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敬梓」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SYM對話 | 貢獻
行 15: 行 15: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少年才子
+
=== 少年才子===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远祖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高祖吴沛,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时宁国太守关骥以书召进,他谢而不往。吴沛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最近发现了他的遗作珍本《西墅草堂遗集》,是由其子吴国鼎、吴国器、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各辑一卷,另外还著有《[[诗经心解]]》六卷、《[[读史论略]]》、《[[四书口授真解]]》等。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远祖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高祖吴沛,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时宁国太守关骥以书召进,他谢而不往。吴沛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最近发现了他的遗作珍本《西墅草堂遗集》,是由其子吴国鼎、吴国器、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各辑一卷,另外还著有《[[诗经心解]]》六卷、《[[读史论略]]》、《[[四书口授真解]]》等。
 
+
[[File:6091333858517.jpg|缩略图|左|350px|[http://www.yzqiyuan.com/upload/images/ueditor/2012/04/6091333858517.jpg 原图链接][http://www.yzqiyuan.com/web/articles/article.aspx?pid=673 图片来源于呢图]<ref>[http://www.yzqiyuan.com/web/articles/article.aspx?pid=673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扬州情结],扬州起源,2012-04-08</ref>]]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没有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没有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行 26: 行 26: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他最终与官场决裂。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他最终与官场决裂。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 败家之子 ==
+
=== 败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但吴霖起终于一病不起。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先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分家之后,吴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但吴霖起终于一病不起。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先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分家之后,吴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行 34: 行 34: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
[[File:T01f1b4d8a9022fc1df.jpg|缩略图|右|350px|[http://a1.att.hudong.com/77/23/01300000108885120911237119925_s.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ike.com/wiki/%E5%90%B4%E6%95%AC%E6%A2%93 图片来源]]]
== 穷困潦倒 ==
+
===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密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密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 醉酒辞世 ==
+
===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 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 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 进士家族 ==
+
=== 进士家族===
 
 部分书中"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 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这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说的"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取材来源。有的资料说法不一,甚至出处错误,给读者带来误导。
 
 部分书中"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 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这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说的"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取材来源。有的资料说法不一,甚至出处错误,给读者带来误导。
  
== 中举时间 ==
+
=== 中举时间===
 
 从全椒县志,文化志等资料来看,对吴门的中举时间不统一;
 
 从全椒县志,文化志等资料来看,对吴门的中举时间不统一;
  
 
1.《全椒文化志》称,吴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
 
1.《全椒文化志》称,吴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
  
 
+
[[File:T014aaef13847628624.jpg|缩略图|左|350px|[http://img2.scimg.cn/userupload/yz/item/1344/300x300/0544624297853e8d895af57b7.jpg 原图链接]]]
 
2.《[[全椒文物志]]》称,吴国缙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授文林郎改江宁府学教授;
 
2.《[[全椒文物志]]》称,吴国缙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授文林郎改江宁府学教授;
  
行 58: 行 58:
 
 以上不难看出,吴国缙是[[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应该无疑义。壬辰殿试时授文林郎;各种资料引用不一,会给读者带来淆。
 
 以上不难看出,吴国缙是[[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应该无疑义。壬辰殿试时授文林郎;各种资料引用不一,会给读者带来淆。
  
== 吴旦身世 ==
+
=== 吴旦身世===
 
 特别是《全椒文化志》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称吴旦是吴国龙的儿子,误也。
 
 特别是《全椒文化志》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称吴旦是吴国龙的儿子,误也。
  
 
 从吴敬梓家谱来看,吴国龙是吴敬梓的曾叔祖,吴国对是吴敬梓的曾祖,吴旦是吴敬梓的祖父。吴沛生了五个儿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吴国对生有三个儿子,吴旦,吴勖,吴升。吴旦是长子。吴旦的儿子霖起,即吴敬梓的父亲(从父)。
 
 从吴敬梓家谱来看,吴国龙是吴敬梓的曾叔祖,吴国对是吴敬梓的曾祖,吴旦是吴敬梓的祖父。吴沛生了五个儿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吴国对生有三个儿子,吴旦,吴勖,吴升。吴旦是长子。吴旦的儿子霖起,即吴敬梓的父亲(从父)。
  
个人作品
+
=== 个人作品===
  
 
1.《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吴旦,字卿云,清增监生,授州同知。著有《月谭集》传世。
 
1.《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吴旦,字卿云,清增监生,授州同知。著有《月谭集》传世。
行 72: 行 72:
  
