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君士坦丁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君士坦丁堡.jpeg|有框|右|<big>君士坦丁堡</big>[http://p2.itc.cn/images01/20200522/dc22f7f62ab64c06a03c1aa722d5bb0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97031066_12045877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君士坦丁堡'''又译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又译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1] ,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后来[[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后来[[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ref>[https://www.sohu.com/a/343437153_276265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为啥无法化解?答案来了! ],搜狐,2019-09-26 </ref> ,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和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于[[17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和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于[[17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行 13: 行 15:
 
 西方的罗马居民有时候也称其为“君士坦丁堡罗马”(拉丁语: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区分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旧罗马。
 
 西方的罗马居民有时候也称其为“君士坦丁堡罗马”(拉丁语: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区分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旧罗马。
  
 从10世纪时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里”、“进城去”,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为该城的官方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语翻译“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并用,后者是该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和外国人有时也称君士坦丁堡为“高门”其名称来自奥斯曼帝国皇宫[[托普卡帕宫]]的高门。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该城的正式名称。1930年,凯末尔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尔”的名称取代“君士坦丁堡”。
+
 从10世纪时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称来自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里”、“进城去”,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坦布尔”逐渐成为该城的官方名称,与“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语翻译“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并用,后者是该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和外国人有时也称君士坦丁堡为“高门”其名称来自奥斯曼帝国皇宫[[托普卡帕宫]]的高门。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该城的正式名称。1930年,凯末尔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尔”的名称取代“君士坦丁堡”<ref>[https://www.sohu.com/a/284289566_100023013 土耳其首都为什么不是伊斯坦布尔? ],搜狐,2018-12-25</ref>
  
 
 斯拉夫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会斯拉夫语: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语: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和马其顿语: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斯拉夫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会斯拉夫语: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语: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和马其顿语: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维京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米克拉加尔兹”(古诺尔斯语:Miklagarð),意为“伟大之城”。
 
[[维京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称呼是“米克拉加尔兹”(古诺尔斯语:Miklagarð),意为“伟大之城”。
 +
 +
==视频==
 +
===<center> 君士坦丁堡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1453年突厥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center>
 +
<center>{{#iDisplay:d0632yfig8y|560|390|qq}}</center>
 +
 +
<center>详解君士坦丁堡战役 奥斯曼帝国是如何攻克东罗马都城的</center>
 +
<center>{{#iDisplay:l08316d8791|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於 2020年8月27日 (四) 21:13 的最新修訂

君士坦丁堡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

後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領土範圍也縮減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此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再次繁榮起來。西方學者們習慣上將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該城稱作君士坦丁堡,而將此後伊斯蘭教治下的城市稱作伊斯坦布爾。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東正教沿用[1],教眾們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領袖,亦是整個東正教會名義上地位最高的領袖稱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偉的建築而聞名。著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和黃金城門,大道與廣場在其間星羅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兩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還保存着為數眾多的藝術和文學作品。在被奧斯曼帝國攻克之時,該城已經逐漸破敗,但在此後得到了迅速的復興與發展,並於17世紀中葉再次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城市名稱

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在此地建立殖民地並將之命名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建城時,將其命名為「第二羅馬」(拉丁語:Secunda Roma;希臘語:Δευτέρα Ρώμη)。從5世紀起,其正式名稱變成了「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從狄奧多西二世皇帝(408年-450年)時起,人們逐漸稱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或「君士坦丁波利斯」(Kōnstantinoupolis),即「君士坦丁的城市」。 [注 1]。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拜占廷的臣民只是簡單地將其稱為「城」(ἡ Πόλις/he Polis,現代希臘語為η Πόλη/i Poli)。此外,文學作品中也經常雅稱為「皇城」(希臘語:Βασιλέως Πόλις)、「大城」(希臘語:Μεγάλοπόλις)或「萬城之女王」(希臘語:Βασιλεύουσα),或追溯其悠久的建城歷史而稱「拜占庭羅馬」(希臘語:Βυζαντιάς Ῥώμη)。

西方的羅馬居民有時候也稱其為「君士坦丁堡羅馬」(拉丁語:Constantinopolitana Roma),以區分於亞平寧半島上的舊羅馬。

從10世紀時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稱君士坦丁堡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στην Πόλη」(stim poli),即「在城裡」、「進城去」,此處的「城」即為君士坦丁堡的特稱。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伊斯坦布爾」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語翻譯「科斯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並用,後者是該城在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和外國人有時也稱君士坦丁堡為「高門」其名稱來自奧斯曼帝國皇宮托普卡帕宮的高門。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該城的正式名稱。1930年,凱末爾正式下令以「伊斯坦布爾」的名稱取代「君士坦丁堡」[2]

斯拉夫人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是「沙皇格勒」或者「皇帝之城」(古教會斯拉夫語:Цѣсарьградъ/Cěsarĭgradŭ;俄語:Царьград/Tsargrad;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和馬其頓語:Цариград/Tsarigrad)。

維京人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是「米克拉加爾茲」(古諾爾斯語:Miklagarð),意為「偉大之城」。

視頻

君士坦丁堡 相關視頻

1453年突厥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徹底滅亡!
詳解君士坦丁堡戰役 奧斯曼帝國是如何攻克東羅馬都城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