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后赵拐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后赵拐村隶属河南省滑县四间房乡,位于101省道郑吴线南侧,四间房乡政府政府东约3公里处,东邻潘张村,南连前赵拐村,西南距肖村1.5公里,北跨省道S101与朱店村毗邻。[1]

[]

著名人物

韩进喜(1902年——1946年),男,汉族,滑县赵拐村人,中共党员,1940年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担任滑县抗日民主政府赵拐区区委书记兼任赵拐民兵连指导员,1946年春,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并执行枪决。

建制沿革

在历史长河中,前后赵拐村原是一个自然村,村名曾沿用过苏村、苏家村,村四周筑寨以后又称‘前苏寨’。明朝永乐年间大移民时,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一户赵姓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几十年后发展为一个胡同,这个胡同在苏家村中被称为“赵拐”,后来由于赵姓家族人丁兴旺,人口增长较快,而苏家人口不增反减,至今只剩“苏三家”,以致村名被“赵拐”胡同名所替代。

赵氏先人在村中开有一个大的车马店,为行路人提供方便。只为赵姓人勤恳忠厚,仗义疏财,深得过往商贾赞赏,故被传开为‘赵家拐’。 随后二百年间赵氏一族人丁兴旺,人口巨增,因赵氏各户建房呈块状分布,看似龟背,故有‘龟背街’之说。由于该村临东去濮阳、西至道口的大道,过往客商及闲杂人等较多,为防范贼盗匪患,赵拐胡同住的人们就齐心协力地在胡同口修建了一个大门,并在村子四周砌起寨墙,大门外左侧有一天然坑塘,有利于维护安定。

到了清乾隆年间,赵姓人家中出现一个大户,该户将家产田庄均分给兄弟五人:老大分到东地即现在的后街东头;老二分到一个商行,在山东单县,只得搬迁前去经营;老三分到西南地,今四间房乡潘寨村,只好到那里发展;老四去世较早,剩下老四媳妇(人称老四奶)带着几个儿女搬出寨门,住在了村南菜地,在菜园地安家定居。因老四奶持家有方,几个儿子争相购置田产,先后发展成大户,直到其曾孙赵林尚赵玉江、赵玉汉时都是附近出名的大户,因住在南边,所以称前赵拐。

北边的老赵拐胡同因居住的多是贫困人家,靠给大户抗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从此之后大门里称为后赵拐,大门外称为前赵拐,以坑塘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人民政府依据上级文件行政区划标准,定名为‘后赵拐村”,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明朝初年,白马县废,并入渭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该村属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属广通区。民国改为区乡保甲制,该村属赵拐联保处。1940年7月,建高陵县,该村划入高陵三区。1949年9月,高陵县撤销,该村归滑县二区。1956年,老赵拐(包括现在的前赵拐、后赵拐)、朱店、潘张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3月,该村属四间房乡人民公社,1960年,前、后赵拐始“分家”,分别称为前赵拐大队和后赵拐大队,1983年11月,实行村民自治,称后赵拐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为滑县四间房乡管辖。

人口民族

村中现有人口1116人,均为汉族,赵姓一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另依次有朱、苏、李、韩、于、张六姓。村中男女比例均衡,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40%。

经济概况

后赵拐村全村有耕地1734亩,除种植收入外,我村目前有养猪场5个,养羊场1个,年出栏猪羊约700头(只),木渣厂5家,板厂2家,大小商铺门店26家,另外,常年外出务工20人,全村每年工农业总产值达约为72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50元。

社会事业

该村因距潘张小学很近,所以村内没有设小学。后来,邻村前赵拐又开办了两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也能就近入学。据统计,截止目前全村共培养出大专以上人才55人,其中大专25人,本科22人、研究生3人,教授2人、讲师2人、专家学者1人。村部设有农家书屋,藏书3000余册,并建有简易戏台一座,每年借村古庙会之际评选出“好媳妇”在这里接受表彰,同时,也为群众看戏和自排自演节目提供了方便。

历史文化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是我们前后赵拐的古庙会。相传二月十九庙会,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届时唱大戏三日,善男信女纷纷到菩萨蛮进香拜祭,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风景名胜

村东有菩萨蛮一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