 
== 人物评价 ==
 
== 人物评价 ==
 +
[[File:T01c42c1ed45e49cc84.jpg|缩略图|左|350px|[https://p2.ssl.cdn.btime.com/t01c42c1ed45e49cc84.jpg?size=640x853 原图链接][https://item.btime.com/m_9134036f2c0415a92 图片来源]]]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行 79: 行 80:
  
 
 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
[[File:T014966d2cdf867136e.jpg|缩略图|右|350px|[https://p1.ssl.cdn.btime.com/t014966d2cdf867136e.jpg?size=640x853 原图链接][https://item.btime.com/m_9134036f2c0415a92 图片来源]]]
== 文学特点 ==
+
=== 文学特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我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我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行 88: 行 89:
 
 文化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当代的精神营养,发扬传统,以丰富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因之与传统同在。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我们之所以充满信心,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我们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样理所当然地包括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要尊重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创造崭新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学习、继承传统和把握时代脉搏两者不可或缺。只有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贤。
 
 文化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当代的精神营养,发扬传统,以丰富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因之与传统同在。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我们之所以充满信心,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我们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样理所当然地包括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要尊重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创造崭新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学习、继承传统和把握时代脉搏两者不可或缺。只有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贤。
  
与吴敬梓的关系
+
=== 与吴敬梓的关系===
  
 
3.从大学士李霨撰的"吴国龙墓表" 来看,"元配孙,继张,赠封皆安人,子六人......" 都与吴旦无关;
 
3.从大学士李霨撰的"吴国龙墓表" 来看,"元配孙,继张,赠封皆安人,子六人......" 都与吴旦无关;
行 98: 行 99:
 
== 轶事典故 ==
 
== 轶事典故 ==
 
 有一次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县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中就来了一首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起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有一次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县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中就来了一首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起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
[[File:T016386e3cc56d25252.jpg|缩略图|右|350px|[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3/127725154_14297697524431n.jpg 原图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3/c_127725154.htm 图片来源]<re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3/c_127725154.htm 南京吴敬梓“新故居”落成开放 最接近历史上位置],江南时报,2015-04-23</ref>]]
 
== 家族成员 ==
 
== 家族成员 ==
 
 叔曾祖:吴国龙
 
 叔曾祖:吴国龙
行 118: 行 119:
  
 
== 后世纪念 ==
 
== 后世纪念 ==
吴敬梓纪念馆
+
===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之)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对外窗口;人民群众休憩娱乐场所。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之)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对外窗口;人民群众休憩娱乐场所。
  
吴敬梓故居修建
+
=== 吴敬梓故居修建===
  
 
2011年,全椒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投资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尽显"儒林风韵"。
 
2011年,全椒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投资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尽显"儒林风韵"。
行 130: 行 131: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 中国古代人物]] [[Category:文学家]][[Category:作家]]

於 2019年6月10日 (一) 18:46 的修訂

吳敬梓
出生 1701年
國籍 中國(清朝)
別名 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
職業 作家、小說家
知名於 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著有許多部文學作品。
知名作品 《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詩文集》


吳敬梓(WuJingZi)(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人物生平

少年才子

吳敬梓家族世代為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康熙四十年(1701),吳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顯者"的一個官僚家庭。遠祖在明代永樂年間被封為驍騎尉,受邑江蘇六合。高祖吳沛,字海若,為人耿介正直,寧肯貧居度日,不願攀附權貴,時寧國太守關驥以書召進,他謝而不往。吳沛博學多才,能文善詩,工書法。最近發現了他的遺作珍本《西墅草堂遺集》,是由其子吳國鼎、吳國器、吳國縉、吳國對、吳國龍各輯一卷,另外還著有《詩經心解》六卷、《讀史論略》、《四書口授真解》等。

吳敬梓十三歲喪母,十四歲隨父至贛榆任所。少時有文名,他"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他的學習態度是認真刻苦的,頭腦又聰穎,很快就打好了學識的功底,所謂"用力於學,已有初基","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 ,顯露出很好的稟賦和才氣。不過,他沒有死讀書,也還不時瀏覽當地的山海風情,隨父參加一些當地名士的聚會。加之他出生於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從而養成一种放盪豁達的態度,胸襟開闊, 睨塵俗,令人感到他是一個才識過人的才子。

如此重要的時期,發生在吳敬梓身上大約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見到了父親吳霖起為官清廉、正直,鞠躬盡瘁,在教育這個不起眼的職位上為贛榆縣做了很多貢獻。到任之初,見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狀,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錢40兩,繼後又變賣祖產肥田三千畝,並變賣了在五河、天長、含山、和州等地的祖傳當鋪、布莊、銀樓等,籌銀近萬兩,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毀壞殆盡的文廟、尊經閣。並且新建了"敬一亭"。他親眼目睹了其父的貢獻,為他深感驕傲。然而同時目睹了其父因不善於巴結上司,終被罷官回鄉的不公待遇,使他對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體會。 在父親的直接監護下,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和培養,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基礎。

