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陽市

於 2019年9月26日 (四) 09:35 由 SG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南陽,古稱宛,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截至2018年末,全市轄2行政區、4個開發區、10個縣,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1.36萬人(含鄧州)。
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南水北調,源起南陽淅川。南陽淅川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之一。
2018年,南陽市完成生產總值3566.77億元,比上年增長7.2%。[1]

目錄

行政區劃

南陽市現轄:2區、10縣、1市,分別為:宛城區、臥龍區,鄧州市、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方城縣、西峽縣、社旗縣。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南陽市還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南陽新區、南陽市官莊工區、南陽鴨河工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南陽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山區、丘陵、平原約各占1/3,其總面積2.6509萬平方公里。南陽盆地處於漢水上游、淮河源頭,北有秦嶺、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當山,東有桐柏山、大別山,三面環山,中間形成近3萬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勝之都。其地質結構十分穩定,一千多年沒有發生大的地震。古人曾描述「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財貨;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南陽自古雄踞於中原大地,長江、黃河之間,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伏牛蒼蒼,丹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最適應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

水文

南陽市分水系三大流域:中西部大部分地區屬於漢水流域(長江流域),東南部的桐柏縣是淮河發源地,分屬淮河流域,南召縣北部有一小塊地方屬於黃河流域。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系,長度在一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十條。南陽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灌河、湍河。丹江口水庫主要分布於南陽淅川,是亞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山脈:南陽西北部有伏牛山脈,東南部有桐柏山脈。南陽市區內有九座孤山,分別是豐山、隱山、蒲山、獨山、羊磨山、紫山、遮山、塔子山。

氣候

南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的過渡地帶,屬於季風大陸濕潤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時間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時間110-135 天。年平均氣溫14.4-15.7℃,七月平均氣溫26.9-28.0℃,一月平均氣溫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年日照時數1897.9-2120.9小時,年無霜期220-245天。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南陽市全市年末總人口1010.75萬人,增長0.5%;常住人口863.40萬人;出生人口11.86萬人,出生率11.8‰;死亡人口6.75萬人,死亡率6.8‰;全年淨增人口5.0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0‰。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7%。

民族

南陽市是一個多民族的人口大市,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布小聚居的局面,是典型的雜散居地區。至2012年底,除漢族外,全市共有回族、蒙古族、滿族等43個少數民族,其總人口26.4萬餘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4%,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1/5強,在全省17個地市中占首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