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有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有性 (1582年-1652年) 字又可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国籍:明国

生平

探索温病, 客观动因

明代多次温疫流行,是推动吴氏研究温疫的客观动因。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

撰写《温疫论》

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馀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1] 吴有性《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温病学派的先河

吴又可认为这是“死于圣经之遗亡”,因而在所著《温疫论》(1642)中提出一种戾气致病说,即温疫并非古人所谓感受外邪所致,而实为一种肉眼不能见的无形无臭的杂气所侵而成。此杂气具有多样性及特异性,能引起不同的病症,诸如痘疮、斑疹、痢疟、大头瘟、虾蟆瘟等。而侵入之杂气又与牛、羊、鸡、鸭等之杂气互不相干,各有所偏。 他还预见到将来治疗温疫症,必有“一病只须一药之剂,而病自已”的时候,这也是以他的先进治疗思想为基础的。他所创用的达原饮等方剂,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他的学说实为后来温病学派的先河。他敢于对古医经学说进行补充,并另立新说,为后代医家所赞许。《清史稿》评曰:“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瘟疫)始有发明”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自吴氏著作问世之后,“温疫一证,始有绳墨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现《瘟疫论》有多种版本行世。[2]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吴鞠通等医家虽受他的思想影响,但也批评他的方剂组成中多用大黄,有过于苦寒之弊

生平亮点

著有《温疫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