同時,也在父親的呵護下,16歲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與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與全椒望族金氏門第的關係更密切了。18歲,回鄉幫助料理岳父喪事。20歲,去滁州為姐夫金紹曾病故奔喪。過早喪母的吳敬梓很小就面對嚴酷的世事,對於他,雖然是冷酷了一點,但卻磨鍊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來。

正因為有了這十年的種種經歷,才使他最終與官場決裂。過早的婚姻沒有能像第二次與葉氏婚姻那樣,完全擺脫了父母包辦,婚姻之言的封建傳統的模式,而帶給吳敬梓一個全新的自主婚姻。吳敬梓在少年、青年時期生活於贛榆,是一個人在語言上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之一。

敗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吳霖起因病辭官,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但吳霖起終於一病不起。吳敬梓二十三歲中秀才,也就是在這年,父吳霖起病故。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先是族人們倚仗人多勢眾,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參商,宗族詬誶"。在一場爭奪遺產的內戰中,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留下了二萬多兩銀錢的巨額遺產,可是敬

梓"素不習治生,性富豪上""傾酒歌呼,窮日夜","生性豁達,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間有"奪產之變","兄弟參商,宗族詬誶",視之為敗家子,"鄉里傳為子弟戒"。

雍正十一年(1733),與續弦葉氏遷來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橋西,家境已困,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家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梓移家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他的"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窮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江寧巡導唐時琳,和學台鄭江力薦他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因消渴加劇拒絕,堂兄吳檠、友人程廷祚則落選而歸。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以至以書易米。每年一到冬天,氣溫苦寒,與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繞行,歌吟嘯呼,稱之為"暖足"。密友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描述:"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余,檢其橐,筆硯都無。余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窒其躬,傳其學,天之于敏軒,倘意別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測之也。"。吳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職回鄉的官紳楊凱,由於生活困窘,他有《雨》詩曰:"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表示希望楊凱資助其生活。

醉酒辭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54歲那一年,到江蘇揚州訪友痛飲,微醉之中,反覆朗誦唐人張祜的《縱游淮南》一詩,主要是去投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與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飲銷寒。歸來之後,酒酣耳熱,痰涌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時為一月十一日。當時守在床邊的只有幼子吳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協助料理喪事, 其時,吳敬梓一貧如洗,"可憐猶剩典衣錢",盧見曾替他購棺裝殮,遺柩得以歸葬金陵清涼山下。

進士家族

部分書中"吳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舉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長兄國鼎和孿生兄弟國龍都是明崇禎癸未(1643年)進士三兄國縉是順治己丑(1649年)進士;再加上後來的國龍的兒子吳旦又以榜眼(殿試第二名)及第。" 在明清時期,吳門是一門兩鼎甲,三代六進士。這也是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說中說的"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取材來源。有的資料說法不一,甚至出處錯誤,給讀者帶來誤導。

中舉時間

從全椒縣誌,文化志等資料來看,對吳門的中舉時間不統一;

1.《全椒文化志》稱,吳國縉是順治己丑(1649年)進士;

2.《全椒文物志》稱,吳國縉是清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授文林郎改江寧府學教授;

3.《全椒縣誌》清康熙版選舉志稱,吳國縉字玉林,號峙讀,內翰林,國對胞兄,崇禎己卯舉人,順治己丑進士,壬辰殿試授文林郎,改江寧府教授;大學士李霨撰《清理科掌給事中吳公墓表》稱,兄弟五人登科者四,國鼎,公(指吳國龍)同榜進士,國縉壬辰進士,國對戊戌進士......惟仲兄國器以布衣終。

4.《全椒縣誌》民國九年版選舉表註明,吳國縉,崇禎己卯舉人,順治己丑進士。

以上不難看出,吳國縉是崇禎己卯舉人,順治己丑進士,應該無疑義。壬辰殿試時授文林郎;各種資料引用不一,會給讀者帶來淆。

吳旦身世

特別是《全椒文化志》再加上後來的國龍的兒子吳旦又以榜眼(殿試第二名)及第。稱吳旦是吳國龍的兒子,誤也。

從吳敬梓家譜來看,吳國龍是吳敬梓的曾叔祖,吳國對是吳敬梓的曾祖,吳旦是吳敬梓的祖父。吳沛生了五個兒子,國鼎,國器,國縉,國對,國龍。吳國對生有三個兒子,吳旦,吳勖,吳升。吳旦是長子。吳旦的兒子霖起,即吳敬梓的父親(從父)。

