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叶以群

增加 4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叶以群 ''' (1911.5 -1966.8),男,祖籍安徽歙县。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组织部长。抗战时期以群加入文协,任《抗战文艺》编委,曾任重庆文化联络社总编,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曾协助巴金主编《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上世纪60年代,受周扬委托,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曾作为高校中文系文艺理论课的主要教材,被大学中文系广泛使用。
叶周曾经在文章《父亲远去的身影》中这样概括父亲以群的一生:“纵观父亲的文学生涯,在他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他与同时代的文坛巨擘们都曾有过十分紧密的合作。在抗日和国共内战时期,他在 [[ 周恩来 ]] 副主席的领导下,历尽艰险,掩护 [[ 郭沫若 ]] [[ 茅盾 ]] 撤退转移; 在重庆与 [[ 老舍 ]] 共同主持“文协”的工作。建国前夕,他在香港执行潘汉年的指示,送往迎來四百多位著名人士,最后将他们安全送往新中国。建国初期,他和 [[ 于伶 ]] 并肩打造新中国上海的电影事业;稍后,他又接受 [[ 周扬 ]] 的委托主编高校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最终这本教材走进大学课堂,曾经滋养了无数代文学人;也难忘上世纪60年代,他辅佐 [[ 巴金 ]] 先生主编《收获》和《上海文学》杂志,在时风时雨的文坛上如履薄冰,殚思极虑,尽己所力,创建文学品牌,培养年轻一代 …想起这些我终于觉得,父亲的生命不长,可是他活着时极尽了精彩! ”
==简历==
叶以群,安徽歙县蓝田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于1932年在上海四川路大三元酒家与田汉、丁玲、刘风斯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左联,任左联组织部长,并任左联刊物《北斗》编委。抗日战争期间加入文协,任《抗战文艺》编委。1938年与孔罗荪合编《文艺阵地》。1944年在重庆成立了文化联络社,茅盾任社长,以群任总编辑。主编《青年文艺》。1945年,主编《文哨》月刊。1946年与茅盾在上海合编《文联》半月刊,1948年,以群和[[周而复]]合编了当时香港唯一的大型文艺杂志《小说月刊》。同年以群受[[潘汉年]]委托,负责筹建“香港南群影业公司”,并由[[欧阳予倩]]导演拍摄了[[夏衍]]的《恋爱之道》,由章泯导演拍摄了葛琴的《结亲》。
简历 叶以群,安徽歙县蓝田 中华 。早年留学日本,回 民共和 成立 于1932年在 ,历任 上海 四川路大三元酒家与田汉 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丁玲 上海文联副主席 刘风斯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左联,任左联组织部长,并任左联刊物《北斗》编委。抗日战争期间加入文 上海作 ,任《抗战 副主席、上海 艺》编委。1938年与孔罗荪合编《文艺阵地》。1944年在重庆成立了文化联络社,茅盾任社 学研究所副所 长, 以群任总编辑。 协助巴金 主编《 青年 文艺 月报 。1945年,主编 上海 月刊。1946年与茅盾在上海合编 文联 收获 半月刊,1948 杂志。1961 由叶 以群 和周而复合 了当时香港唯一 大型 艺杂志《小说月刊 学的基本原理 。同年以群受潘汉年委托 负责筹建“香港南群影业公司” 曾作为高校教材 并由欧阳予倩导演拍摄了夏衍的《恋爱之道》,由章泯导演拍摄了葛琴的《结亲》 受到好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文革开始 后, 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张春桥]]点名批判叶以群 上海文联副 [[孔罗荪]]等人,遭到猛烈批斗,被批成反党反社会 席、上海作协副 义的修正 义分子 周扬在 上海 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协助巴金主编《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杂志。1961年由叶以群主编 《文学的基本原 》,曾作为高校教材,受到好评
文革开始后,张春桥点名批判叶以群、孔罗荪等人,遭到猛烈批斗,被批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周扬在上海的代理人。1966 1966 年8月2日上午,叶以群含冤辞世 1979 。1979 年1月初,叶以群获得平反,巴金在叶以群的追悼会致悼辞,沉痛悼念!
==作品==
===著作===
====文论====
*《文艺创作概论》,1933年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