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岸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岸镇隶属云南省绥江县,位于绥江西部,东邻绥江县中城镇大沙村,南邻永善县青胜乡,北面与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隔江相望,距绥江县城15公里,地处滇川两省交汇处,是出川入滇的交通要道,是长江东转第一镇。[1]

乡镇概况

南岸镇隶属云南省绥江县,位于绥江西部,东邻绥江县中城镇大沙村,南邻永善县青胜乡,北面与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隔江相望,距绥江县城15公里,地处滇川两省交汇处,是出川入滇的交通要道,是长江东转第一镇。这里交通十分便捷,东面可达向家坝电站、宜宾、自贡、内江、重庆;南面可达昭通、昆明;西面可达溪洛渡电站;北面可达乐山、成都。全镇有国土面积86.75平方千米里,辖南岸、团结、互助、胜利4个行政村, 22个自然村,10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965人(2017年)。

全镇平均海拔627米,年平均气温 18.2℃,年降水量9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红苕、磨芋等农作物,适合发展生猪,土鸡等养殖产业。2006年末,全镇经济总收入27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是典型的农业乡镇。2006年南岸镇属于贫困镇,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 农村经济

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76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35万元,占总收入的18.85%;畜牧业收入1352万元,占总收入的48.82%(其中,年内出栏生猪13015头,土鸡26885只,肉牛180头,肉羊334头);渔业收入 0.98万元,占总收入的0.03%;林业收入103万元,占总收入的4.1%;第二、三产业收入116万元,占总收入的3.9 %;工资性收入669万元(主要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24.16%。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农民收入以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全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954人(占劳动力的33.11%),在省内务工748人,到省外务工2278人。

人口卫生

2006年末,全镇现有农户3790户,总人口15948人,其中男性8268人,女性7680人。农业人口15358人,劳动力8921人。全镇有汉族15791人,其他民族157人。

到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238人,参合率79.7%;享受农村低保 800人。村民的医疗保障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总共920平方米,全镇共有医生18人,镇卫生院位于集镇所在地。全镇建有公厕5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4个,人畜混居的农户367户,占农户总数的9.7%。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4965人。

文化教育

2006年末,全镇共有中小学13所,校舍建筑面积共28625平方米,拥有中小学教师127人,在校学生2327人。全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26人,其中小学生1567人,中学生659人。

全镇建有文化活动室5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全镇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镇有1314户通自来水,有 2332户饮用井水,有14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8%)。有379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745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72.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9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97户(分别占总数的34.2%和29%)。集镇到县城的道路为国道213线,但路面为土路,镇内主干路面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建有集贸市场2个。全镇共拥有汽车19辆,摩托车55辆。

到2006年底,全镇共有289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14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03户。全镇4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实现户户通电, 4个行政村已通电话。有3个行政村已通公路;全镇大部分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89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2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4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2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

林业改革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为切实抓好全镇林改工作,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在召开全镇林改工作启动会后,各村也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两委班子成员会议和村民小组

会议,对林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整个林改工作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把握导向,强化宣传

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本次林改工作精神,工作组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加大对林改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组人员进驻各村民小组,采取召开群众会议、家庭走访、粘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精神,做到家喻户晓。

调查摸底,深入细致

为了掌握全面具体的林地基本情况,工作组在驻村入户后,查阅相关档案及有关林业、土地方面资料,与村干部及各村民小组长、群众了解各村林地的情况,通过采取"听、查、看"三种形式,全面摸清了各村民小组林地基本情况,为整个林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制定方案,稳步推进

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各村民小组林改方案,并召开各村民小组会议对方案进行认真讨论后进行了表决通过。深入各自然村各户对"两山"进行核实,并采取召集群众会议来互相监督、公认核对和到地里去指认、勾图、丈量。

上下联动,密切配合

自开展林改工作以来,从镇党政班子、工作组、村组干部到人民群众对整个工作都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好林改工作的格局。县、乡工作组指导有力,对如何开展好林改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进行周密部署,制定工作计划;村两委班子与工作组密切配合,始终坚守岗位,积极协调各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各村民小组组长认真负责,积极组织群众参加会议,带领工作组深入林地进行核实面积和四至界线;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参与本村召开的林改工作会议,给工作组提供原始的相关材料。

