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志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志彪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出生 1958年7月
湖北省汉川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叶志彪,199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

个人简介

叶志彪 ,男,汉族,1958年7月出生,湖北省汉川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市政协常委,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固定研究人员。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理与环境系和美国康奈尔大学BTI研究所进行植物基因表达和功能基因研究。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及番茄分会副会长,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0),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2001)。

个人简历

1978年3月至1981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本科学习毕业;

1981年12月至1984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至1993年,任华中农业大学助教、讲师(期间:1990年9月至1992年5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植物生物技术合作研究);

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2000年4月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合作研究,出国前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副主任、湖北省青年科协理事兼副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青年科协主席、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社会任职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蔬菜(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

武汉市政协常委

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固定研究人员

曾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理与环境系和美国康奈尔大学BTI研究所进行植物基因表达和功能基因研究

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及番茄分会副会长

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

叶志彪
叶志彪

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0)

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2001)

从事工作及成就

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及蔬菜生物技术研究,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创建的耐贮藏转基因番茄,1997年获得我国首例农业生物转基因安全评价"可商品化生产"审批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的耐贮藏杂交一代番茄新品种"华番一号",成为我国第一例审定的农业转基因品种,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948"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蔬菜营养品质基因组学、植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克隆鉴定、茄科作物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在番茄文库构建、特异启动子的克隆,标记基因的剔除载体系统等取得进展,为蔬菜分子育种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先后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审定品种3项。发表论文和专著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了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农业部鉴定成果1项,审定品种6项,发明专利4项,是学校蔬菜学科的主要带头人,在蔬菜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方面研究颇深,成果突出,创建了我国首例被国家批准可商品化生产的农业转基因产品,被誉为"我国果蔬耐贮藏育种的范例"。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分离并鉴定了番茄多细胞表皮毛形成的关键基因(Wo),Wo通过蛋白互作的方式促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SlCycB2的表达,从而促使细胞从G2期向M期的转换,最终促进表皮毛的形成。该机制的发现对于揭示植物细胞命运调控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由于Wo基因纯合后会导致番茄胚胎的败育,因此该基因的分离对于揭示番茄胚胎发育的机理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园艺界专家认为这是至目前为止我国园艺作物基础研究水准最高的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国际茄科植物基因组计划-番茄基因组测序及番茄进化机理的研究论文应Nature《自然》杂志之约已投稿该刊。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50项。

获得荣誉

1995年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

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5];

2010年获"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20年11月,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6]

发表的主要论文

1.Yang C, Li H, Zhang J, Luo Z, Gong P, Zhang C, Li J, Wang T, Zhang Y, Lu Y and Ye Z. A regulatory gene induces trichome formation and embryo lethality in tomato. Proc. Natl. Amer. Sci. USA, 2011, 108(29): 11836-11841

叶志彪
叶志彪教授在人民大会堂

2. Zhidan Luo, Junhong Zhang, Jinhua Li, Changxian Yang, Taotao Wang, Bo Ouyang, Hanxia Li, James Giovannoni and Zhibiao Ye, A STAY-GREEN protein SlSGR1 regulates lycopene and b-carotene accumulation by interacting directly with SlPSY1 during ripening processes in tomato, New Phytologist ,2013, 4,198(2):442-52

3. Rachid Loukehaich,* Taotao Wang,* Bo Ouyang, Khurram Ziaf, Hanxia Li, Junhong Zhang, Yongen Lu, and Zhibiao Ye ,SpUSP, an annexin-interacting universal stress protein,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in tomato,J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 63(15):5593-606

4. Yang C, Ye Z. Trichomes as models for studying plant cell differentiation,Cell. Mol. Life Sci, 2013, 70(11):1937-48

5. Li J, Sima W, Ouyang B, Wang T, Ziaf K, Luo Z, Liu L, Li H, Chen M, Huang Y, Feng Y, Hao Y, Ye Z. Tomato SlDREB gene restricts leaf expansion and internode elongation by down- regulating key genes for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J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2, 63(2): 695-709

6. Gong PJ, Zhang JH, Li HX, Yang CX, Zhang CJ, Zhang XH, Khurram Z, Zhang YY, Wang TT, Fei ZJ, Ye ZB.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drought-responsive genes in modulating transcrip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biochemical pathways in tomato.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0, 61: 3563-3575

7. Ouyang B, Yang T, Li HX, Zhang L, Zhang YY, Zhang JH, Fei ZJ, Ye ZB. Identification of salt stress regulated genes in tomato seedlings by suppression subtracted hybridization and microarra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7, 58: 507-520

8. Yang C, Li H, Zhang J, Wang T, Ye Z. Fine-mapping of the woolly gene controlling multicellular trichome formation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tomato. Theor Appl Genet. 2011, 123(4):625-33

9. Zhang XH, Zou Z, Zhang JH, Zhang YY, Han QQ, Hu TX, Xu XG, Liu H, Li HX, Ye ZB. Over-expression of sly-miR156a in tomato results in multipl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trait alterations and partial phenocopy of the sft mutant. FEBS Lett. 2011, 585(2): 435-439.

10. Zhang XH, Li HX, Zhang JH, Zhang CJ, Gong PJ, Ziaf K, Xiao FM, Ye ZB. Expression of artificial microRNAs in tomato confers efficient and stable virus resistance in a cell-autonomous manner. Transgenic Res. 2011, 20(3): 569-581

参考来源

  1. 叶志彪 ,华中农业大学,2017-09-06
  2. 叶志彪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09-27
  3. 叶志彪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农业大学
  4. 叶志彪教授科研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湖新闻网, 2020-01-10
  5. 叶志彪教授科研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农业大学
  6. 叶志彪教授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南湖新闻网,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