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南音

增加 958 位元組, 2 年前
[[File:南音12.jpg|300px350px|缩略图|右|南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39581008&di=0fd50511d4d03d0df88a0db42fecb5d4&imgtype=jpg&src=http%3A%2F%2Fwww.guqu.net%2Fsoftimg%2F2005712162839.gif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1c8e00101rqzc.html 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南音''',原称弦管,于各地又有-{zh-cn:南管;zh-hk:南音;zh-mo:南音;zh-sg:南管;zh-tw:南音;zh-hans:南管;zh-hant:南音;}-、南乐、五音、郎君乐、御前清曲、御前清音、 [[ 泉州 ]] 南音、 [[ 福建 ]] 南音等别称,是历史悠久的丝竹音乐,以[[ 泉州]] 一带为发源地,流传于现今的闽南语系地区,传承了汉魏以来的古乐遗风。与[[智化寺]]京音乐等,为现存最古老的几个合奏乐种。在台湾,与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对。
南音以五人之间的合奏为主<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926213192_p19cd5a04800100ihjc.html?from=cul 古乐遗风——南音],2019年06月22日 07:24 新浪网 作者 历史客栈店</ref>,五样乐器各有专属的定位,演奏时可听见各乐器的细致乐音,相辅相成、不相杂沓,包括 [[ 拍板 ]] [[ 琵琶 ]] [[ 三弦 ]] [[ 洞箫 ]] [[ 二弦 ]] 。有纯器乐演奏曲,也有执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调高雅,素有千载清音的美誉。因作为闽南地区的核心乐种,被诸多闽南剧种吸收运用,如[[梨园戏]]、泉州木偶戏等等。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台湾]],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华裔闽南人聚居地诸地。
==历史==
===南北朝以前===
南音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 [[ 晋书 ]] 》乐志对相和歌的记载提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南音在有唱曲时,即是由执拍板者歌唱,并与丝竹乐器合奏。「执节者歌」之「节」为拍板的前身,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提到:「晋魏之代有宋识善击节,然以板拍之而代击节,是则拍板之始也。」
相和歌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变成晋代的[[清商乐]],与之后的唐代大曲或南音亦有关系。清商之名起于汉代,而其义与调式有关,所谓「清商三调」即为平调、清调、瑟调,因此相和与清商之间可以交融演变。从《晋书》论及相和歌所谓「魏氏三调」,以及《 [[ 宋书 ]] 》乐志中王僧虔所言:“今之清商,实犹铜雀,魏世三祖,风流可怀”,可看出两者之间的融变关系。
另外,在《[[乐府诗集]]》中论及相和歌之乐器编制的部分,提到「晋、宋、齐,止四器也」,可推知自相和歌分为二部以来,相和、清商开始朝精致化发展,遂演化出精简的乐制,这也与南音的合奏理念相符。
隋唐时期,已出现南音三样乐器的相关记载。拍板已在宫廷音乐中使用,如《[[旧唐书]]》记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而南音的拍板被认为是现今最接近唐代拍板者。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也在唐代大盛,并独据「琵琶」之名,其特有的横抱弹奏,犹存于南音琵琶,其他乐种的琵琶,则多因音域不断扩充而演变成竖弹。唐代的吹奏乐器[[尺八]],以其一尺八寸的长度而得名,而此规范至今仍为南音洞箫所沿用。
合奏方面,南音特色之一为乐曲开头多以弹拨乐器率先[[#指法符号|捻指]]起音,而后洞箫等乐器随之溶入合奏当中,此正属唐乐体制,如宋《 [[ 蔡宽夫诗话 ]] 》提到:“唐起乐皆以丝声,竹声次之,乐家所谓细抹将来者是也。”宋[[彭乘 (北宋华阳人)|彭乘]]《 [[ 续墨客挥犀 ]] 》亦提及:「凡御宴进乐先以弦声发之,然后众乐和之,故号丝抹将来。今所在起曲遂先之以竹声,不唯讹其名,亦失其实矣。」说明唐乐的「丝抹将来」到了宋代多已变异而失其实,而南音则尚存有该特征。
