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卡尔·洛维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卡尔·洛维特(德语:Karl Löwith,1897年1月9日-1973年5月26日),生于德国慕尼黑,为犹太裔德国人,德国著名哲学家,曾追随胡塞尔与马丁·海德格尔研究哲学,基督教弗莱堡大学校友。

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认可的圣人是不同的。认可不同圣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东西教会大分裂[1],或与地方因素有关。在教父时期,有些人在某地区被奉为圣人,故只有该地区的敬奉(敬礼)。一般来说,只有《圣经》提及的人物(如耶稣的门徒[2]和极少数知名人物)才会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简介

洛维特出生在慕尼黑一个富裕的犹太中产家庭。1914年,自愿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作战时,负伤被俘两年。1918年,因为战俘交换计划,回到德国。两个月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因为听到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决心钻研哲学。1919年转学,前往弗莱堡,投入胡塞尔门下。当时担任胡塞尔助理的马丁·海德格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1923年,以关于尼采的论文得到博士学位。

1928年,他完成就职论文,开始在马堡大学教书。1931年得到正式教职,担任哲学讲师。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1934年到1936年间,洛维特得到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

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开始迫害犹太人,下令外国籍的犹太人必须在半年内离境。他往日的同学,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帮他在日本仙台的东北帝国大学找到讲座,邀请他前往日本。洛维特夫妇在那不勒斯搭上日本诹访丸邮轮,前往日本,途中曾在台湾短暂停留,访问了基隆与台北。

1941年,在田立克与尼波尔的帮助下,洛维特由日本前往美国,任教于麻州哈特佛神学院(Theologishes Seminar in Hartford)。在他们夫妇到达美国后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

1949年,洛维特至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

1952年,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邀请他回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与他往日的老师马丁·海德格尔成为同事。洛维特批判海德格在二次大战期间支持纳粹党的态度,1953年出版《海德格:贫瘠时代的思想家》。

1964年退休,1973年过世。

视频

卡尔·洛维特 相关视频

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区别,一次让您听个明白
天主教枢机主教单国玺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