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莺
瑞士ABB集团、瑞典沃尔沃集团、新秀丽集团全球董事
出生 1948年
国籍 美国
职业 瑞士ABB集团、瑞典沃尔沃集团、新秀丽集团全球董事
知名作品 她曾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
2003年,叶莺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影响力人物
2011年4月28日荣获2011年30位年度商界木兰

叶莺,1948年生于北京。是"98协议"、柯乐合资项目的灵魂人物,被誉为"柯达女神",围绕她的除了鲜花还是鲜花,2005年11月1日,她又第N次如愿以偿,在柯达转型最艰难的时期再次荣升为柯达北亚区主席兼总裁,2009年,离职柯达,加盟纳尔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人物简介

叶莺,一个在记者外交官和跨国公司高层之间游刃有余的女人;一个敢把任何颜色搭配穿到身上的色彩大师;一个裙子很短鞋子很高寻找焦点的女人;一个不放过任何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方案的女人。

她曾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曾作为华裔女性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副总裁的岗位上。2003年,叶莺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影响力人物,中国十大财经新锐、中国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女性及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商女企业家

个人简历

叶莺1948年生于北京,长在台湾,住在香港。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曾任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大学求学期间,她是台湾和日本著名电台和电视台记者。七十年代初期,她加入美国国籍,先后担任美国驻缅甸大使馆和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政治处官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之后,方言太多语言混乱,国人无法沟通,上演了一桩活生生的巴别塔,酿成了一场严重的种族暴动。 执政的李光耀决定只留下汉英两种语言,关掉了所有的华文报纸,组建了后来影响巨大的《联合早报》。而叶莺接受他的邀请,辞去外交官工作,加入了仅有十几个人的《联合早报》组建委员会,并界定了新加坡2500个最常用汉字。这算是她在历史上真正立下的第一根桩。

七十年代后期,她重返新闻界,先后供职于新加坡海峡时报集团和纽约全国广播公司。1979年,作为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与CCTV主持人赵忠祥一起采访了第一次访美的邓小平,成为一个见证历史特别时刻的女性。

1982年,叶莺加入美国商务部,先后在广州、香港担任商务领事及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1]

1995年出任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成为美国政府中第一位担任该职的女性。她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外交界职位最高的亚裔女性的位置。

1997年,叶莺告别外交官生涯,应柯达前总裁乔治·费舍尔邀请加盟柯达公司,是柯达项目三个核心成员之一。

1999年3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历经12年商海浮沉,被誉为“柯达女神”。

2001年1月,叶莺被任命为柯达大中华区副主席。

2002年5月9日她被任命为柯达全球副总裁。

2003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影响力人物,中国十大财经新锐、中国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女性及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商女企业家。

2004年6月11日叶女士被选举为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2005年11月1日,她在柯达转型最艰难之时,再次荣升为柯达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2006年4月她加入ABVolvo董事会。

2009年离职柯达,加盟纳尔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2011年4月28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1(第三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荣获2011年30位年度商界木兰。

2011年叶莺离职,现在是瑞士ABB集团、瑞典沃尔沃集团、英国洲际酒店集团,卢森堡新秀丽集团、瑞士历峰集团等五家国际企业的全球董事会独立董事。

人物经历

2005年11月1日,担任柯达中国区总裁的叶莺再次被委以重任,升任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在柯达这条大船驶入风暴眼的时候,柯达中国的业绩成为柯达全球重要的收入来源,柯达的目的是希望叶莺将柯达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柯达北亚地区。而叶莺也清楚地看到,“我们在走一段最为艰难坎坷的道路,

如果我们转型失败了,这条船沉了,我自己是个游泳的好手,不但能够保住自己,也可以把周边的人救上岸。如果这条船能在风雨之中掉头成功,等第二天太阳喷薄而出之时,我肯定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临危受命

2005年11月1日,叶莺升任北亚区主席兼总裁。柯达公司重组亚洲业务,将原亚太地区划分为北亚区和南亚区。分拆后的北亚区和南亚区将直接向总部汇报。柯达北亚区包括中国和韩国,南亚区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叶莺的具体使命从中国扩展到北亚。