乐曲形式方面,与南音相关之相和、清商,随着[[历史]]发展演化出唐代大曲,而唐大曲的诸多音乐特征同样也为南音所保有,包括以拍节乐、拍法变化、速度渐变原则、三部结构等,特别是唐大曲在音乐发展上的特征或手法,也体现于南音的纯器乐曲「谱」当中。
===宋元===
南音的二弦和三弦在宋代已出现。宋代[[奚琴]]被认为是现今胡琴的前身,而奚琴又与二弦更为相似,如北宋陈暘《 [[ 乐书 ]] 》中所绘,奚琴与二弦皆将弦系于轸头,而现今胡琴则是将弦系于轸末,刚好相反。三弦虽在元代以后才有 [[ 文字 ]] 史料的记载,然而近代的考古发现,证实其在宋代已出现。至此南音的上四管合奏乐器皆有了记载。另外,南音唱奏曲目中艺术性极高、曲风缓慢的七撩曲,讲究咬字转韵、抑扬顿挫,可能与宋代的慢词有关。
===明清===
目前发现最早的南音曲簿,为明代的两个刊本,一为《 [[ 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 ]] 》,一为《 [[ 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 ]] 》,当中有不少首七撩拍大曲仍流传于现今的手抄本中。从标题的新刊、时尚、精选等字样,可推知南音在明代已相当成熟兴盛。特别是《 [[ 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 ]] 》,为现存最早标有拍位记号的南管曲簿。其副标题为《 [[ 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 ]] 》,从“雅调”一词可见时人对南音音乐的赞誉。
到了清代则有[[道光]]二十六年的《 [[ 道光指谱 ]] 》以及咸丰七年的《文焕堂初刻指谱》,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南音工㐅谱(南音工尺谱)文献,后者内容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谱」,已涵盖了现今南音大部分的重要曲目。〔其后还有《 [[ 泉南指谱重编 ]] 》、《 [[ 升平奏指谱集 ]] 》、《 [[ 闽南音乐指谱全集 ]] 》〕
在《 [[ 泉南指谱重编 ]] 》中记载了[[康熙]]年间「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故事<ref>[http://www.qzwb.com/rdzt/nany/content/2009-10/20/content_3186898.htm 泉州南音简介],泉州网,2009-10-20 16:56:57 </ref>,即五位南音好手被邀请入宫演奏,[[皇帝]]在听了涤畅谐和的音乐后相当高兴,欲给予官位,却都被他们婉辞,于是赐与五少芳贤的雅号和曲柄黄龙伞、金丝宫灯等御礼。现今南音演出时,常可看到宫灯凉伞的摆设即源于此,而演奏时脚踩金狮的习惯则来自当时在皇帝面前演奏姿势的调整。此「御前清客」之说,在[[嘉庆]]年间的《 [[ 晋江县志 ]] 》也有提到:“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
===近代===
至1970年,因国际局势的转变,[[台湾]]开始有了传统艺术的文化保护政策,南音是受到最多扶持的项目之一,除了因为其在台湾的崇高社会地位外,也与中外学者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有关,特别是在台南南声社受邀至欧洲巡演后,不仅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也让南音在台湾重新受到重视。泉厦地区则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复办南音,在政府单位的支持下,积极进行复兴的工作。相对于保留传统风貌的台湾,泉厦则强调创新、再造,偏向舞台化的发展。
两岸开放交流后,相互影响不断。台湾的南音,出现了传统生态之外的新式团体,以跨界演出的方式,提升南音在其它艺术领域的能见度。学术界方面,因南音古乐研究热潮的影响,不少人加入学习的行列,应运产生了各种研习班、才艺班。而自2009年南音登入「 [[ 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 」之后,更多有识之士注意到南音音乐的美与[[艺术]]性,两岸分别作了保存者的登录,各地馆阁也与政府合作,让社会大众有更多接触、学习南音的机会,在南音的传承推广上持续迈进。
==曲目==
指又称指套,演奏时间是三类曲目中最长的,多为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容都是由数个章节构成,然而演奏时章节之间不中断。有曲词,但是现今多不歌,将其当作纯器乐来演奏。一种解释为指套的曲调可能比其曲词还要古老,故以前者为主,而后者则作为记忆上的辅助。从实际演奏角度来看,指套其实有一定的演唱难度,篇幅长、音域宽广,也甚少有音乐停歇的段落。
