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生动物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原生动物学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英文名称:Protozoology,研究原生动物的学科。开始于17世纪下半叶,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报告用他发明的显微镜观察到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常见,对人类也很有关系,因为它可引起一些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和非洲锥虫病(昏睡病)等。某些称为有孔虫的原生动物具有大量化石,地质学家常用以辅助确定含油地质层。原生动物亦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生物。

开拓者

张作人,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实验原生动物学的开拓者。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建立了一套原生动物细胞学的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用人工手术方法获得能正常遗传的双体原生动物,培养了许多生物学人才。

张作人,原名念恃,号觉任。1900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父亲张倚曾任中学校长、医生。母亲在家务农。张作人5岁开始随祖父、父亲读《古文观止》等书,对草虫有特别的兴趣。10岁时考上泰兴县高等小学,他的作文曾得到老师的好评。1913年进南京第一中学读书。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在学期间深受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和丁文江的“学科之间互相依赖”、“学科学,不可学人家的成果,主要是学人家获取知识的方法”等思想的影响,1921年毕业时已是一位有自己观点的年轻博物学工作者了。

大学毕业后,由泰兴县出资去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读书。但他在日本经过短期考察,认为当时日本多照搬欧美一套,自创的科学理论不多,不如直接去欧洲留学,于是从日本回国。为筹措赴欧留学经费,他先后在淮安江苏第九中学和海州江苏第八师范任博物教员。1923—1925年又相继在上海中国公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任教授,讲授生物学、达尔文主义等课程。他讲课生动,听课的学生很多。

1927年赴欧后,先在法国学习法语,同时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研究鸟类分类。1928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动物研究所留学,他挑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纤毛虫做研究材料,完成了“培养液对细胞核的影响”和“棘尾虫分裂期间核质关系”两篇论文,于1930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同年夏天他去法国奥斯科夫海洋生物研究所,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受到著名原生动物学家E·chatton的赞赏。之后转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生物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1932年完成“培养液中的细菌对草履虫内生殖的影响”,获得法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张作人受中山大学生物系主任罗宗洛电邀回国,被聘为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起兼任生物系主任。1948年,出任中山大学训导长。此后张作人因保护进步学生、营救教师,于1949年7月被捕入狱,关押50余天。释放后,他到海南、香港避居。在香港时,越南、新加坡、美国先后以高薪聘他,但他怀着报效祖国的希望,一一拒绝。

1950年,张作人由上海市市长陈毅电邀回沪,任同济大学教授兼动物系主任。1951年秋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他便随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76—1981年任生物系主任,此后任名誉系主任。1957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3—1980年兼任上海自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动物馆馆长。他还于1962—1988年任第三、四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

张作人作为发起人之一,于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动物学会。1981年他与其他原生动物学家一起,创建中国原生动物学会,先后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54—1982年担任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1984年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张作人在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工作至退休近70年间,始终未离开过教育岗位,并一直从事原生动物学研究,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