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基督教新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基督教新教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台湾的新教基督徒人口146万人,虽然在整体台湾人口中居于少数(逾6%),远少于道教佛教等传统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公众人物领域的比例较高,使基督徒在台湾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相对于汉族原住民族以基督宗教为主要信仰,此为二战后新教和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区的积极宣教、以及在地化(英语:Inculturation)措施所致。

荷治时期

基督新教在台湾荷兰统治时期1627年由归正宗传教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传入,当时的传教工作属于殖民政策的一部分,传教士皆隶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薪,不像现代由教会奉献支薪,传教实际政治目的是对原住民进行文化改造,减少原住民与殖民者的矛盾,以及不同原住民族群间的矛盾,此时期的传教工作随著郑成功入台以及屠杀西拉雅族之后宣告结束。 此时期的传教工作有两个阶段,在1636年以前缺乏组织,传教工作以口述方式实施,具体行为如背诵祈祷文和教义问答,1636年后开办学校,并且采用了以拉丁字母书写的新港语为工具实施宗教教育,解决原住民没有文字的问题,由于语言工具落后,此时并没有完整的翻译圣经,仅有少数新港语福音书

明郑时期

郑成功殖民期间实施禁教政策,信仰基督教的原住民被迫选择放弃信仰或逃到深山。此时明郑谘议参军陈永华为革除荷兰人所留下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实施儒家思想汉化政策,积极兴建孔庙、玄天上帝庙、关圣帝庙等汉人寺庙。也利用免除徭役措施诱使原住民接受汉化教育,相对于荷兰的语言本土化政策,明郑时期的宗教政策不仅打击基督教,也严重打击原住民语言。


清朝时期

1683年6月(康熙22年)施琅攻陷台湾,之后向康熙表达台湾的重要性争取经营台湾,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1684年(康熙23年)清廷准奏,此后主流信仰改为祭拜妈祖,透过宗教传播方式让台湾居民转移认同感接受大清政权。此后又因乾隆嘉庆的禁教政策,使得东亚很长一段时间没再出现传教士。1865年6月16日(同治四年)英国长老会马雅各医生抵台,1872年3月7日(同治十一年)加拿大长老会的牧师马偕牧师抵台。此时期的传教工作初期常受到汉人暴力反抗,不时发生破坏教堂以及杀害教徒的事件,直到樟脑战争后传教士才有相对安全的环境,并且传教工作逐渐走向政教分离(如公开反对英国当局的鸦片贸易),传教语言主要使用白话闽南话,信仰核心为加尔文主义,以教育和医疗作为传教工作的基础建设,现存的有新楼医院马偕医院淡江中学真理大学等。

日治时期

此时期的基督教延续马雅各马偕长老会传教工作,虽然日本政府对基督教抱持警戒态度,但由于长老会对于当局的政策大多配合,如配合皇民化政策实施日语礼拜,因此基督教不像过去因为政权变迁而被消灭。

  • 1926年,由中国基督教徒自行创办的真耶稣教会从福建传入台湾,此教派的作风与公共关系颇具有神秘色彩。
  • 1928年8月,日本救世军军官山室军平来台宣教,在台北、台中设立据点,日后陆续设立了八个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日本人被遣返,也暂时结束了救世军在台湾的发展。

教育敕语与基督教关系

1890年10月30日,日本颁布了教育敕语作为思想教育主轴,宣读完要对天皇签名行最敬礼。终战前日本天皇具有神格地位,此举对基督教而言形同偶像崇拜,也因此发生了内村鉴三不敬事件。1895年日本开始对台殖民统治,教育敕语也在此实施而产生政府与教会间的紧张关系。

无教会主义

无教会主义为日本神学家内村鉴三所提出的思想,以师徒制宣教。起初无教会主义虽然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不过当时台湾还在清治时代。日治时代之后矢内原忠雄将此思想传给一些台湾留学生,如叶荣钟陈茂源张汉裕陈茂棠郭维租等人,而矢内原忠雄的另一名学生高桥三郎也曾应邀来台讲道。