目前南音的指套曲目共有四十八套,是由原有的三十六套(内套)与和晚期新增的十二套(外套)组成,曲词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然而不论内容为何,演奏所呈现出来的都是深沉内敛的情绪。著名的五大套为《 [[ 自来生长 ]] 》、《 [[ 一纸相思 ]] 》、《 [[ 趁赏花灯 ]] 》、《 [[ 心肝跋碎 ]] 》、《 [[ 为君去时 ]] 》。因指套的篇幅颇长,现今演奏常只择取当中较轻快的章节-指尾,如《 [[ 对菱花 ]] 》的凤箫声断、鱼沉雁杳,或《 [[ 记相逢 ]] 》的霏霏飒飒。 《对菱花》试听(汉唐乐府典藏)<ref>[https://www.qingting.fm/channels/100296/programs/9474746/ 对菱花--蔡雅艺769泉州南音网],蜻蜓FM</ref>。
===大谱===
谱又称大谱,是三种曲目类型中唯一没有曲词的纯器乐曲,内容偏向写景叙物,藉物咏怀,并由数个各具标题的章节所构成(演奏时章节间不中断),如《 [[ 梅花操 ]] 》即分为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竞放五个章节。谱的这些章节并非对应到特定的曲牌,曲调走向较为特殊,与唐代大曲有关(参见[[#历史|历史]])。有些曲目甚至有相当飘逸高远的意境。整体来说,谱被认为是南音清雅庄重的代表。
目前大谱共有十六套,是由原有的十三套(内套)与和晚期新增的三套(外套)组成,著名的四大谱为《 [[ 四时景 ]] 》、《 [[ 梅花操 ]] 》、《 [[ 走马 ]] 》、《 [[ 百鸟归巢 ]] 》,合称四梅走归。
《梅花操》试听(汉唐乐府典藏)<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M2NDQ3MzQw.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南音名曲《梅花操》],优酷</ref>。
===散曲===
曲又称散曲,是三种曲目类型中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的,有数千多首,含曲词,故有「词山曲海」之说。演奏时以歌唱者为要角。每一首「曲」的曲调,都对应到特定的曲牌,而所谓的「集曲」即是指由多个曲牌片段构成的新曲牌,可从牌名中的「反」字或数目字看出。散曲的曲目如《 [[ 听门楼 ]] 》、《 [[ 荼蘼架 ]] 》、《 [[ 满空飞 ]] 》、《 [[ 因送哥嫂 ]] 》等。
===其它===
在三大曲目类型之外,还存在所谓的「套曲」,与指套一样是多章节形式,但是以多人接唱为其特色,与乐不断声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谓的「七序八套」,有《 [[ 十三腔序 ]] 》、《 [[ 蔷薇序 ]] 》、《 [[ 黑麻序 ]] 》、《 [[ 恨萧郎套 ]] 》、《 [[ 玉楼春序 ]] 》、《 [[ 百拍齐云阵 ]] 》、《 [[ 大小都会 ]] 》、《 [[ 倾杯序 ]] 》、《 [[ 梁洲序 ]] 》,然而现今已濒临失传。近年来,在学术界与地方文化局的合作下,复原演出了其中的《 [[ 百拍齐云阵 ]] 》。
==主要乐器==
===三弦===
拨奏式乐器,三根弦、长柄,音箱的部分小而椭圆,以 [[ 红木 ]] [[ 乌木 ]] 制成,两面以蟒皮包覆。音色较低沈,与琵琶同样弹奏骨架音而互补。两种乐声表面听来似为同时,而实则有细微差异,关键在于三弦共鸣性较强,故能利用其余音来衬垫琵琶音之轮廓,形成亦步亦趋、如影随形之感。在某些乐曲中,三弦会使用特别的指法,或在琵琶之后半拍出声。
===洞箫===
竹子制成,前五孔、后一孔,保持唐代尺八的一尺八寸规格,但又多了十目九节的规范,将前五孔中的四孔,各刻两孔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与尺八不尽相同。吹奏时左右臂呈现向前展开之姿,如“凤凰展翅”状,并以其绵长乐音填补骨架音间的声音空缺。每当前一乐句结束,新的乐句将开始前, [[ 洞箫 ]] 必须先行出音,引导其他乐器进入下一乐句,因此被比喻为「带路先锋」。
===二弦===
弓弦乐器,与宋代奚琴极为相似,皆将两条弦系与轸头,与[[二胡]]等系于轸末的形制不同。琴杆为竹制,共十三个竹节,顶端为竹根, [[ 琴筒 ]] [[ 龙舌兰 ]] 木的根部挖空制作。在琴弦材质上和琵琶、三弦一样,保留丝弦传统。琴弓以竹子和马尾制作,马尾的部分松软,演奏时可用右手指随时调控松紧度。运弓方式有严格规定,内弦只能拉弓、外弦空弦只能推弓,除了象征阳顺阴逆之外,也与演奏出来的音色有关。音量细小,虽与箫一样穿梭于骨架音间,但主要于箫音间歇时透出,延续余韵,有若隐若现之感,而所谓「箫咬弦、弦入箫」即在强调两者融洽的重要性。术语「箫弦法」用以概括所有箫弦演奏的知识。在上四管合奏中,二弦发挥着调和其它乐音的作用,地位重要且演奏韵味也相对较难掌握<ref>[http://www.yveqi.com/yveqiarticle/142.htm 二弦],乐器网</ref>。
===拍板===
