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史萌美

史萌美
纪念古琴大师孙绍陶、史荫美、张子谦诞辰名家音乐会
性别
出生 1889年

江苏扬州
逝世 1954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古筝家
知名作品 《点拍琴谱》
《施颂泊琵琶谱》传世 。

1889年生于扬州,民族音乐家,筝艺大师”。史荫美自幼聪明好学,喜好音乐,年轻时在北平拜清皇室宫廷乐师黄勉之先生为师,学习弹奏古筝琵琶古琴,他特别精于古琴,对笙、箫、管、笛等乐器,也样样精通,当时有“民乐奇才”的美誉。抗日战争前,荫美老师在北平四存中学(现北京八中)教授音乐,培养了许多民族音乐人才。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许多音乐界朋友,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刘天华成为他的挚友;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他也交往很深。

目录

人物简介

史荫美(1889-1954),扬州人。出身于书香寒士家庭,19 年随父旅京,就读北京顺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预科,限于家庭经济,未能全修毕业。乃于1912年,始在交通部电政司,选充雇员、办事员、科员、主事 ;因早年曾师从清宫庭乐师黄勉之先生,得其所传,善于弹奏古筝、琵琶、琴。尤精于古筝,兼善吹奏笙、管、箫、笛,无不通晓,有“民乐奇才”之誉。之外,尚可以唱昆曲,教唱歌;终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民间音乐曲谱资料,惜因生活颠沛,未成书传世。 抗日战争前,同时受四存中学聘,任音乐教员,前后达十五年之久,培养了许多民族音乐人才。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后,便投靠朋友,先后在华北、东北等地谋生(具体情况不详),直到七七事变才回到扬州故乡来。 著名古筝演奏家,“台湾古筝之父”梁在平教授和音乐理论家张洪岛教授均曾从其受业。他运用现代音乐常识,改进不同风格的筝曲记谱方法,于1937年发表《对于昌明琴学之我见》一文,论述了“往昔旧谱宜详加整理”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振兴广陵琴学很有启迪。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扬州,参加广陵琴社活动,并精心传艺育人。扬州胡斗东从荫美先生学古琴琵琶,后又有扬州商校教师王剑飞和先生请益秦筝,过从颇密,先生将其弟子梁在平所赠《拟筝谱》一书转赠剑飞,足见老少筝人关系之亲密。 先生晚年,以久居乡曲,壮志未酬为憾,平日以乐、酒自娱、乐必尽兴,饮则必醉,如此终生,亦可以见其心情矣。[1]

人物经历

民族音乐家’’’史荫美’’’老师1889年生于扬州,家住大东门街中段。

’’’史荫美’’’自幼聪明好学,喜好音乐,年轻时在北平拜清皇室宫廷乐师黄勉之先生为师,学习弹奏古筝、琵琶和古琴,’’’史荫美’’’特别精于古琴,对笙、箫、管、笛等乐器,也样样精通,当时有“民乐奇才”的美誉。抗日战争前,’’’史荫美’’’在北平四存中学(现北京八中)教授音乐,培养了许多民族音乐人才。在此期间,’’’史荫美’’’结交了许多音乐界朋友,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刘天华成为他的挚友;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他也交往很深。 史萌美 在北京求学期间亦向魏子猷先生学习河南筝,向林永之先生学习潮州筝,后回到家乡扬州。他在扬州传播民乐及筝乐,使古筝音乐艺术在扬州扎下了根。他播下的筝艺种子,现在扬州开花、结果。他为扬州的古筝艺术的发展,并使扬州成为中国古筝之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北平,’’’史荫美’’’毅然辞职返回故乡扬州。很多人动员他出来工作,为汪伪政府做事。’’’史荫美’’’拒不任职。没有生活来源,他靠变卖家庭什物和出租房屋的租金为生。在扬州期间,’’’史荫美’’’继续埋头音乐,写作音乐手稿,参加广陵琴社,举办广陵琴会,’’’史荫美’’’发表的《关于昌明琴学之我见》一文,论述了运用现代音乐常识,改进了不同风格的筝曲记谱方法。以后又陆续发表了《点拍琴谱》、《施颂伯琵琶谱》等著作。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旅游探亲后,’’’史荫美’’’在北平四存中学教授过古琴的学生、时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古琴音乐界领军人物、八十多岁的梁在平教授专程由台湾来扬州寻找恩师’’’史荫美’’’。得知恩师已于1954年65岁时病逝扬州,梁教授一时无限感慨,唏嘘不已。他回忆说:史老师曾和我在北平共同演出过,由史老师吹洞箫,我弹《平沙落雁》及《寒鸦戏水》两曲,首次与当时大江南北的国乐名师一同演奏,’’’史荫美’’’赐予我的机缘,毕生难忘。

’’’史荫美’’’的事迹在史公祠内扬州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和《扬州文化志》上均有图片和文字记载。史老师离开我们五十多年了,至今扬州和海外音乐界同仁都表示深切怀念之情,令人难忘。

学术观点

三十年代的《今虞琴刊》中,搜集了当时向各地征得的稿件。其中“记述”部分为琴人传略和各地琴社活动;“学术”部分为琴律和均调研究;“考证”部分为琴学史料研究。值得注意的“论说”部分,有一些文章提出了对今后古琴工作的意见。

’’’史荫美’’’在《对于昌明琴学之我见》一文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弹琴者须留心现代音乐之常识”,主张用现代音乐知识武装自己;二、“记谱之方法须改进”,使之更加精确而方便;三、“各派现弹之曲操,宜广事搜集”,以保存并发扬多样化的琴派风格;四、“往昔旧谱宜详加整理”,强调进行科学整理,以免学者“无所适从”,以便于继承和发扬传统。这些意见无疑是很中肯的,不过在当时却不可能实现。只有全国解放,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才能全部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了这些设想。[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