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汉语一级字 ,指事字 ,拼音是"gǔ ","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古

部首; 口

异体字; ࡇ�ࠖ�

笔画; 5

五笔码; DGHG

仓颉码; jr

郑码; EDJ

笔顺; 12251

四角号码; 40600

统一码; 基本区 U+53E4

拼音; gǔ

字级; 一级字

韵部; 七麌

注音; ㄍㄨˇ

字源演变

古,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个"口",强调"古"的"传说"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口"写成"曰"(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有的金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古,指事字。"古"字所从的中,中等在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中都是"盾"的象形,下面加上区别符号"口"构成指事字,是"坚固"之"固"的本字。"盾"的特点是"固",所以能从中分化出"古(固)"。这和"弓"的特点是"强",下加区别符号"口"构成"强"的本字"宫"是同一道理。自西周中晚期盾形线条化成"十"之后,形体基本稳固,战国文字中虽然有"口"中加点、线的异体,但在以小篆统一的文字和秦汉古隶的演变中都逐渐消失了。许慎所说的"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是据后代的字形说后代的字义。如果只就小篆等后起字形和"古"的常用义"时间久远"而言,是合理的,经过十人之口传下来的故事,正是时间久远。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

说文解字注 故也。

邶风、大雅毛传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书。天为古。地为久。郑注尚书稽古为同天。

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识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则展转因袭。是为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ᇣ《唐韵》《集韵》公戸切。《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音鼓。《尔雅·释诂》:古,故也。《说文》: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诗·邶风》:逝不古处。《前汉·艺文志》:世历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又《礼·祭义》: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谓先祖也。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注:终古犹言常也。

又贲古,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贲古县。

又姓。《广韵》:周太王从邠适岐,称古公,其后氏焉。汉有古初,《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又草名。《尔雅·释草》:红,茏古。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又《集韵》古暮切。音顾。亦作故,义同。刘向《九叹》: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姓轨于初古。

又《字汇补》:溪姑切。音枯。古成氏,复姓。汉广汉太守古成云。后秦古成诜,以文章参枢密。[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