檀木制品,五片串成。古有《 [[ 拍板谣 ]] 》曰:「律吕与我数自齐,丝竹望我为宗师。」说明了古拍板在合乐中居领袖地位,而南音的拍板也是如此,由执拍者双手捧之,居于中央打拍,为乐曲分章断句,制衡乐队节奏。在早期的南音演奏中,执拍者通常是先生级别者。唱曲时,由曲脚(歌者)兼任拍板位置,使用本嗓(真音)、正声(曲子原本的音域)演唱。乐曲刚开始时执拍者站立,待拍击第一拍后始坐下。乐曲结束时,执拍者也须起立,此时若有下一名歌者,则须前来接拍以接续下一曲(参见[[#过曲|过曲]]),且过程应庄重优雅,行礼如仪。
* 上四管合奏时,演奏者相对而坐,围绕成马蹄形。执拍板居于中央,琵琶和三弦往执拍者的右手侧而列,洞箫和二弦则往执拍者的左手侧而列。演奏者会脚踏着金狮,坐在[[太师椅]]上悠然奏乐。而所谓“坐遍五张金交椅”,即形容会唱又会演奏所有上四管的音乐全才。
===合奏===
南音的「 [[ 合奏 ]] 」与其它乐种的「 [[ 齐奏 ]] 」有截然不同的美学。传统合奏包含了几个重点,其中之一为注重各乐器的主体性,即演奏时各乐器的乐音能够被清楚辨识,各有展现空间而不相杂沓。这种主体性可体现为乐器间的音色差、时间差、声线差。在这样的概念下,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让这些各具特色的乐音圆满交融、相得益彰,其关键在于「相生」概念的运用,而南音乐器间的相生关系,则与乐器的音色、性能、演奏法紧密相关,五样乐器各有专属的定位,并蕴含多层次的相生关系,自清代以来的南音文献就多有论述。如弹拨乐器的颗粒性乐音形成乐曲之「骨」,箫弦的绵延性乐音则形成乐曲之「肉」,合奏时「骨肉相缠」,相互为用;而分别来看,「骨」音之中,琵琶之清脆与三弦之低沉紧密相衬,三弦以其共鸣余音圆润琵琶之铿锵音色,「肉」音之中,洞箫之浑厚与二弦之纤细交织进行,追求「箫咬弦、弦入箫」的融洽感,因此两者各自也以相生概念构成;且这四种乐声之上,又有拍板,分章断句,制衡全场。如此多层次的相生关系,需要演奏者之间的高度默契,当中的契合氛围,可谓南音人最为重视、沉浸者,特别是如同入定或修行般的指套器乐,在早期的南音活动中,常合奏到了深夜才停歇。
===文化===
===古代乐谱===
目前发现最早的南音曲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 [[ 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 ]] 》,又名《 [[ 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 ]] 》,藏于[[德国]][[萨克森州]]图书馆,是由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所发现。当中有不少曲目,仍留存于四百多年后的现今手抄本中,例如古谱中的《 [[ 寒冰写书 ]] 》是今《 [[ 一纸相思 ]] 》的首节,《 [[ 朱弁 ]] 》是《 [[ 心肝跋悴 ]] 》的首节和次节等等,它们除了曲词相同外,用来记载曲调的曲牌名和拍位也相符合,以《 [[ 金井梧桐 ]] 》为例,古谱中标示的北字指的是北调,而持续十一拍的雁字(九枝十一雁)也出现其中。
==曲调系统==
===门头===
南音的专用术语「门头」,或称「滚门」,是一种保存于抄本中并流传至今的曲调分类方式,它将同一管门中性质相近的「曲牌」(又称牌名)归纳在一起。例如在「四空管」管门中,含有「中滚」及其它的门头,而在「中滚」这门头之下又有《 [[ 十三腔 ]] 》、《 [[ 杜宇娘 ]] 》等等曲牌。
===品管===
唱曲活动接近尾声,就必须「煞谱」,选择与最后一曲同一管门的一套谱演奏,将整场音乐会的情绪收拢作结。
* 四子曲:是南音文化圈盛传的一种由四个门头轮唱的曲目,以五空大四子为例,四个门头为《 [[ 北相思 ]] 》、《 [[ 沙淘金 ]] 》、《 [[ 竹马儿 ]] 》、《 [[ 叠韵悲 ]] 》,排场演奏时,第一个门头须接续指套,例如指套奏良缘未遂,则由《 [[ 竹马儿 ]] 》起唱。最后的宿谱,通常选用四大谱四、梅、走、归之一。
== 文化资产保护 ==
音乐艺术的维系、发展,需要足够的演奏人才和欣赏人口,仰赖一定的学习环境来培养。然而历经结构转变的现代社会,尚未相应建立起完善的传统音乐教育,几十年来的传承危机悬而未解,部分音乐艺术甚至因而消失。且教育的不完备,亦衍生出其它问题。许多人因未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在推广上往往对其要求「改革」,在知识传播上,则常将「传统音乐」与其它性质不同的音乐类型混为一谈,影响社会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知。近年来则在学术界与文化圈的共同努力下,情况渐有改善的趋势。
南音自2002年5月起,开始了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当时[[泉州市]]政府为此制定了一整套方案,投入了相关资金,用于南音资源普查、举办国际南音活动、编纂出版各种南音相关书籍等。2009年9月30日申报成功,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中国大陆 ===
2006年5月20日,泉州的南音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资产登录====
 
