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迭石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迭石战役

卡迭石战役(Battle of Kadesh),是埃及第十九王朝与赫梯帝国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约公元前1274年5月底,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2000辆战车和近16000名步兵,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利亚霍姆斯附近)。卡迭石战役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埃及赫梯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当代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简介

战车作为人类早期战争史上的超级武器,自文明诞生起,便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一个文明战争技术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以已知最早的文明世界苏美尔人为例,其军事系统内固然包括大量装备较为简陋的步兵,但原始的战车已经成为了国家上层与军事菁英的必备战具。在著名的秃鹰石碑上,用古代中东特有的野驴驱动的双人战车便处于醒目的领头位置。由于不善使用弓箭,苏美尔人的战车兵主要以标枪投矛来杀伤敌人,配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步兵方阵一起,击破敌军的阵线。在那个全球大部分民族还处于械斗战争的年代,这套原始的战车系统无疑是当时的高科技武器。后来深受苏美尔人文明影响的古巴比伦人等文明,自然而然的也将战车作为自己手里的致命武器。在升级了车辆与改用马匹驱动后,善于射箭的巴比伦人又和新来的蛮族武士一起,将弓箭带上了战车。至此,战车的基本作战模式基本定型。马匹冲锋加速度所带来的冲击与视觉震撼,对于三五成群的散兵游勇来说,具有非凡的震慑力。而即便是学会结阵自保的早期方阵步兵,也因为移动速度慢而难以直接反击在他们周围环绕射击的战车群。这也决定了早期,不会使用战车的早期埃及人,在面对拥有战车技术的亚洲入侵者喜克索人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被殖民岁月后,学会了战车技术的埃及人才发挥出自己的步兵优势,打跑了作威作福的亚洲入侵者。

评价

拉美西斯厉兵秣马,扩军备战,组建了普塔赫军团,连同原有的阿蒙军团、赖军团和塞特军团,加上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拥有4个军团,2万余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即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4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和比布鲁斯。次年(前1285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4个军团从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5英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是联结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军试图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尔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就在埃及举兵北上之际,一场紧锣密鼓的备战活动也在赫梯全面展开。拉美西斯二世还未启程,赫梯即从派往埃及的间谍那里获悉了埃及即将出兵远征的秘密情报。赫梯王穆瓦塔尔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500—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迭石城堡内外,拟诱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