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拼音:yò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人的右手,本义即右手,也指方位之右。因"又"借用为副词,方位之右就用"右"表示。"又"主要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继续,也表示同时存在几种情况或性质。"又"还表示意思上更进一步,相当于"而且"。"又"还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又"也表示两件互为矛盾的事情,一般叠用。此外"又"还有在叙说某个范围之外另有所补充的含义。

"又"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24 。用"又"作意符的字一般与手有关,如:取、秉、及、受。有些简化字里的"又",用来代替笔画多的偏旁,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如:劝、鸡、观、邓、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又

拼音; yòu

注音字母; ㄧㄡˋ

平水韵部; 去声二十六宥

部首; 又

总笔画数; 2+0

统一码; 基本区 U+53C8

造字法; 象形字

结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五笔; CCCC

仓颉码; NK

四角码; 7740₀

字级; 一级(0021)

郑码; XS

异体字; ࡯�

文字源流

象形字。"又"字甲骨文写作图1,像人的右手,是"右"的初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过在古文字中,用作偏旁的"又"一般表示广义的手,既可以表示左手,也可以表示右手。图2是周代早期金文里的"又"。从甲骨文到篆文,都上像五个手指省作三个手指,连着的一竖像手臂,据具体的实象造字。隶书作图5,形体发生变化,楷书沿之,也就不易了解其初形了。

在卜辞中,"又"主要有两种含义,一表示左右的"右",二表示有无的"有"。后来,又假借"又"来表示"重复"和"再"等义,逐渐成为"又"的基本义。引申可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也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等。 近义辨析 还、又

副词"还"和"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是"还"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去过,明天还要去。"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如:他昨天去过,今天又去了。

再、又

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尚未实现的,"又"用于已经实现的,如:再说一遍(尚未实现)︱又说了一遍(已经实现)︱再玩一会儿(尚未实现)︱又玩了一会儿(已经实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于救切(yòu)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۱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

〖注释〗①۱:列的异体字;类。②略:简略。③不过三:徐灏《说文段注笺》:"古人凡言物多者以三为率(标准)。"

说文解字注

手也,象形。

段注:此即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又而言,以屮别之。而又专谓右,犹有《古文尚书》而后有《今文尚书》之名,有《后汉书》而后有《前汉书》之名,有《下曲礼》而后有《上曲礼》之名也。又作右而又为更然之词。《谷梁传》曰:又,有继之辞也。

三指者,

段注:三岐象三指。

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段注:以指记数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又 ·康熙笔画:2 ·部外笔画:0

《唐韵》于救切。《集韵》《韵会》尤救切。《正韵》爰救切,并音宥。《说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过三也。《韵会》偏旁作。

又《广韵》又,犹更也。

又《韵补》叶夷益切,音亦。复也。《诗·小雅》:人之齐圣,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富音逼。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横撇)从左上格起笔,折点在竖中线右侧,撇段通过田字格中心,撇至左下格。末笔捺楷体上端不与㇇(横撇)相接,下部与㇇(横撇)相交于竖中线左侧,捺脚稍低于撇尖。[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