柯达数码转型,中国区总裁换了三任,叶莺却为何扶摇直上?叶莺说:“我很幸运,柯达的前三位总裁都是一脉相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领导者,我们都相处得很棒。尽管他们的风格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追求的梦想和人生的理念是一致的。他们相信柯达在中国的成功对柯达在全球的成功至关重要。柯达中国在柯达的地位不可动摇。”叶莺并不把柯达中国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她表示:“我要感谢中国市场经济的空前盛世,使柯达中国在柯达全球的地位举足轻重。从‘98协议’到厦门工厂向民用、医疗和商用数码项目的生产转型,柯达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4亿美元,柯达中国已经成为柯达全球的一个重要收入利润来源。”

柯达中国的成功是相对的,柯达中国的转型之路还很漫长,“柯达中国的转型将永无止境。如果这条路是从1走到10,现在柯达只走到4.8。你会看到柯达中国会有大的动作和进展。”叶莺说。

叶莺把柯达中国转型后的业务比做“三根柱子和一砖一瓦”。“中间这根,是民用产品,如传统的胶卷、相纸和数码相机及数码相机里的存储卡;第二根是医用的部分;第三根是商用的部分,柯达刚完成了对柯达万印的收购,再加上柯达原有的文档扫描和缩微技术及产品,柯达已整合成图文影像集团。这三根柱子里,都有数码和传统的技术。房子的基础就是柯达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队伍。房顶就是柯达的品牌。这个房子有时需要添砖加瓦,所以我们在房子的边上,有一砖一瓦,一块砖就是喷墨打印技术,一片瓦就是平板显示的技术。”

艰难转型

2001年开始,柯达的传统胶片业务以每年8%的速度迅速萎缩,叶莺迎来了一场灾难性的变革

2003年,柯达公司原全球CEO邓凯达首次公开承认公司在数码决策上的失误,并自上而下展开“全力进军数码领域”的转型运动,更换高管、裁员、并购。叶莺带领的中国市场,同样经历了这场颠覆性的数码风暴。

2005年10月19日,柯达发布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由于重组带来巨额支出及胶卷销量持续下滑,柯达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亏损。三季度净亏损10.3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最近有传闻称惠普要收购柯达,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惠普和柯达就此有过几次交谈,但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目前,没有这样的交谈意向。”虽然叶莺说来淡然,但柯达处境艰难可见一斑。

“过去的两年中,柯达花费近25亿美元资金收购了5家图文影像公司,这5家公司进入柯达的体系,磨合需要钱;原有传统影像的队伍需要钱向数码转型;要有新的数码形象,也需要钱。柯达今天还能在华尔街立足,柯达的股票还没有真正‘落花流水’,已经是我们引以为荣并聊以自慰的事了。”对柯达资金紧张的说法叶莺没有回避。

躲过这场灾难,柯达须要变。“柯达最艰难的转变是思维的改变。佛家讲,人的真正本性是善变的。孙悟空有72变,变在本性之中,但由于现实的环境、教育背景的原因,人们开始随遇而安。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是黄盒子(指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叶莺对柯达的战略做如上阐述。

凤凰涅槃,叶莺选择与柯达一起燃烧。叶莺和她的团队依然对传统胶卷在内心深处进行着痛苦的割舍,并努力安慰自己:“用传统胶卷拍照好比享受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需要慢慢品尝、细细体味;使用数码相机,则像是吃丰富的快餐,所有营养都有了,讲究的是快。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现实是,就算是农村市场,消费者谁还会弃新技术不用而钟情高成本的古董呢?

只睡两小时

“柯达是艘大船,我是一个浪漫的水手,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风暴。此时,我正在风暴当中,我绝对不会弃船而逃。如果这艘船能够抵抗这个风暴,回想曾经共同打拼的日子,我会感到非常欣慰。”面对柯达裁员、收购、资金绷紧的种种困难,很多人劝叶莺,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叶莺的回答充满自信:“如果这艘船沉了,我是个游泳的好手,可以帮助同船的人,共同游向彼岸。”

柯达全球实行大裁员,不少员工离开柯达。叶莺伤感而无奈:“如果柯达是条龙,这条龙在今天数码的环境里,体积太大,已经不能存在,有些过去的思维和方法,不能再继续做。所以,当这条龙无法接受新的理念和新的工作方式的时候,必须放弃,让它找到一条更适合生长的环境。”

