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德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德星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出生 1952年5月
山东无棣
国籍 中国
母校 原山东海洋学院

吴德星,男,汉族,1952年5月生,山东无棣人。1971年进入原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学习,1974年大学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青岛海洋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1]

2019年11月16日,增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

人物简介

1986年8月至1992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修习博士研究生,历任海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3]、国家教委物理海洋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学校党委委员、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副校长、党委常委。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海气相互作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海科委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辑。2005年7月6日起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个人履历

1971年3月—1974年8月,山东海洋学院学习;

1974年8月—1980年9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教师;

1980年9月—1983年9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硕士研究生;

1983年9月—1986年8月,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助教、讲师;

1986年8月—1992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2年1月—1994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9月—1995年5月,青岛海洋大学国家教委物理海洋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5年9月—1996年2月,青岛海洋大学党委委员、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2月—1997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党委委员、海洋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

1997年4月—1997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兼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

1997年10月—1998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科研处处长;

1998年9月—1999年9月,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

1999年9月—2005年7月6日,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5年7月6日--2014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2年2月16日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

2012年2月23日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国际海科委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辑。

研究方向

海洋环流动力学,近海环境质量预测机理与方法,数据同化 与融合技术。

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课题,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基于对赤道深层射流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密度水体的运输或形成所产生的局部性浮力振荡激发的波动以及关联的能量辐射和赤道波沿赤道的局部性能量辐聚是形成赤道射流的主要机制的观点。基于洋底涡旋的研究,提出洋底涡旋应遵从锋面地转动力学,且以不同 效应的重要程度,洋底涡旋的变化和迁移规律遵从5种相应的次锋面地转动力学的观点。基于热带海区波动研究,建立了热带海区波致环流动力学和波致物质输运理 论框架。基于对热带海区观测资料与模式研究,提出热带海区混沌混合和输运是热带海区物质与能量混合与输运中非可忽略分量的观点。提出了以有效位能变化研究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力与动力现象年代际变化成因。研究的途径,提出了以能量级联为主线研究渤黄东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的学术思路。并以首席科 学家的身份适时组织承担国家“973”计划“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项目。主持完成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环境专项调查,主持 编写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编制大纲。

相关信息

大学要与浮躁功利保持距离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民教育观念的功利性倾向越来越浓。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阻碍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削弱了未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切实关注。

教育的功利性倾向首先是对人的评价标准上表现出对分数的苛求与偏执。我们不能简单地反对或取消标准,因为如果离开了分数,可能连基本的公平也做不到。但分数至上的观念已经渗入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成为束缚探索精神、压抑创造性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吴德星
  吴德星 教授

其次,对大学专业的评价标准上表现出对就业取向的急功近利。如今,不仅是家长、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希望一踏出大学校门就能得到较高的职位,相关部门也要求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与就业挂钩。这种心态的产生和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但大学首先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高等教育组织,而绝不仅仅是为当前社会输送普通职员的技能培训机构。尤其是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更应该自觉拓展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引领的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即便有些学科看似冷门,但只要它是社会发展和知识积累所需要的,大学就应该为其保留一席之地。

功利性教育的另一倾向,是对大学办学效益的评价标准上,表现出对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太过短视。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功能之一,大学必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但是不能极端化。学术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若长时间、过分强调大学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会诱使大学偏离自身的使命,追逐短期效益,既而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学要与这种浮躁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个宽松安静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在引领社会、着眼未来、进行原创性研究等方面自由探索。如此,大学才能真正为民族育人才,为国家储智慧。

要扭转教育的功利性倾向,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而大学仅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作为大学,要克服功利性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首先要回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上来。

现在中国有2700多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定位的大学应错位发展。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培养学术型、创业型的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汇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用于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理解服务社会这一理念。大学应着力发挥人才和学科综合的优势,侧重定位于服务社会这个大链条的上游和中游,以协同创新的大思路统筹高校与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

期待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抑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取向。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实现创新发展,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为人类的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吴德星: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的思考

尊敬的李政道博士,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代表来参加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预祝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圆满成功!

刚才,李先生以自己的经历对钱老之问给予了回答,张校长又从大学的本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结合交通大学的实践,阐释了大学如何培养人才。下面,我仅从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的角度向诸位谈一下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同时创新人才的基础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对创新人才的一个基本看法。

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最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单位,文化至关重要。就大学而言,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文化大学的灵魂。同时,就我们个人而言,文化也是自立自强的根本。所以说,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文化。

纵观人类教育科技发展史,无数个丰碑式的人物,以他们的才学、成就和品格,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分析总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秀文化,对于构筑富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第一点,培育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厚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

美国是创新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国家之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数字为例,自1901年诺贝尔奖至今,共有608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三大科技领域中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46名是美国人,占获奖人数总数的44%。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如此众多。有研究者认为,其中奥妙就在于美国是一个以多元化和包容性文化著称的国家。可以设想,在身处多样性文化氛围中的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在视觉、听觉、感觉和思维方面得到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兴趣,随时随地都可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在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更容易得到尊重,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其思维就会更加解放。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表现出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元性为特征的。这使得我们的文化情感和行为习惯中较难形成对新奇思想的特许性包容和支持。因此,要克服一元性文化特征的消极影响,不仅需要我们持久的有意识的努力自制,同时应该在构筑大学文化时,还需要在顶层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这应该是培养人才具备责任感和民族感最核心、最本质的教育。

第二,要在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支持学科综合化发展,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视野,为他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第三,要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尤其是以分数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此点尤为重要,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前和小学是 “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有书可对”的考试方式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研究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和生活,努力构造多元亚文化,从而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培育深厚的土壤。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