国民党政府戒严时期

国语教派进入与美援工作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神论政策使许多中国教会撤退到台湾,形成今日教派林立,这些新进教派流入使官话和合本圣经成为主流,打击早期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语言本土化政策。

新进教派主要在人口密集处与学校吸收成员,偏远地区几乎没有设立据点,但有时会用一种称为短宣的形式实施零星的乡村传教活动,通常效果不佳。1950年的美援政策让一些教会从事发面粉的社会工作,因此被讥为面粉教,此时盛行将面粉袋加工成内裤使用,至今仍然可以找到印有中美合作的加工内裤。

普世教协与护教反共对立

1950年代世界局势处于冷战状态,同时西方发起了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以及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会协会(简称普世教协或WCC),由于普世教协的立场接纳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主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致意识形态与政府当局冲突。台湾基督教环境因此分为两个阵营,名义上是教义之争,实际上政治意识形态之争,当时主导相关活动的人物为美国基要派牧师卡尔·麦坚泰(英语:Carl McIntire)与国民党要员张静愚,这段期间发生不少爱国主义衍生的冲突:

  • 1951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加入普世教协。
  • 1962年国民党要员张静愚发起基督教护教反共联合会与普世教协对立,国语教派陆续加入此阵营。
  • 1970年6月17日发生谢纬牧师车祸撞树事件,但后人对实际死因有所质疑。
  • 1970年7月30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为了避免与政府当局扩大冲突,高俊明牧师暂时性退出普世教协。
  • 1971年7月25日配合国民党强行推动的国语运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查禁罗马拼音的布农语圣经。
  • 1975年1月警备总部司令部没收台湾圣经公会出版的台语罗马字圣经2200本。
  • 1975年4月26日信义会灵光堂张力长老的主张在济南长老教会现址上建一座“中正纪念礼拜堂”,使爱国主义演变成个人崇拜
  • 1984年教育部函请内政部禁止山地教会使用罗马字传教,并禁止族语文字的书刊及圣经。
  • 198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曼尼托市举办第七届联会护教反共大会,这是最后一次护教反共的大型活动。
  • 1989年李登辉继任总统任内否决“中正纪念礼拜堂”提案,护教反共活动就此结束。

同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吴耀宗也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反应出冷战时期爱国主义时常凌驾于加尔文主义之上。

对立关系表

普世教协阵营 护教反共阵营 保持暧昧态度
重点人物 长老教会大部分牧师 张静愚 - 基督教护教反共联合会理事长
陈溪圳 - 长老教会牧师
卡尔·麦坚泰 - 美籍基要派牧师
国语教派大部分牧师
周联华 - 浸信会牧师
传教工具 台语白话字圣经 官话和合本圣经 官话和合本圣经
意识形态 理论加尔文主义
消极配合爱国主义
理论加尔文主义
实务爱国主义
理论加尔文主义
回避爱国主义

历史回顾态度

国内教授了解台湾教会历史的人物有周联华曾庆豹郑仰恩赖永祥查时杰、陈方中、蔡丽贞等人,某些教派对于戒严时期教会历史明显采取回避态度或是爱国主义

现代

宗教退出校园

解严后台湾逐渐走向言论自由的社会,不仅能公开批评时政,宗教思想也开始多元及百家争鸣,但是也因此造成一些宗教社会事件,如1995年余奕荣的上帝藉中共审判台湾之说,导致信徒集体移民贝里斯宋七力的宇宙发光体之说,中台禅寺事件的学生集体出家,以及神秘主义活动等,这些事件造成当时许多家长与民意代表不信任校内宗教团体,要求宗教退出校园。当时基督教的学生组织主要有校园团契学园团契长青团契(长老教会青年团契),受到政策影响这些组织在公立学校不得成立社团,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消灭而是转为地下化经营(俗称地下社团)。