统筹兼顾,齐抓共管

在开展林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林改工作与当前的灾后重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使林改工作与灾后重建工作做到"两促进,两不误"。[3]

人文地理

综述

南岸镇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南岸,地处川滇两省昭通、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为"长江东转第一镇"。大江萦回,群峰环峙,在母亲河的孕育呵护下,南岸成为早期人类的活动区之一。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历史文化遗址有马湖府、月儿池、筑路摩崖、铜船

码头、文笔田等,宗教文化活动场所有莲花山天宫庙佛耳岩等。

黄龙村新石器文化遗址

上世纪80年代,在南岸镇黄龙村先后出土五把石斧,并发现新石器文化层一处,是绥江唯一发现的完整的远古人类遗址。

马湖府遗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马湖蛮主内附,"立总管府,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之南岸创府治。"二十九年后(即大德四年,公元1305年)治所迁到境内泥溪(今屏山)。现南岸村18组马湖府遗址为县级保护文物。

月儿池

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月儿池约修建于15世纪后期,为明孝宗时马湖府土知府安鳌所建,至今已历500余年沧桑。月儿池近水而筑,设计科学,长约120米,高约50米,蓄水数

万方。因形赋名,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优美和谐。

铜船码头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长1300里的金沙江昭通府段遂开工建设,八年后告竣。"京铜"以每年120-157万多斤的规模源源不断地由永善黄坪起航入长江逆大运河北上至京。地理位置适中,风平浪静的南岸铜船码头便是这支庞大的远航船队的途中停靠点。如今,铜船码头只剩得二十来个当年拴船用的索鼻应证着得名,昭示着昔日的繁忙。据说原来有48个(一说108个)索鼻,47个就石凿成,最末一个是用京铜铸的。

筑路摩崖

位于南岸村17组,刻石者随意地从楠竹林沟崖框内悬着的沙砾与鹅卵石堆中选一块质地极易风化的石头,就其天然毫不琢磨,稍加雕饰即成。上书"府官安□(据推断他应是第二任土府安本),金(凿)石从开此路尔。洪武(应为建文)辛巳年"。宗教名胜莲花山:莲花山为绥江县第二高峰,为儒、释、道三教合岳之胜地,风景优美,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南岸镇历史文化另有天宫庙、佛耳岩、黄龙石庙子等宗教活动场所,至今仍在开展活动。南岸历史名人:一个多世纪前,有一位名家在这里吟咏:"近江雨尽不泥泞,桥卧月池水色清。梦觉隔窗欣听读,课余信步喜长吟"。这位身着长衫的长者便是刘伯镛(字乐之)先生,四川隆昌人,服务绥江教育三十多年,实为县内第一个教育家。水色青青,书生朗朗,小憩后的先生隔着窗偷着乐。"乐莫乐兮心相知",他是否知道,数十年后,这群月儿池坎上的孩童中的一位,名播绥江杏坛,出任首任教育局长,感念师恩:"从先生游,深受其教泽"?孩童名钟灵,字秀珊。他知道老师乐从何来,继承了老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师徒二人心灵相通,而这种相通相知的起点便是月儿池。绥江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一笔正是在两位先生的传承中写就:乐之先生是外县塾师执教时代的代表,是绥江史研究领域的拓荒者;秀珊先生是本县第一个完成向近代教师转换之人,是绥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月儿池

标准的半月形,月儿池呈弓箭状,中有古朴三拱石桥,桥头有土一方,如箭在弦,直指金沙江对岸老鹰山之"鹰头",抒发着"弯弓射在雕"的豪迈气概;作为"月亮"。它与大河沟上游逼真的卧牛造型组成一幅动人的犀牛望月图;作为水池,与池边的巨石古树融合为清秀文雅而又大气磅礴的山水盆景;池中镌刻着"珍珠马乐"的马形石及离池不远的珍珠洞里的母猪石撒播着一种安静而平和的农家气息。方圆不及一里的区域内,阳刚与阴柔、率直与隽永如此随意又如此有序地结合在起,其恢宏的气势、迷人的风韵自是常使文人墨客意惹情牵,有黄诗吴联为证:[4]

