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作此奉卫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作此奉卫王 》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又作此奉卫王 》作者为杜甫。

第一句写登楼所望的景色,用所见景色的广阔来衬托楼之高。古乐府有"西北有高楼"句,这里首起"西北楼",就已暗指楼高,为三四句做好了铺垫。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时为楚国郢(音颖)都。

此诗当作于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当时杜甫57岁,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在《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中说,卫伯玉为了纪念新楼落成,请一位姓严的侍御判官和杜甫作七言诗。这一首诗是紧接着七律《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而作的,都是应酬之作,而这首诗水平明显比前一首高。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又作此奉卫王[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又作此奉卫王 》

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

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作品注释

雄楚都:雄立楚都。江陵古时为楚国郢(音颖)都。

⑵这句写登楼所望的景色,用所见景色的广阔来衬托楼之高。艺术手法同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山岳分峙曰开,江湖流别曰散。

⑶二仪,指天地。《列子》: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还高下:在楼的上下可以分"二仪清浊",意思是楼高得顶天立地。

⑷定,犹言莫定、无法定。这句写楼高清凉。胡应麟:杜七言句壮而闳大者,"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诗薮》内编卷5)。

⑸毂(音鼓),车轮中间的圆木,泛指车。推毂,推车前进。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此就用"推毂"来自指任命将帅的礼节。这句称卫伯玉身居高官,但仍以平常心待之,即所谓"胸襟日沈静,肃肃自有适"(《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一说镇静指在韦伯玉的镇守下,其辖区安定,亦通。

⑹曳:拉;裾(音居),衣服的大襟,亦指衣服的前后部分。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语出汉朝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句形容卫伯玉门下文人骚客众多。

⑺白头,杜甫自谓。授简,指卫伯玉请杜甫做诗,典出南朝谢惠连《雪赋》:梁王游兔园,授简于司马大夫曰:"为寡人赋之"。

⑻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杜甫也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说"似相如为大夫"。大夫指代两人担任的官职。在其他诗中,杜甫曾自比于司马相如,见"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但两句是自谦文才不如司马相如,而且年纪大了,已经写不出诗赋了。但其中也有自负的成分。司马相如是前代大文豪,而杜甫的诗作当时还远远没有被人承认。这里虽然自己说"愧似相如",言下之意,和司马相如也有一定的可比性。对于一般人来说,连"惭愧"的资格都没有。杜甫在称赞曹霸书法时,也用过这种艺术手法,说曹霸的水平还不能超过王羲之。暗含之意是,曹霸的水平并不比王羲之差很多。

诗词格律

这首七律的用韵方式是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都湖无儒夫。韵部均为:上平七虞(平水韵)。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

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

⊙○⊙●○○●,⊙●○○●●△。

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

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古诗文鉴赏

名人评论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1.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