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双廊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廊镇
来自搜狐的图片
双廊镇

中文名称 :双廊镇

适宜游玩季 :春季

所属地区 :中国

著名景点 :小普陀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苍海风光第一镇",其面积218.28平方公里,位居大理市第二位,现总人口17570人,其中白族人口占84.6%。双廊镇地处东经100˚11˝,北纬25˚53˝,大理市是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诏风情岛"所在地。镇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跳苍山十九峰,门临洱海万倾碧波,东靠"佛教胜地"鸡足山,南接"蓬莱仙岛"小普陀。[1]

地理位置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部,洱海东北岸,东靠佛教名山-宾川鸡足山,南接挖色镇,西临洱海,北连上关镇,东北方与鹤庆县黄坪镇接壤。双廊北有萝莳曲,南有莲花曲,前有金梭、玉几二岛环抱于双曲间,因此而得名--双廊[1]。因门迎碧波洱海,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风光之精华,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洱海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景,双廊处在"萝莳曲"、"莲花曲"两曲交界,居沙洲之上,沙洲又有南诏风情岛、玉几岛分列其左右,且"双曲"环抱"双岛"故而得名-双廊。双廊自然资源丰富,名山胜水及人文景物丰厚,临水一带有红山景帝祠、正觉寺、民族文化一条街、天生营、飞燕寺、双廊魁星阁、玉波阁、毗舍古战场、砂牛半岛、南诏风情岛、岛依旁半岛、蛇山半岛、大建旁魁星阁、龟山、金镑寺、文昌宫、莲花曲、青山摩崖石刻、凤浪箐溶洞等,这些沿湖自然景观与洱海粼粼波光相映成趣。东居山一带有大王庙、余金庵、护法寺、心一桥、天生桥、石牛坪、三锅桩、金玉桥等,景物纵横交错,传说妙趣横生,一个景观便有一个动人的典故,奇幻神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被誉为 "苍洱风光第一镇"。

景区简介

境内水天一色、群山叠翠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金梭织锦、"双岛双曲"与古色淡雅、风情浓郁的白族集镇相环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然图画,是最适宜人居的小镇,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盛誉。全镇总面积为218.28平方公里,共辖7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为9315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包谷、蚕豆、小麦、洋芋、大小白芸豆、烤烟、大蒜等多种作物,2006年粮食年总产量为370.05万公斤,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217公斤。农村经济年总收入5271万元,人均纯收入1468元,财政总收入307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2万元。镇政府驻地双廊村,海拔1976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无霜期275天,年日照2500小时,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双廊镇距市府60公里,镇境内环海旅游公路15公里,镇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眺苍山十九峰,东靠鸡足山麓,集苍山洱海之精华,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双廊拥有底蕴丰厚的自然资源,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以"南诏风情岛"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双廊成为名副其实的"苍洱风光第一乡"。有出产众多的土特产品,以"名、特、奇、优"而远近闻名,有梅果系列的精加工产品,乳扇加工,银鱼加工,还有炖梅、杨梅、大小白芸豆、板栗、核桃、松子、鸡枞,蕴藏锰、锌、铁、铜等多种矿物质,既有山珍,也有海味。双廊盛产梅果,年产鲜梅90多万公斤,以梅果加工为主的大理洱海食品有限公司、苍洱食品厂、玉洱食品厂等总产值994万元。[2]