在风暴中心的柯达必须高速运转,作为柯达全球50位副总裁之一的叶莺每天只能保证两小时睡眠,她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去转型、去创新、去当机立断。她告诉记者:“9月柯达在厦门投资近1亿美元,兴建了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厂,就是为中国快速增长的商业印刷业服务的;柯达中国已经开始生产高质量的医用数码干式胶片以及印刷电路版胶片,并正在建立一条全新数码喷墨相纸整理生产线;柯达欧洲市场的喷墨打印头维护业务也全部转移到中国无锡生产厂;在民用摄影方面,柯达在中国西部地区正在进行传统胶卷的‘开垦计划’,寻找传统影像新的商业机会;在数码相机领域,柯达的转型很成功,已经占到市场老三的位置,但数码产品利太薄,一个数码相机的利润相当于两个黄盒子(指胶卷)的利润。柯达将继续探索新的领域,并继续加大在数码领域的投入。”

而柯达花了巨大财力建立起的8000家胶卷彩扩王国,因为数码的到来同样遭到灭顶之灾。柯达投资“打了水漂”的质疑声不断。对此,叶莺正在启动E计划,帮助彩扩店转型。“这个世界是一直在动的,过去成功不表明现在辉煌。柯达130年来,一直跟着市场在变,走着一条不断否定自己的道路。过去,柯达的黄盒子和印钞机一样。现在,柯达转型,彩扩店也必须注入新的理念。”

喜欢挑战的叶莺期待着,期待着和水手们在完美风暴结束之时,举杯相聚船头,迎接太阳喷薄而出的时刻。

叶莺人生

她总被人视作神秘无解,其实她这一生,无论是年纪轻轻就做了美国外交官,成为美国外交界中华裔女性至今都攻不破的最高峰,还是出任柯达全球副总裁,亦或是甩掉一切,又成为全球五家国际企业的独立董事,归根结底,实质都是一个女性刻意向历史发起的进攻。若明了她是传奇,是因为她一生都致力于成为传奇。

与梦起舞 从记者到外交官

“小时候,我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做舞蹈家,因为训练太苦而放弃。第二个是记者,第三个是外交官。”

叶莺初中时的理想是做记者,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后来在一家广播公司实现了梦想。“做现场报道时,我从来不用稿子,因为有了稿子就会失去思考。”

“1979年,我作为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女记者代表美国三大电视网出色完成了对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报道任务。邓小平的去世,使我心中有一份难以抹去的哀伤,18年前那份发自心底的激动丝毫不减。我仿佛依然能感受到与邓小平第一次握手时的心情,一双有力的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大国领袖非凡的自信。

“在采访中,我认识了许多外交界人物,从此迈出人生的第二步:加入美国国务院,做了一名外交官,成为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

叶莺的个性来自于家庭,才两个月大的时候,母亲便离她而去,父亲没有再娶,和女儿相依为命。初中时,上家政课要学习刺绣,叶莺不会绣花,只好绣了四个字“自强不息”。13岁,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开始学习跳伞。“我从小就没惧怕过什么,父亲是位军人,他告诉我,上战场最忌讳的就是害怕。不畏惧,这场仗你就赢了百分之五十。”这一精神在叶莺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打动叶莺 选择柯达

“为了心目中最美的一刻,我曾背着相机,只身来到美国印第安人居住的山洞中,一等就是一夜。可惜我的道行不够,没能抓住红日喷薄而出、与圆形洞口重合的一刻。那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会选择柯达。”

“莺,你过来吧。”柯达前总裁乔治·费舍尔的呼唤,打动了叶莺,夏日的玫瑰开始绽放。

“柯达很性感,很有吸引力,这团火一直在我心中燃烧。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的故事吸引了我,他的英文名字是EastMan,‘东方人’的意思。他虽出身贫寒,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生的追求。早在1927年,乔治作为旅行家来到上海,并在那组建了柯达销售公司。Kodak是乔治自己发明的,他知道这个词在好几种语言中发音相同,而且这个名字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他母亲的名字是以‘K’起头的,Kodak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都是‘K’。

“柯达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需要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柯达不仅是一个品牌、一个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跟随着人生道路的每一天,跟随着每一天生活里的每一个精彩的时刻。我选择了柯达,讲述着柯达美丽的故事,听故事的人感动着,与我一起走到柯达的今天。”

叶莺喜欢追求新的挑战,事业的三级跳没有终结。她称,“柯达不是我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声名鹊起 上演98协议

叶莺一进入柯达就上演了一场“98协议”的精彩好戏,因此,声名大噪。

1997年元旦,叶莺加盟柯达。当时中国的感光业,正值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感光行业支柱企业辽阳辽源、保定乐凯、汕头公元等7家企业陷入崩溃边缘,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如果有人收购,再好不过。但利益如何分配,柯达与中方企业谈判陷入僵局,一谈就是3年多,直到叶莺出现在谈判桌前。一年后,“98协议”浮出水面。

