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吊炉大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吊炉大饼

 

 

 

吊炉大饼,又称盘酥饼,是用吊炉下烙上烤的一种面食,系滦南县倴城一带的特色食品。

材料

盘炉

整个“吊炉”由两部分组成。下边是一灶台,灶台上架一只平锅,平锅的“锅盖”称为“炉闷子”(锅盔),多为烙饼的手艺人自己制作。

平锅系底平的铸铁锅,锅边高出锅底1.5寸左右。炉闷子的托是铁铸平板,直径比平锅周边大出一指许。铁板边缘铸有三个垂直的“耳子”,位置在铁板周长的三个等分点上。首先在铁板上堆湿沙子,拍实做成馒头状;然后将和好的特殊“泥”,包在沙包表面,大约一指厚。从沙包的边上切下一块泥做门,从顶上挖一碗口大小的孔,再从这个大孔的左、右及后面(有门的一方为前面)各挖一乒乓球大小的孔,这几个孔留备冒烟、冒火。中间的大孔生火时插上“水氽子”烧水以备随时使用开水。

和制特殊泥的主要原料,老手艺人称其为“锅盔木”,通过老手艺人描述的特点及即产地,酷似现在的工业石棉。用它掺和白灰、黄土和泥,搋好后涂在沙包上。锅盔做好阴干后,将里面的沙子掏空即成,锅盔越烧越结实。

制作工艺

烙饼和面是重要的一环。和面时要看季节、气温,决定和面用水的温度。气温低要用开水和面,称烫面,视情况烫一部分,或者全烫。烫一部分则加干面粉,然后用温水搋,烫面的比例,视气温而定。烫面时要放一定比例的盐。搋好后“醒面”半小时左右,即可制作饼坯。

将醒好的面,揪成“面剂儿”,大约三四两一个,其软硬度要稍稍塌而不摊。先将“面剂儿”用擀面杖擀成碗口大小,擦上“酥”,(“酥”就是用面粉和油搅成稀糊状)擦匀后卷起来。一手按着面卷的一端,一手拎起另一端边拉边在案板上摔使面卷变成扁而长,从按着的一头将其卷起,卷到一半时,拉起的这只手,将剩余的一段盘在上面。将已揪的“面剂儿”逐个擀、卷、盘成饼坯,排放在案板上,以备烙烤。

烙烤

面和好后,一般利用醒面的时间,生火烤炉。先在“炉闷子”内点燃劈柴,劈柴以柳木为佳,待烧出炭火块儿,铲出后放在灶膛里(平锅下面)。炉闷子内劈柴点燃后,上边孔内插上“水氽子”烧水,备和下盆面。 锅烧热后,将盘卷的“饼剂儿”迅速擀成碗口大,不能反复擀压,防止擀死没有“层儿”,平锅里放上“明油”将擀好的饼放入锅内,表面再刷上“明油”,立即将炉闷子盖好,下烙上烤。第一块饼进锅后,立即做第二块,第二块进锅后,刷上“明油”同时给第一块翻锅,盖上炉闷子做第三块,以此类推,连续作业。生饼、半熟饼随进随翻,随手将熟饼出锅。烙饼时掌握好上下的火候,上边炉闷子的火大,是明火;无烟的炭火供应下边灶膛,要掌握上下温度,上边稍高,下边稍低,烙出的饼焦黄一致。烙出的饼铲出一块放在案板上,从饼心儿里一拎似一座宝塔:“拎起一座塔,放下一盘金。”吃一口外焦里嫩。集香、酥、脆、软于一身,“干咬就能吃饱”。如果用它卷上猪头肉,与叉子火烧夹肉的“蛤蟆吞蜜”相比,别具风味,各有千秋,物美价廉,老少皆宜。百姓称赞之:“穷人吃得起,富人吃不够”,“平常吃不过余,待客吃不贫气”,“是百吃不厌的好东西”。

同样的工具,手艺不同、产量、质量、风味也不同。

用吊炉烙的“肉烧饼”也是人们难以忘怀的特色小吃。非此吊炉难烤出其独特的风味。其做法是将和好的面,擀片擦“酥”,卷卷揪成剂儿,此酥要比烙饼的“酥”稠的多。有的用三分之二的油和面、三分之一的水和面揉在一起,不必擦酥,自然出层。将面“剂儿”在手心中一揉一拍,用抿匙往里抿馅,边抿,手心里的“剂儿”边随着转,团成一个肉包状,轻轻按在芝麻上,使其成扁形并两面沾上了芝麻。然后放进放了明油的锅里,上面刷上明油,如烙饼一样两面烙烤。还要将烧饼戳起来,围圈码好,勤翻勤转,周围烧烤,将烧饼全部烤酥。里边的馅是大葱、肥肉,慢火烙烤不但将肥肉烤熟,还要将肥肉的油烤出来渗入面内。里边油而不腻,外边酥而不焦,“真比高级点心还香脆”。倴城的肉烧饼,别有风味。据说,有位滦州的知州爱吃乐亭的缸炉烧饼,每次派人去买,必须绕道倴城捎上同样数量的“吊炉大饼”和“肉烧饼”。

未来发展

现在,烙饼用上了电饼铛,吊炉已不多见了。用电饼铛烙饼虽也是双面加温,且温度容易调控,但烙出的大饼与原来的“吊炉大饼”却相差甚远,也不能烤肉烧饼,烙出的肉烧饼只是两面烤,四周仍“白渣”,热着吃还有几分“凑合”,一凉就“皮”差距很大,再也吃不出原来的风味了。[1]

参考文献

  1. 吊炉大饼,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