南管为纯音乐的乐种,但其曲牌也被其它戏曲艺术所使用,这些文化资产的登录情形如下: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重要团体列表==
 台湾的 [[ 福建泉州南音 ]] (又称“南管”)社团有70多个;南洋地区曾经存在和现有的福建泉州南音社团计有80多个,其中: [[ 菲律 滨30 滨]]30 个、 [[ 马来西 亚27 亚]]27 个、 [[ 印度尼西 亚13 亚]]13 个、 [[ 新加 坡12 坡]]12 个、 [[ 莱1 莱]]1 个、 [[ 甸4 甸]]4 个。
世界各地之南音传统馆阁、新式团体、相关表演团体等,简略列举如下:
|| 1856年
|-
| [[ 高雄]]||大社广益南乐社
|| 2006年
|-
|台东||台东闽南音乐聚英社|| 1947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 菲律宾]]
|-
| [[ 马尼拉]]||马尼拉长和郎君社
| |约于1820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 马来西亚]]
|-
|霹雳||太平仁和公所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澳门
|-
| [[ 澳门]]||澳门南音社
| |2002年
|}
 
==视频==
 
===<center> 南音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南音《绣成孤鸾》 </center>
 
<center>{{#iDisplay:y03769lz6j4|560|390|qq}}</center>
 
<center> 听完泪目!方大同《南音》唱出《二泉映月》阿炳传奇一生 </center>
 
<center>{{#iDisplay:f0030y20jdd|560|390|qq}}</center>
 
<center> 福建南音网总编辑林素梅(台湾)解说南音、乐器 </center>
 
<center>{{#iDisplay:page/r0515q75gri|560|390|qq}}</center>
 
<center> 厦门南音《北国风光》(词毛泽东,曲纪经畝) </center>
 
<center>{{#iDisplay:c08184zbvjo|560|390|qq}}</center>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Category:916 絃樂]]
[[Category:娛樂事件]]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