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

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管或差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吏

拼音; lì

注音字母; ㄌㄧˋ

总笔画; 6

字级; 一级字(编号0381)

平水韵部; 去声四寘

五笔; gkqi(86版)gkri(98版)

部首; 口

统一码; 基本区 U+540F

笔顺编号; 125134

字源演变

"吏"字始见于商代时期的甲骨文文字中(图1、2)。甲骨文(图1、2)中的吏字,就像是一张带着长柄的猎网,紧紧的握在人的手中。随后到了西周时期金文(图3),下方的字变成了一个"又"的形状,随后的发展中,下方的形状逐渐变成了像是向左倾斜的"山"字且中间一横稍向下弯曲。汉代开始(图7)中间的一竖笔与下方的"又"连为一体,沿用至今。

"吏"字是会意字。由甲骨文的构型可看出,"吏"字的本义是从事打猎。现代的"吏"字由"一"和"史"构成。《说文》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一"字表示井田的边线。整个字的意思是划井田线的官员,由此产生了具体做事官员的含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 力置切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说文解字注

治人者也。

治与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叠韵为训也。

从一。从史。

此亦㑹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为体。以史为用。一与史二事。故异其词也。史者,记事者也。

史亦声。

凡言亦声者,㑹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力置切。一部。

宋本广韵

力置切,去志来 ‖史声之部

吏,《说文》曰:"治人者也。"力置切。二。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韵》力置切。《集韵》《韵会》良志切。《正韵》力地切。$音利。《说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锴曰: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从一。《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礼·曲礼》: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传·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注:三吏,三公也。

又《韵会》:府史之属亦曰吏。《周礼·天官·大宰》:八则,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前汉·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注:师古曰:吏,理也。主理其县内也。

又姓。《正字通》:汉吏宗,王莽时人。

又《五音集韵》神至切。音示。奉也,职事也,劳也。

《说文》本作叓。[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