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司马迁

移除 1,18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Sima Qian (painted portrait)司马迁.jpg|缩略图|居中|圖片 大小 =250px來源:歷史之家
|圖片說明 =
|姓 = 司馬
}}
'''司馬遷''' ('''Sīmǎqiān''' ) ({{bd|前145年(景帝五年)<ref>王国维. 太史公行年考. 观堂集林·卷十一.</ref><ref>《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集解】李奇曰:「迁为太史后五年,适当于武帝太初元年,此时述史记。」【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ref>||約前86年(昭帝始元元年)|catIdx=S司馬}}),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 [[ 山西 ]] 河津)人(一说[[陝西]][[韩城|韓城]]人),是[[中國]][[ 西漢]] 時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 人物生平 =={{multiple image| align = left | direction = vertical | background color= #B0E0E6| header = | header_align = left| header_background = #9370DB| footer = | footer_align = left| footer_background = | width = 190| image1 =Sima Qian.png| width1 = | alt1 = | caption1 = 《[[三才图会]]》,司马迁像| image2 = Sima Qian 2.jpg| width2 =| alt2 = | caption2 = 《[[晚笑堂画传]]》,司马迁像| image3 =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jpg| width3 = | alt3 = | caption3 = 《史記》,明萬曆二十六年北監刊本| image4 = 史记.jpg| width4 = | alt4 = | caption4 = [[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扉页]]| image5 = Shiji.jpg| width5 = | alt5 = | caption5 = | image6 = | width6 = | alt6 = | caption6 = | image7 = | width7 = | alt7 = | caption7 = | image8 = | width8 = | alt8 = | caption8 = | image9 = | width9 = | alt9 = | caption9 = | image10 = | width10 = | alt10 = | caption10 = }}{{二十四史}}=== 早期经历 ==
司馬遷,西漢景、武年間,前145年或前135年生於家鄉[[龙门]](今[[山西]][[河津]]),司马迁在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等书。十九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并对所到之处的风俗进行考察,采集传说。早期遷仕为[[郎中 (官位)|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以使者[[监军]]<ref>{{cite journal |title=司马迁奉使西南设郡考 |author=祁庆富 |journal=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year=1981 |volume= |issue=3 |pages= |url= }}</ref>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馬談臨終曾对司馬遷说:「余死,汝必為太史;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後司馬遷便潜心修史,开始了《史記》的写作。
=== 獲罪 ===
早在司馬遷撰寫《 [[ 史記 ]] 》時, [[ 漢武帝 ]] 翻閱《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後,認為司馬遷的敍述有意貶損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命人削去了書簡上的字,並把這些書簡扔掉了,可見當時漢武帝對司馬遷已經甚為不滿<ref>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ref>。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爲李陵辯護。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ref>《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ref>,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ref>同上注</ref>。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ref>同上注</ref>。
司马迁这番表述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汉武帝认为他是藉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此人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再加上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內容有意貶損漢武帝的心结,在大怒下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ref>《汉书·武帝纪》</ref>。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ref>《汉书·景帝纪》</ref>,处以[[腐刑]](阉割)。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司马迁只得接受腐刑。對此他曾表示過“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ref>《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ref> 。
关于司马迁下狱,另有一说是司马迁举荐李陵所导致的<ref>《史记》卷130裴骃集解曰「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举李陵,陵降 [[ 匈奴 ]] ,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ref><ref>《论衡》卷六禍虛篇第二十一:身任李陵,坐下蚕室,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ref>。
=== 卒歿 ===
== 主要作品 ==
{{Wikisource author}}
{{commons+cat|Sima Qian}}
*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Si司}}[[Category:漢朝歷史學家|S]][[Category:西 漢太史令|S]][[Category:韩城 ]][[Category: 司馬姓|Q遷]][[Category:中國受宮刑者]][[Category:中国占星 文學 ]][[Category:宦官]][[Category:史记]]
4,6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