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后滨海岸带的一部分。指平均潮位到最大波浪达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在陡岸海滩,后滨不发育,在平原沼泽海岸可形成滩脊型潮滩。

后滨代表海滩的上部,除了在异常高潮条件下会被淹没并受到波浪和弱水流的作用外,它通常是干的,但大部分时间它暴露于的作用之中。

目录

层理构造

后滨的主要层理构造几乎全是水平纹层砂(参见拉塞尔和麦金太尔,1965;安德鲁和范德林根,1969)。单调的纹层砂被小水流波痕产生的小型交错层理所中断。地貌上的浅洼地被充填时可以产生低角度的交错层状单位。常见富集有介壳的风蚀地面[1]。风将较细沉积物移走,留下较大的介壳,成为风蚀沉积。介壳呈凸面向上排列。

在较强风时,飞砂的毯状层或者小沙丘或沙堆可以平行于海岸堆积。也常常产生风成波痕,但是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后滨的向上生长发生在异常高潮和暴时期。后滨被相当浅的水所淹没,水中有波涛,破坏了大多数的风成特征。沿小水潭和泥潭的边缘,由于水的渗出,飞砂形成反波痕(范斯特拉滕,1953;赖内克,1955d)。强风可以使泥潭中的水起波纹,并使水呈砂一水浑浊液的形式运动。这些浑浊液以条纹形式延伸(格里普,1963)。砂中的水平纹理是由波涛产生的,有些是水平纹层状的飞砂的毯状层。

在浅的洼地中可以沉积泥和藻丛的薄盖层。后滨突然而快速地淹没,引起气泡砂的发育。在局部地方,气体的排出可以形成泉坑和沙穹丘等。在许多地方可以发育细流痕。在淹没以后,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上发育盐壳。风的活动可以侵蚀这种盐壳下面的松散砂,并产生洞穴和“砂砾”。

相关信息

帕宁(1967)详细地讨论过黑海中海滩后滨上破坏性波浪与建设性波浪的效应以及风活动的效应。高海滩脊由达到最高的波浪进行复杂筑造。一旦这些波浪变短,侵蚀作用就在海滩上开始,产生悬崖。在波浪减弱和水位下降期间,形成低海滩脊,具有凹面向海的斜坡,倾角为5~18°。在脊顶之下的层以1~9°的角度向陆倾斜。海滩层内的夹层是风积层和波痕层状单位(冯德利希,1972)。

石井(1958)叙述过滩角的各个变量。滩角的内部构造还研究得不够,但是它们的底与下伏沉积物是侵蚀接触关系。在滩角的洼地中,槽形纹层沉积在尖岬之间。石井指出,与下伏沉积物呈侵蚀接触的海湾沉积和砾石质的尖岬可以逐渐保存在沉积物中。他进一步指出,费尔柴尔德(1901)曾在纽约州志留记美地那砂岩中描述过这类构造。位于后滨的滩角比位于前滨的滩角有更好的保存机会。

拉塞尔(1968)曾指出,滩角沉积物[2]的成分比它周围的沉积物粗些。这说明滩角是由波浪从临滨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

视频

后滨 相关视频

海岸带样片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