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友鹤事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友鹤事件
图片来自daydaynews

友鹤事件,是1934年(昭和9年)3月12日,大日本帝国海军佐世保港外进行演习时发生了千鸟型鱼雷艇3号舰翻覆的事故。本次事件与次年发生的第四舰队事件对日本海军带来极大震撼,并从此改变军舰设计思维。[1]

背景

日本在1930年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条约不仅针对主力舰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和补助舰艇的吨位和武装也都有严格限制,不过基准排水量在600吨以下的舰艇并不在限制范围。为追求战力和回避条约限制,日本海军以鱼雷艇的名目,建造了可以算是小型驱逐舰的千鸟型鱼雷艇。

千鸟型新造时基准排水量仅535吨,但却搭载了和驱逐舰相同的12.7公分连装和单装炮各1座,以及4门鱼雷发射管,这样过重的武装引发的最大问题即是复原性不足。

经过

友鹤号是千鸟型的3号舰,1934年(昭和9年)2月24日于舞鹤海军工厂完工,完工后即加入佐世保警备战队第二十一鱼雷队,加入后不久从3月6日起第二十一鱼雷队展开了连续6日的训练,最后一项训练是在3月12日凌晨,该队将进行以旗舰龙田号轻巡洋舰为假想敌的夜间攻击训练,但此时因风浪太大,演习宣告中止,全队返回佐世保。在返航途中,友鹤号遭到了风浪冲击,船身大幅倾斜,加以自身复原力不足,结果翻覆。

龙田号发现友鹤号失踪后展开搜索,但直到当日下午才发现翻覆的友鹤号,并用缆索将其拖回佐世保,进坞后排水进行船底切开以拯救生还者,最终救出13人,但仍有72人死亡,28人失踪。

检讨

事后海军展开了调查,最后研判:演习当时虽然海况恶劣,且事故地点之地形、水深、风向关系形成对小型舰艇有极大威胁的三角波,但造成翻覆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舰艇本身的复原性不足。一般鱼雷艇的设计在90-110度倾斜时还能够扶正,但友鹤号在倾斜约40度后即告翻覆。可以说是过度的武装、不够成熟的设计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影响

千鸟型鱼雷艇的设计完全突显了日本海军在条约时期的造舰思维,在受到条约限制的船体大小上尽可能的追求提升战力,此一时期的新造舰艇都存在著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事件发生后,海军不仅针对千鸟型鱼雷艇的设计进行了检讨,也一并对有同样疑虑的吹雪型驱逐舰初春型驱逐舰做出了因应,将上层结构缩小、撤除武装、复原性提升及重心降低等等对策,重新设计进行改装。并要求未来在舰艇设计上要能达到战斗舰、航空母舰60度,巡洋舰90度,驱逐舰鱼雷艇90-110度以上的复原能力。

后续

千鸟型鱼雷艇改装后基准排水量增加为772吨,原本炮塔式的12.7公分主炮也改为炮盾式,4门鱼雷发射管减为2门。而友鹤号进行了修复改装后继续服役,在1945年3月24日遭遇空袭沉没。

友鹤事件殉难者的慰灵碑,位在长崎县佐世保市的东山海军墓地·东公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