有分析称,“98协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关定乾坤”,而公关的成功,则在于柯达找到了深谙中国政经精髓和西方需要的叶莺,而叶莺在“98协议”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协议确定了“除乐凯之外的国内6家感光企业的命运: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上海、天津、辽阳3家企业在合资公司3年基建期内不与其他任何外商合资,柯达为此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3.75亿美元。”之后,柯达成功获准在华投资12亿美元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将老对手富士关在中国大门之外整整3年,让柯达尽享垄断之利。

“柯达和中国企业的合作不是结婚,因为结婚后会离婚。我们是结义,是为了共同目标和价值观而结拜成的兄弟姐妹。”叶莺在柯达中国如鱼得水,之后又完成了与乐凯的合作。

这时,摧垮柯达胶卷王国的风暴正悄悄从欧美向中国刮来。

如果说,2003年以前,柯达对叶莺来讲是艳丽玫瑰与浪漫激情,现在的柯达对叶莺来讲就是狂风暴雨和黎明前的黑暗,叶莺无可避免地被卷进“数码风暴”之中。

61岁的华丽转身

2009年5月4日,曾被誉为“柯达女神”的叶莺挥别了她供职12年之久的柯达公司,正式出任美国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的加盟,无疑给纳尔科带来了比做广告更大的效应。就在采访地嘉里中心酒店的空调冷却系统便是纳尔科的产品。在业界,纳尔科全球知名,而在外界,它却无人知晓。

曾经一手创立柯达“中国模式”的叶莺,在12年之后选择了离开。大约一年前,叶莺开始思考“放弃”的问题。吸引她的是成立于1928年,并且已经植根中国市场30多年,从事水、能源及空气处理的跨国企业纳尔科公司。[2]

纳尔科公司是去年金融风暴中股神巴菲特投资的4家公司之一,但其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只占全球营业额的4%。

成功邀请到叶莺的纳尔科全球主席方华德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野心,“邀请叶莺出任副总裁的目标是让公司在中国的业绩5年内翻番,使中国成为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他表示,“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成为其全球第一大市场。”

能帮助纳尔科公司在中国市场实现目标的,叶莺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去年10月,纳尔科在南京投资2500万美元建成了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期,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也在苏州高新(600736,股吧)技术开发区成立。谈及目前纳尔科的发展水平,叶莺说:“现在不是探水温的问题,而是探水深的问题。”

叶莺表示,“某一天,中国将成为地球村里令人尊敬的负责任的领袖。我相信纳尔科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助一臂之力。这是我加入纳尔科的原因。”

“我们面临的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是,既要发展、要繁荣,满足当代人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让我们的后人有条件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这就是中国政府一直在为之努力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叶莺说。“我再次得到了命运的眷顾,与这样一家企业相遇。”

叶莺去过许多地方,除了繁华的都市,也有偏远、落后、被人遗忘的地区。叶莺亲眼看见灾害的残酷及命运的无奈,但那里的人们依然顽强努力地工作着,充满希望地生活着。“这使我更加理解我最尊敬的邓小平先生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叶莺看来,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和跨越。如何承前启后,使经济继续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使企业创造更新的竞争优势,迈上新台阶、新舞台。特别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维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最终构建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中国政府已经在深入探讨用“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在继续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把保护环境作为评价经济活动得失的重要因素,从而追求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这是一把全球通用的尺子,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的经济发展及综合的经济实力。”

叶莺认为,纳尔科是一家既为股东和员工创造收益,也为客户创造经济利益,同时又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的企业,是全球同行业的顶尖企业。

人物评价

叶莺获得了由全国妇联和东方卫视等主办的“2009年度非凡女人”大奖,推荐人复旦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蒋昌建把她比喻为“高贵博爱之花”郁金香,并在推荐词中写道:她的人生是一出精彩的大戏,女主角用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呼应着大时代的纵横捭阖、历史风云;她的人生又是一段变化无常的梦,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忽里忽外间,她穿越古今、勾连中西、遍尝百味后却又怅惘今夕何夕。她的人生还是一段不可捉摸的谜,她一次次达到人所羡慕的高峰,又一次次主动放弃。

视频

程程访问 2010:叶莺 101204

参考资料

Category记者

  1. 叶莺:柯达不是最后那朵玫瑰, 新浪科技, 2009-05-13
  2. 叶莺:61岁的华丽转身, 和讯商学院, 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