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取向硅钢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取向硅钢片
图片来自百度

德国真空熔炼公司在40年代发明了双取向硅钢片

单取向硅钢片在与轧制方向垂直方向的导磁性能较低,为克服这一缺点,德国真空熔炼公司在40年代发明了双取向硅钢片。1957年,美国GE公司西屋公司也几乎同时制成双取向硅钢片,60年代日本川崎和八幡工厂也研制成功双取向硅钢片。它在轧制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磁性能都与单取向硅钢片轧制方向的磁性能相近。这种硅钢片的晶粒呈立方体组织。

  • 单 位:德国真空熔炼公司
  • 性 质:立方体组织
  • 发明时间:19世纪40年代

发展历程

20年代初,威廉(Williams)对硅铁单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在易磁化轴{100}方向um=1400000,认为在多晶粒板中在{100}轴向也应有极好的性能 。1926年,日本人本多· 茅发现,铁的结晶方向最容易磁化,或者说晶粒立方体棱边方向是最易磁化的方向。1934年,美国人戈斯(N.P.Goss)在试验室里研制成功取向硅钢片,他采用冷轧与高温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使硅钢片中晶粒沿轧制方向有序排列,具有优良的磁性。1935年,戈斯在《Trans Amer. Soc. Metals》上发表文章,介绍研究成果,并申请获得了英国专利(No.442211)。同年,美国Armco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冷轧取向硅钢片。40年代,美国Armco公司和Allegheny公司都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Armco公司的牌号为Tran-cor(西屋公司称为Hipersil);Allegeny公司的牌号为Silectron(GE公司称为Corosil)。1953年,日本试制成冷轧取向硅钢片。1958年,日本引进Armco公司的专利技术,开始冷轧取向硅钢片的工业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使日本冷轧硅钢片的性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1968年,日本新日铁工厂开始工业化生产高导磁密度取向硅钢片,它的商用名是“Orientcore Hi-B”,简称“Hi-B”;1972年,开发出大晶格高导磁取向硅钢片;1981年又进而开发出小晶格高导磁取向硅钢片;1982年,日本开始生产表面激光照射处理(ZDKH)的高导磁取向硅钢片,进一步降低了铁损。1988年,日本又开发出采用机械方法形成微小应力法(ADMH)的高导磁取向硅钢片。日本新日铁公司取向硅钢片的发展见图4。50年代,几个国家单取向硅钢片的性能见表5。1955~1975年间,日本取向硅钢片及无取向硅钢片的质量变迁见图5。1880~1970年间,铁心钢片铁损的下降曲线见图6。

产品介绍

冷轧硅钢片分晶粒无取向和晶粒取向两种钢带。通常,晶粒无取向冷轧带用作电机或焊接变压器等的铁芯;晶粒取向冷轧带用作电源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磁放大器[1] 等的铁芯。

冷轧取向薄硅钢带是将0.30或0.35mm厚的取向硅钢带,再经酸洗、冷轧和退火制成。而冷轧无取向硅钢片是将钢坯连铸坯热轧成厚度约2.3mm带卷。冷轧电工钢带具有表面平整、厚度均匀、叠装系数高、冲片性好等特点,且比热轧电工钢带磁感高、铁损低。用冷带代替热轧带制造电机或变压器,其重量和体积可减少0%-25%。若用冷轧取向带,性能更佳,用它代替热轧带或低档次冷轧带,可减少变压器电能消耗量45%-50%,且变压器工作性能更可靠。

视频

电力发展瓶颈被打破,取向硅钢助力中国发展|经济半小时

好看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