大型特会文化

解严后随著护教反共核心人物相继过世,1950年代的新进教派失去共同努力方向,当时发起的爱国运动和极右派媒体也相继消失,之后走向各自发展或是另立合作组织。其中一些会众制教派开始与韩国基督教和新加坡基督教接触,发展出亚洲基督教的团结组织,逐渐让赵镛基康希等外籍亚洲牧师成为许多台湾基督徒追捧对象,并且这些教派经常鼓励教徒参加一种规模大的特会,这些特会经常在小巨蛋、林口体育场举办,此外也有印尼籍的唐崇荣牧师经常来台举办特会,这种大规模聚众的活动,是解严后才出现的基督教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卫理公会台湾圣公会等教派并不盛行。

语言复育政策

1982年纽西兰为了复育毛利语政策成立了第一所语言巢幼儿园,对毛利语复育产生良好效果,2001年台北市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孔文吉前往澳洲、纽西兰、斐济等地考察,取得语言巢相关经验在台北市实施,一些教会成为语言巢的设立地点,例如:东吴大学安素堂(排湾族)、中山教会(阿美族)、神爱教会(泰雅族太鲁阁族)、玉成教会(阿美族)、佳音教会(排湾族)。在此之前也有台湾圣经公会翻译罗马字拼音的族语圣经,持续语言本土化的传教政策,例如:邹语、达悟语(雅美语)、鲁凯语、排湾语、布农语、太鲁阁语、泰雅尔语、阿美语。

婚姻平权

在家庭议题上,随著同性婚姻的社会讨论,因圣经教导必需支持一夫一妻制,反对修改民法。2013年与其他宗教合力组织护家盟捍卫一夫一妻制。2015年再成立政党信心希望联盟,希望透过政治力量重新唤起家庭意识,在2016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有提名6名不分区立委及10名分区立委,均未当选。虽然大多数教会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但也有少数教会支持,如同光教会、真光福音教会、活跃教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古亭教会等。

一夫一妻之说事实上圣经仅对犹太教祭司有此规定,圣经记载中也存在一夫多妻家庭,娶兄嫂习俗,公公与媳妇发生性行为生子等记载。但这些都是在旧约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就如同在世界各国的久远年代亦多有类似情形。

现有新教教派

教派 进入时机 核心思想 教会体制 社会与医疗投入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1865年 加尔文主义 长老制 马偕医院新楼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
台湾圣教会 1926年 阿民念主义 会众制
真耶稣教会 1926年 孟他努主义 长老制 埔里基督仁爱之家棕树文教基金会
召会 1947年 孟他努主义 长老制
神召会 1948年 孟他努主义 长老制
神召会 1948年 孟他努主义 长老制
卫理公会 1949年 阿民念主义 主教制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1949年 加尔文主义 长老制 台安医院
中华基督教长老会 1950年 加尔文主义 长老制
浸信会 1951年 加尔文主义 会众制
浸礼圣经会 1951年 加尔文主义 会众制
行道会 1952年 加尔文主义 会众制
台湾信义会 1954年 路德福音神学 会众制 嘉义基督教医院高雄基督教医院双福基金会
灵粮堂 1954年 孟他努主义 会众制
台湾圣公会 1954年 加尔文主义 主教制
循理会 1954年 阿民念主义 主教制
台湾门诺会 1955年 加尔文主义 会众制 花莲基督教医院花莲黎明教养院花莲善牧中心
拿撒勒人会 1956年 阿民念主义 主教制
台湾救世军 1964年 阿民念主义 军事管理
改革宗长老会 1966年 加尔文主义 长老制
纯福音教会 1992年 孟他努主义 长老制
新生命小组教会 1996年 孟他努主义 会众制
台福教会 1996年 加尔文主义 会众制 台湾正道福音神学院
  • 加尔文主义会众制教会,大致上教徒能互相合作与更换教会,思想冲突较少
  • 真耶稣教会强调自己是唯一得救的教会,和其他教派较少往来。
  • 召会早期与其他教派互不往来,并且会刻意贬低其他教派,但是在21世纪有逐渐开放,过去常被批判为异端
  •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常被批判为异端,但所属台安医院的医疗品质有相当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