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君士坦丁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君士坦丁堡又译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
 
行 1: 行 1:
君士坦丁堡又译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
''' 君士坦丁堡''' 又译康斯坦丁堡,是[[ 土耳其]] 最大城市[[ 伊斯坦布尔]] 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 马尔马拉海]] 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1],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2]
+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 拜占庭]] 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1],君士坦丁堡是全[[ 欧洲]] 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后来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后来[[ 拜占庭帝国]] 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 奥斯曼帝国]] 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 基督教]] 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 伊斯兰教]] 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和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3] 。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 于17 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1]
+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 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和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 艺术]] 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 于[[17 世纪]] 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城市名称==
 
==城市名称==
  
 公元 前7 世纪,希腊人在此地建立殖民地并将之命名为拜占庭。君士坦丁建城时,将其命名为“第二罗马”(拉丁语:Secunda Roma;希腊语:Δευτέρα Ρώμη)。从5世纪起,其正式名称变成了“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从狄奥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时起,人们逐渐称新罗马为“君士坦丁堡”(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注 1]。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简单地将其称为“城”(ἡ Πόλις/he Polis,现代希腊语为η Πόλη/i Poli)。此外,文学作品中也经常雅称为“皇城”(希腊语:Βασιλέως Πόλις)、“大城”(希腊语:Μεγάλοπόλις)或“万城之女王”(希腊语:Βασιλεύουσα),或追溯其悠久的建城历史而称“拜占庭罗马”(希腊语:Βυζαντιάς Ῥώμη)。
+
 公元 前[[7 世纪]] ,希腊人在此地建立殖民地并将之命名为拜占庭。君士坦丁建城时,将其命名为“第二罗马”(拉丁语:Secunda Roma;希腊语:Δευτέρα Ρώμη)。从5世纪起,其正式名称变成了“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从[[ 狄奥多西二世]] 皇帝(408年-450年)时起,人们逐渐称新罗马为“君士坦丁堡”(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注 1]。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简单地将其称为“城”(ἡ Πόλις/he Polis,现代希腊语为η Πόλη/i Poli)。此外,文学作品中也经常雅称为“皇城”(希腊语:Βασιλέως Πόλις)、“大城”(希腊语:Μεγάλοπόλις)或“万城之女王”(希腊语:Βασιλεύουσα),或追溯其悠久的建城历史而称“拜占庭罗马”(希腊语:Βυζαντιάς Ῥώμη)。
  
 西方的罗马居民有时候也称其为“君士坦丁堡罗马”(拉丁语: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区分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旧罗马。
+
 西方的罗马居民有时候也称其为“君士坦丁堡罗马”(拉丁语: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区分于[[ 亚平宁半岛]] 上的旧罗马。
  
 从10世纪时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里”、“进城去”,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为该城的官方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语翻译“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并用,后者是该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和外国人有时也称君士坦丁堡为“高门”其名称来自奥斯曼帝国皇宫托普卡帕宫的高门。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该城的正式名称。1930年,凯末尔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尔”的名称取代“君士坦丁堡”。
+
 从10世纪时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里”、“进城去”,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 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为该城的官方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语翻译“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并用,后者是该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和外国人有时也称君士坦丁堡为“高门”其名称来自奥斯曼帝国皇宫[[ 托普卡帕宫]] 的高门。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该城的正式名称。1930年,凯末尔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尔”的名称取代“君士坦丁堡”。
  
 
 斯拉夫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会斯拉夫语: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语: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和马其顿语: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斯拉夫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会斯拉夫语: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语: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和马其顿语: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维京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米克拉加尔兹”(古诺尔斯语:Miklagarð),意为“伟大之城”。
+
[[ 维京人]] 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米克拉加尔兹”(古诺尔斯语:Miklagarð),意为“伟大之城”。

於 2020年8月27日 (四) 16:03 的修訂

君士坦丁堡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紀時[1],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

後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領土範圍也縮減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此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再次繁榮起來。西方學者們習慣上將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該城稱作君士坦丁堡,而將此後伊斯蘭教治下的城市稱作伊斯坦布爾。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東正教沿用,教眾們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領袖,亦是整個東正教會名義上地位最高的領袖稱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偉的建築而聞名。著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和黃金城門,大道與廣場在其間星羅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兩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還保存着為數眾多的藝術和文學作品。在被奧斯曼帝國攻克之時,該城已經逐漸破敗,但在此後得到了迅速的復興與發展,並於17世紀中葉再次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城市名稱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在此地建立殖民地並將之命名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建城時,將其命名為「第二羅馬」(拉丁語:Secunda Roma;希臘語:Δευτέρα Ρώμη)。從5世紀起,其正式名稱變成了「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從狄奧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時起,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注 1]。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簡單地將其稱為「城」(ἡ Πόλις/he Polis,現代希臘語為η Πόλη/i Poli)。此外,文學作品中也經常雅稱為「皇城」(希臘語:Βασιλέως Πόλις)、「大城」(希臘語:Μεγάλοπόλις)或「萬城之女王」(希臘語:Βασιλεύουσα),或追溯其悠久的建城歷史而稱「拜占庭羅馬」(希臘語:Βυζαντιάς Ῥώμη)。

西方的羅馬居民有時候也稱其為「君士坦丁堡羅馬」(拉丁語: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區分於亞平寧半島上的舊羅馬。

從10世紀時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稱君士坦丁堡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裡」、「進城去」,此處的「城」即為君士坦丁堡的特稱。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伊斯坦布爾」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語翻譯「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並用,後者是該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和外國人有時也稱君士坦丁堡為「高門」其名稱來自奧斯曼帝國皇宮托普卡帕宮的高門。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該城的正式名稱。1930年,凱末爾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爾」的名稱取代「君士坦丁堡」。

斯拉夫人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會斯拉夫語: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語: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和馬其頓語: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維京人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是「米克拉加爾茲」(古諾爾斯語:Miklagarð),意為「偉大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