特色产业

全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为大棚蔬菜、土鸡养殖和经济林果,主要产品销售县内和省外。2006年主产业收入2553.2万元,占总收入的92.2%。正在大力发展土鸡、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现拥有各种企业5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数445户。

扶贫开发

南岸镇扶贫工作通过扎实推进"三个转变",认真实施"扶贫五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半年主要取得了六方面成效:一是顺利完成胜利磨罗片区、南岸木槐片区以及团结毛坝片区整村推进扫尾工作,并通过验收组验收;二是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45万元,用于胜利村杨家片区、南岸新民片区以及互助白龙片区整村推进项目;三是基本完成了2005年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兑付工作,并抓好了2007年扶贫到户贷款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开展以能人带动的形式输出务工人员,完成劳务输出3480人(有序输出2205人),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3期150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收入655万元;五是认真开展百千万帮扶工程,半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4.06万元,其中县直挂钩部门投入3.37万元;六是完成了向家坝电站淹没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自然资源

全镇有耕地总面积23171 亩(其中:水田12053.1亩,旱地 17718.6亩),人均有耕地1.51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红苕、磨芋等农作物;全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630亩,有效灌溉率为28.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22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5亩。拥有

林地 12044亩,其中经济林3271亩,人均有经济林0.74亩,主要种植柑桔、桂圆、核桃、香蕉、蚕桑、茶叶等;水面面积 1519亩,其中养殖面积 319亩。有煤、锶、铜、铅锌等矿产资源。

农业产业化

2007年11月9日,南岸村7组的部分妇女领到了由农村信用社上门发放的贷款。该款项是由县妇联全额贴息用来扶持妇女发展养殖业的专项资金。

南岸村7组位于南岸真武山上,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几年前在政府号召下搞起了林果种植,2007年11月,部分林果已投产。2007年,土鸡市场前景看好,大家又在南岸禽业开发中心的带动下,纷纷搞起了林下养鸡,由禽业中心提供鸡苗和技术保障,并签定保护价回收合同,已收到了明显效益。但部分村民由于集资修乡村路,搞农网改造,已用完了手中的积蓄,县妇联得到消息后,来到该组考察,对大家自主发展意识给予了肯定,并决定拿出2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帮助妇女进一步发展好林下养鸡。该组已有12户妇女用资信卡领到了自己的发展资金,大家表示,一定要用好这笔钱,用自己的双手科技致富,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灾后重建

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 14:45召开了在家党政领导,站、所长及部分村委会主任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并立即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防震减灾应急领导组和以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任组长的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组,深入村组,慰问受灾群众。期间,镇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10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成立了灾后重建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维稳组、物资管理发放组、技术指导组、

监督检查组、应急组等六个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全镇灾后重建工作,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启动应急预案,制定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

5月12日、13日、14日,按照《南岸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的方案,镇党政领导、机关站、所、办积极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先后四次分赴学校、场平工程,深入各村、组,指导受灾群众抗震减灾,核查灾情。对由于震后导致原有地灾点威胁加剧受影响的群众,通过搭建帐篷、迁部分群众到镇政府安置、投亲靠友等方式紧急转移群众64户268人,确保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切实做好我镇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结合我镇实际,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组制定了南岸镇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县委、政府要求,完善了党政联席定期研究、指标分解、物资管理发放、重建工作流程、挂钩联系等五项制度。

加大宣传,严格要求

通过标语、专栏、会议等形式,重点宣传本镇受灾情况、上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加大群众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认识,正面引导群众积极支持,组织广大群众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把政府支持、社会援助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受灾群众的积极性,立足自力更生,加快恢复重建。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镇党政办、防汛办、防火办等相关站所和各村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要求各村开好"三个会",做到"四个公开",即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开好户主会、村民代表会、村两委会等三个会,物资发放以及重建对象确定后,必须进行小组户主大会公开、片区公开、村两委核实后公开、镇领导组审核后公开等四个公开,严格按照镇纪委印发的灾后重建工作要求,完善痕迹资料,实施流程管理。

明确责任,强化督查

要求各机关站所、各村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镇灾后重建监督检查组坚持定期不定期深入村组、各相关单位,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督查工作进度以及救灾物资发放情况,发现问题,在全镇进行通报,并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灾后重建规范、公开、有序推进。[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