历史沿革

历相对大理市各乡镇,双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坝区沿海村落居住密集,人多地少,山区地域广阔,居住分散,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滞后,传统农业、畜牧业难以形成产业,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单一,收入增长缓慢。新兴的旅游产业虽然依托南诏风情岛有所发展,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有一定作用,但在招商引资,开发双廊旅游资源优势方面仍存在很大困难,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山区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坝区沿海抽水泵站更新改造、集镇自来水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双廊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瓶颈因素。2004年双廊划归大理市行政管辖后,市委、政府对双廊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旅游产业发展、骨干财源烤烟产业培植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极大地推进了双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化古镇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大理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地,是唐天宝战争、清杜文秀起义的古战场,是集佛、道、儒、原始宗教等多元文化共融的人间沃土。其拥有毗舍战场遗址、正觉寺、玉几庵、金榜寺、飞燕寺、红山景帝祠、青山摩崖石刻等十四处历史文化古迹,拥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和百处典型白族明清传统民居院落。金梭织锦,玉玑红莲、弥勒笑天、石女牧鹅、虎口观潮、青鸡欲跳、正觉钟声、红山圣迹、罗莳戏水、岛依古榕、莲花红遍、巨蟒奔海、龟蛇相峙等十八胜景与古镇蜿蜒、渔家灯火浓缩于苍山洱海画卷之中,古人诗曰"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不知这里是仙境,还是天上人间。双廊自古就是名人学者滞留的地方,古有杨升庵、李元阳,今有舞蹈家杨丽萍、作家苏童、画家赵青等。同时也是大理地区主要民间建筑雕塑彩绘艺人辈出的地方,"佛教胜地"鸡足山七十二寺塔及云南民族村白族村建筑彩绘多出自于双廊匠人之手。这里山美水秀、人杰地灵,曾是《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白月亮白姐姐》、《洱海情波》、《望天崖》等影片拍摄的外观景点,让游人倾注情趣。以白族为主的六种少数民族,其民族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既有服饰、方言、饮食、信仰的传统特色,又有以青砖、白墙、淡墨画为主的民族民居,另具异趣的婚丧喜庆,特有的民族节日、本主文化、民间故事传、霸王鞭、龙舟赛、上刀山、民歌、白剧等传统体育与艺术文化。

新农村建设

双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成立机构,健全制度,围绕解决好当前农业最迫切、农村最需要解决、农民受益最直接的问题,举全镇上下之力,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了镇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和扶贫开发协调领导组。

调查摸底,制定规划

扶贫开发下派挂职领导和市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与各村委会相互配合,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理清思路,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谋划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决策依据,制定了扶贫开发项目村实施规划和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将五星村确定为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示范村筹集10.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有力推进示范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抢抓机遇,狠抓落实

在镇、村各级领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设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山村抓住大丽铁路建设以及有丰富石材资源的条件,因地制宜,开发了两个大型石料场,并引进江尾水泥厂,投资400万元建起青山石灰石粗料加工厂,青山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雏形。同时该村的种植业、以乳牛为主的养殖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双廊村委会玉几岛村民依托南诏风情岛景区和名人效应,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在双廊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岛上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变,上岛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虽然只收一点卫生费,但月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长育村依托自身优势,在巩固粮食、烤烟、大蒜种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外资,创办大型养鸡场、鸵鸟养殖场和养猪场,项目启动有力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伙山、石块两个村抓住山区面积大的特点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和经济林果业,种植核桃2000多亩,改造旧犁园800多亩,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路子。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抓生产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抓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培植富民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吃水不用挑、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的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

2006年,双廊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重点项目的落实,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快速增长。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71万元,同比增长10%;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万元,完成307万元,同比增长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2万元,同比增长37%;固定资产完成729万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8元,增加100元,同比增长7%。全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名、特、奇、优"的土特产品而远近闻名,有出产于本地的炖梅、杨梅醋、红雪梨、大小白芸豆、大蒜、板栗、核桃、鸡纵,还有另有风情、别具一格的洱海酸辣鱼、火烧猪、乳扇加工,精致的民族工艺花卉培植,既有山珍海味,也有工艺雕塑,在深山茂林里还蕴藏着锰、锌、铁、铜等多种矿物质。

资源环境

镇政府所在地双廊村海拔1976米,距市政府所在地下关6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218.28平方公里, 双廊镇气候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ºC,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无霜期275天,年日照时间2500小时,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2006年全镇总耕地面积9315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全镇林业用地面积10353.8公顷,其中有林地5840.8公顷、疏林地38公顷、灌木林地3269.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917.6公顷、无林地287.7公顷,森林覆盖率58.96%。

建设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山村抓住大丽铁路建设以及有丰富石材资源的条件,因地制宜,开发了两个大型石料场,并引进江尾水泥厂,投资400万元建起青山石灰石粗料加工厂,青山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雏形。同时该村的种植业、以乳牛为主的养殖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双廊村委会玉几岛村民依托南诏风情岛景区和名人效应,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在双廊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岛上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变,上岛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虽然只收一点卫生费,但月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长育村依托自身优势,在巩固粮食、烤烟、大蒜种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外资,创办大型养鸡场、鸵鸟养殖场和养猪场,项目启动有力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伙山、石块两个村抓住山区面积大的特点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和经济林果业,种植核桃2000多亩,改造旧犁园800多亩,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路子。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抓生产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抓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培植富民产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吃水不用挑、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的格局基本形成。[3]

相关视频

大理双廊镇,曾经最美的记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