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风鸣蝉

台风鸣蝉英语:Typhoon Maemi,国际编号:03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WP152003,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ogi,台湾译名:梅米)是1904年有纪录以来吹袭朝鲜半岛的最强台风,于2003年9月4日经西太平洋季风槽内存在的扰动天气发展而成。系统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期间缓慢增强成热带风暴鸣蝉,再于9月8日达到台风标准。由于外界环境有利,气旋这天开始以更快地速度强化,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并达到风力时速195公里的最高强度。接近最高强度时,风暴的前进速度减缓并转朝北偏东方向移动。不久后,鸣蝉的风眼墙于9月10日在日本宫古岛上空经过,当地测得的气压值低至912毫巴(百帕,26.9英寸汞柱),是该国有纪录以来测得的第4低气压。由于行经洋面水温较高,台风得以保持较高强度,于9月12日从韩国釜山以西不远处登陆[1]。次日,风暴在韩国东海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又持续了数天,日本北部因此遭遇狂风。

目录

气象历史

2003年9月上旬,有季风槽在关岛附近催生出热带扰动。系统包含杂乱无章的对流区(也称雷暴),所在海域存在中等强度风切变。9月4日时,对流结构已有改善,组织出弱下层环流。虽有风切变的不利影响,但系统继续发展,在楚克州以北洋面成为热带低气压。协调世界时9月5日凌晨2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于当天开始针对位于关岛以西近海的第十五W号热带低气压发布公告,此时系统中心上空的对流已有增长。受北侧的亚热带高压脊影响,气旋形成后的第一个星期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

9月6日清晨,日本气象厅将热带低气压升级成热带风暴并以“鸣蝉”(Maemi)命名。由于外界环境更趋利好,风切变更少,外流也有加强,鸣蝉得以继续强化。9月7日,日本气象厅把气旋升级成强烈热带风暴,并于次日进一步升级成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在鸣蝉的卫星图像上出现眼状特征后将之升级为台风。此外,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也在此期间开始针对风暴发布公告并以当地人名“普杰”(Pogi)为之命名,不过这场台风自始至终没有逼近该国。9月8日,受逐渐逼近的短波槽产生的气流影响,气旋因外流强化而开始快速增强。UTC9月9日中午12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风暴的1分钟持续风速已达每小时240公里,达到超级台风标准。次日,该机构估计鸣蝉达到风力时速280公里,阵风时速335公里的最高强度,已处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2]下最高的五级飓风标准。UTC9月10日中午12点,日本气象厅估计台风在日本宫古岛东南方向约155公里洋面达到10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95公里,最低气压910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鸣蝉处于最高强度期间的覆盖范围较小,其烈风强度风场半径仅有240公里。

因有东进的低压槽令北侧的高压脊减弱,台风在最高强度期间的前进速度放缓并开始转向北上。UTC9月10日晚19点左右,风暴从距宫古岛不足10公里洋面经过。风眼从上空经过期间,岛上气压跌至912毫巴(百帕,26.87英寸汞柱),风速达每小时250公里。气旋继续北上,在此期间略有减弱,于9月11日从冲绳县以西约220公里海域经过,在此期间还进入眼墙置换周期。低压槽逐渐逼近,致使外界环境渐趋不利,台风进一步减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鸣蝉于UTC9月12日早上6点以1分钟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强度从济州岛以东近海掠过。此后不久,风暴又从韩国釜山以西不远处登陆。日本气象厅估计鸣蝉登陆时的10分钟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其1分钟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65公里。风险管理方案估计台风登陆时的风力时速达190公里,超越1959年台风莎拉的纪录,鸣蝉因此成为1904年大韩民国气象厅开始有纪录以来吹袭该国的最强台风。由于风暴移动速度很快,行经洋面水温较高,气旋强度基本得以保持。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成热带风暴,并且进入日本海时已开始向温带气旋转变。越来越多的风切变将对流从结构不断恶化的环流中心剥离,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9月13日清晨发布针对鸣蝉的最后一份公告,宣布系统已转变成温带气旋。日本气象厅也在当天追踪系统至日本以北海域后宣布位于鄂霍次克海的鸣蝉已属温带气旋。风暴残留又持续了多天,于9月16日行进至堪察加半岛西南方向洋面,日本气象厅也在这时停止追踪。另据《水手天气日志》(Mariners Weather Log)记载,气旋残留此后继续东进,最终于9月21日袭击阿拉斯加州海岸

视频

台风鸣蝉 相关视频

这台风威力多大啊
[菲律宾]实拍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