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一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
行 1: 行 1: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1918年4月13日出生于武义草马湖。出生六个月,父亲病逝;三岁时母又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长大。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1918年4月13日出生于武义草马湖。出生六个月,父亲病逝;三岁时母又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长大。
 +
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电力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之江诗社顾问、杭州市政协诗社副社长、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2002年省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2003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在县图书馆内专辟了“叶一苇艺术馆”。
 +
壶山小学毕业,入私塾读古文及诗。后自学中国文学、古汉语,并广泛涉猎社会其他学科,打下深厚国学基础。他曾在杭州第十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三十多年,退休后寓居杭州。少时喜爱诗词、篆刻及书法,寓学于社会观察,举一反三,综合思考,相互贯通,厚积薄发,勤于实践,为学日进。
 +
作为诗人,著名篆刻艺术家,他还是著名的篆刻理论家。著有《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篆刻趣谈》、《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雕虫札记》、《篆刻欣赏》、《一苇印话》、《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中国篆刻简史》、《篆刻学》、《中国篆刻史》、《孤琴篆刻谱》等;在香港《书谱》、《西泠艺丛》等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国内外博得好评,具有广泛影响。对篆刻艺术研究有自己新的见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论,认为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应该以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的篆刻为宗,取其精华加以发展。篆刻艺术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篆刻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摆脱附庸书画的位置;在创作上要以表现境界为上,不受技法的束缚。篆刻艺术的创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规律发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和道德的修养。对诗词也颇有研究,其诗词创作曾收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当代中华诗词选》等。篆刻和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收入专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馆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叶一苇艺术馆举行“诗心造印”研讨会。
  
现任浙江省文史 研究 馆馆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 西泠印社理事 浙江省电力书法家协会顾问 浙江省之江诗社顾问 杭州市政协 社副社长、武义县 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2002年省政府授予 突出贡献 艺家”称号。2003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在县图书馆 专辟了“叶一苇艺术馆”
+
   他学篆刻,实践与理论并进,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先学秦汉继承传统,打好基础;然后研究清代篆刻进行创新发展。着重 研究 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结合,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上称他为“诗心造印”。篆刻与文学接轨,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为书画服务。但这样做难度较大,要求须深进学养,不易普及,有人称他为“孤琴自弹”,立一门户。著有《篆刻丛谈》 《篆刻欣赏》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 《中国篆刻史》 《篆刻学》 《一苇 词选》等十多种 不少启发性 新课题, 风朴实,说理浅出,对海 外篆刻界颇有影响。
 +
 
 +
   他的诗词强调:开发心灵,捕捉形象,造语浅出,于蕴借中反映时代。五言诗有鲜明特点,博得诗坛好评
  
     壶山小学毕业 入私塾读古文及诗。后自学中国文学、古汉语 并广泛涉猎社会其他学科,打下深厚国学基础。他曾在杭州第十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三十多年,退休后寓居杭州。少时喜爱诗词、 刻及 寓学于社会观察 举一反三 综合思考 相互贯通 厚积薄发 勤于实践 为学日进
+
     书法 因与篆刻联系 ,篆书 为多 行草为次 间写隶书 有个性 内容常写自作诗 有书卷气。八十岁后始学画 因身体健康原因 极少创作。

於 2018年11月25日 (日) 00:29 的修訂

葉一葦,字航之,號縱如,別署熟溪子、龍馬山人,1918年4月13日出生於武義草馬湖。出生六個月,父親病逝;三歲時母又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長大。 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電力書法家協會顧問、浙江省之江詩社顧問、杭州市政協詩社副社長、武義縣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2002年省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稱號。2003年武義縣人民政府在縣圖書館內專辟了「葉一葦藝術館」。 壺山小學畢業,入私塾讀古文及詩。後自學中國文學、古漢語,並廣泛涉獵社會其他學科,打下深厚國學基礎。他曾在杭州第十一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三十多年,退休後寓居杭州。少時喜愛詩詞、篆刻及書法,寓學於社會觀察,舉一反三,綜合思考,相互貫通,厚積薄發,勤於實踐,為學日進。 作為詩人,著名篆刻藝術家,他還是著名的篆刻理論家。著有《篆刻叢談》、《篆刻叢談續集》、《篆刻趣談》、《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雕蟲札記》、《篆刻欣賞》、《一葦印話》、《一葦印蹤》、《一葦詩詞選》、《中國篆刻簡史》、《篆刻學》、《中國篆刻史》、《孤琴篆刻譜》等;在香港《書譜》、《西泠藝叢》等專業報刊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在國內外博得好評,具有廣泛影響。對篆刻藝術研究有自己新的見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論,認為在「印宗秦漢」的基礎上,應該以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的篆刻為宗,取其精華加以發展。篆刻藝術要充分發揮社會功能,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篆刻藝術創作的獨立性,擺脫附庸書畫的位置;在創作上要以表現境界為上,不受技法的束縛。篆刻藝術的創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規律發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和道德的修養。對詩詞也頗有研究,其詩詞創作曾收入《當代中國詩詞精選》、《當代八百家詩詞選》、《當代中華詩詞選》等。篆刻和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被收入專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館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葉一葦藝術館舉行「詩心造印」研討會。

  他学篆刻,实践与理论并进,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先学秦汉继承传统,打好基础;然后研究清代篆刻进行创新发展。着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结合,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上称他为“诗心造印”。篆刻与文学接轨,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为书画服务。但这样做难度较大,要求须深进学养,不易普及,有人称他为“孤琴自弹”,立一门户。著有《篆刻丛谈》、《篆刻欣赏》、《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中国篆刻史》、《篆刻学》、《一苇诗词选》等十多种书,其中有不少启发性的新课题,文风朴实,说理浅出,对海内外篆刻界颇有影响。
  他的诗词强调:开发心灵,捕捉形象,造语浅出,于蕴借中反映时代。五言诗有鲜明特点,博得诗坛好评。
  书法,因与篆刻联系,篆书为多,行草为次,间写隶书,有个性,内容常写自作诗,有书卷气。八十岁后始学画,因身体健康原因,极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