗办事处、南杜办事处、北胡办事处、西丁办事处。

六个镇:苏村镇高村镇垂杨镇明化镇段芦头镇紫冢镇

五个乡:大村乡、南便乡、大屯乡、薛吴村乡、王道寨乡。

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

交通便利

南宫 交通方便,北依德、石铁路,中贯京广公路,京九铁路从境内通过,5条主要公路穿过市区,京广、石青、邢德3条公路贯穿全境,客货运输十分方便。邮电通讯先进,程控电话国内外直拨,信息传递快捷。南宫共有8个变电站,其中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35千伏变电站6座,输配电线路2000多公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电力网络, 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证。

工农业发展

南宫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产条件较好,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谷子、花生、芝麻等,特别是棉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以高产优质而享有"金南宫"之美誉,常年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皮棉总产2000 万公斤,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和棉花百强县市之一。粮食常年种植2.47 万公顷,总产1.4亿公斤,被确定为全省第4批粮食基地县市。农业生产正致力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创汇型农业。畜牧业发展较快,涌现出200多个养牛大户,牛存栏达15万头。

经济建设

南宫有60家市办工业企业,已形成纺织、机电、化工、建材、食品、 医药、印刷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自行车中轴、前后轴、保温瓶、毛线、中成药、服装、裘皮服装、地毯、癸三酸等近360种,其中15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乡镇企业有2.4万家,主要产品有山羊绒、羊剪绒制品、地毯、玉器等170多个品种,35种产品行销15个国家和地区。

南宫的重点企业前景广阔。南宫市一化厂、一机厂、棉纱厂、 丝织厂等企业,产品质量好、信誉高,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大,前景广阔,其产值、利税在全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成为南宫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

为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南宫经济发展, 南宫市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合作,共同发展。

文化

红色抗战文化

南宫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南宫是冀南的政治、军事中心,是冀南抗战“红都”,素有冀南“小延安”之称,是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鲁豫边区省委、冀南军区、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在地。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等都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这里领导了晋冀鲁豫周边100多个县的抗日斗争,南宫有5万多优秀儿女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抗击日寇侵略而毁家纾难,英勇牺牲。冀南烈士陵园,是河北省三大烈士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佛教文化

南宫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境内的普彤塔、普彤寺是佛法东来后,由第一批御准传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亲自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比著名的洛阳白马寺还早一年,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建筑,为“中华第一塔、第一寺”。近年,境内又发现多处南北朝及唐代寺庙遗址,出土了大量汉白玉佛造像,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为国内重要的佛教考古发现之一。[4]

名人文化

南宫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南宫不仅有南宫氏的鼻祖南宫适,还有唐代著名诗人张昌龄,其著有《张昌龄文集》20卷,《破卢明月》《平龟兹山》《军书露布》为世人称颂。明代兵部、工部尚书白圭,受命主持修建了北京的承天门(即天安门),白圭之子白钺为礼部尚书,一门出现“父子两尚书”,成为南宫历史上的佳话。明代嘉靖年间监察御史刘濂,不畏权贵,勇于直谏,因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奸相严嵩而闻名。近代还出现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其子尚长荣是两届中国戏曲界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美国波音飞机的最早设计者、被誉为“波音之父”的王助也是南宫人。建国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冰、原国家煤炭工业部长张霖之、原中纪委副书记马国瑞、原农业部党组成员李菁玉等都是南宫人民的杰出代表。

书法文化

始立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的宋君碑,以汉隶用药墨镌刻于石碑之上,该碑文结构谨严,神采妩媚,风韵古朴,是隋代隶书代表作。目前,在全国仅存十通,被称为“文、篆、隶三妙”。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张裕钊撰文并手书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由他所创立的“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并且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颇为盛行。近年来,我市已涌现出全国著名农民书法家董毓明等一支庞大的书法家群体,仅在国内出版过书画集(作品)、举办过书画展的就达20多人。

姓氏文化

南宫适(生卒年不详),名适,字伯达,是最早的见于文献(《周书·君奭》)的南宫氏名人,是南宫氏的始祖。南宫适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创业时期的重要谋臣和大将,为周朝的开国元勋,裂土受封。

周文王时期,文王姬昌招贤纳士,南宫适归附于周文王。《帝王世纪》曰:“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此后,南宫适成为周族的重要大臣,为周族的兴旺,周族的伐商大业,周朝的建立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文王即位之时,南宫适曾经出谋献策。《国语·晋语》记载:“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南宫适是周族的重要谋臣,曾参与了拯救姬昌(即周文王)的行动。西伯侯遭殷纣王软禁之难,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前往探望。受西伯暗示,他们搜集美女、骏马和奇珍异宝入贡商王,使西伯获释。其中,南宫适曾受太公之命到西方义渠之地找到了奇珍异宝骇鸡犀。南宫适作为周族的大将,曾率领周族大军进攻商朝的周边小国。周族对外扩张的目标之一就是黎国,在西伯侯的指挥下,南宫适发动了对黎国的征伐,邻近的邗国来增援黎国,南宫适俘虏了邗国和黎国的二位君,把邗侯迁往翟,赦免黎侯,让他回国反省。

鉴于谋略出众,武功卓越,南宫适成为“文王四友(臣)”之一。《周书·君奭》提到文王谋臣,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五人。武王时,虢叔已死,只剩四人,《尚书大传》称为“文王四友”。

文王死后,南宫适继续辅佐武王,成就了伐商大业。武王伐商成功后,南宫适受命将商王搜刮屯积在鹿台的财宝和钜台聚积的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并且与史佚一起将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国家的珍宝玉器迁到了周朝国都。《帝王世纪》曰:“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赈贫民,命南宫伯达史逸,迁九鼎于洛邑,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飨祀于军。”而同一事,《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克殷之初,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适、史佚展九鼎保玉。

周朝建立后,南宫适又成为周武王的重臣。《周书·泰誓》《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武王称自己有“乱(治)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据马融、郑玄考证南宫适就是武王所称的十个重要大臣之一。

南宫适还是成王的重要辅臣之一。《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则大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南宫适是成王之时的辅国重臣,肩负着教导幼君的重任。

南宫适功劳卓著,身份显贵,是身历文王、武王、成王的三代老臣。作为南宫氏的始祖和西周著名贤臣,其事迹为历代后人传诵称道。[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