個人作品

1.《全椒縣誌》民國九年版,吳旦,字卿雲,清增監生,授州同知。著有《月譚集》傳世。

據卷十一人物誌載,吳旦為侍讀國對長子。少年喪母,和繼母一起生活,並隨從父親在京城居住。吳旦是個孝子,天氣寒冷,吳旦總是早起,先把父親的衣服穿上溫熱,然後再扶起父親來穿。生怕父親受涼。

2.《全椒文物志》也載,吳旦,字卿雲,學位:清增監生,官職:州同知。著作《月譚集》

人物評價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確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倒的事實。雍正帝、乾隆帝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採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胡適:曾搜求吳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適在《吳敬梓傳》說:"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王又曾:《書吳征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有序》:"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文學特點

《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部帶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在它之前中國文學中就已經有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著名的白話章回體長篇小說。而《儒林外史》的開創性意義在於:它以現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它與稍後出現的《紅樓夢》一起,構成我國古代小說的又一高峰,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部作品內容博大深厚,閃爍着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雖然假託明代,卻是封建社會一幅真實的生活畫卷。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它奠定了我國諷刺小說的基石,對後來的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詩經》時代。文學應對世道人心有所補益,《毛詩序》就已提出"美刺"思想。以批判姿態直面現實是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核心。樂府承接了這一傳統,在杜甫詩中更是得到發揚光大,而吳敬梓則把這一傳統注入到小說藝術中,並以極大的勇氣用諷刺鞭撻的手法來加以表現。他所開創的文學傳統在清末文壇被廣為推崇,對重要文學流派譴責小說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國現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對吳敬梓有極高的評價,認為他的創作"秉持公心,指擿時弊。"。魯迅小說中貫穿着現實主義精神、閃爍着批判的鋒芒,他對國民性深切剖析,無疑是從吳敬梓的思想和藝術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文化傳統之所以綿延不絕,在於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斷以史為鑑,從歷史中汲取有益於當代的精神營養,發揚傳統,以豐富傳統,為傳統注入新的活力,我們也因之與傳統同在。建設21世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我們之所以充滿信心,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們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學傳統、文化傳統。我們強調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一樣理所當然地包括文藝作品要反映現實,呼喊出人民的心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就是要尊重傳統並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們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有利於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時也是創造嶄新文化的源泉和基礎。發展我們的文化事業,學習、繼承傳統和把握時代脈搏兩者不可或缺。只有努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我們才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先賢。

與吳敬梓的關係

3.從大學士李霨撰的"吳國龍墓表" 來看,"元配孫,繼張,贈封皆安人,子六人......" 都與吳旦無關;

4."金孺人墓志銘":節婦金孺人,姓吳氏,全椒人也。自幼以文學雯延之女,子於從父贛榆縣教諭霖起。曾祖國對,官至翰林院侍讀,祖旦,文學。......弟敬梓,持所為傳詣余,泣而言曰:"吾鮮兄弟,姊又無子,後雖得旌,尚未有日,子其志焉!"吳霖起也是吳敬梓的從父。

從以上資料來看,吳旦應該是吳國對兒子,吳敬梓的曾祖無疑。吳國龍是吳敬梓的叔曾祖。

軼事典故

有一次吳敬梓登上了贛榆縣縣城的高閣參加了縣中名士的宴會,當中就來了一首五律《觀海》:"浩蕩天無極,潮聲動起來,鵬溟流隴域,蜃市作樓台。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讓滿座皆驚,感嘆這少年學子確實才思敏捷,高人一籌。一首《觀海》讓他揚名海濱。

家族成員

叔曾祖:吳國龍

伯叔祖:吳晟、吳昺


曾祖:吳國對

祖父:吳旦

父親:吳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貢,於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贛榆縣教諭"。

長子:吳糧,字荀叔,如試舉人,官司中書舍人,寧武府同知;能文,通古算,精音韻,並著有《杉亭集》。

次子:吳蘅叔,一字文熊,號渭川,癸西舉人,官司普寧知縣,工待。

三子:無考

後世紀念

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位於城北郊走馬崗,隔着襄河與吳敬梓故居"探花地"舊址相望。該館於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建築仿明清風格,雕樑畫棟,曲檻(回/之)廊。館內珍藏眾多吳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畫,是全國吳學研究重要基地;全椒對外窗口;人民群眾休憩娛樂場所。

吳敬梓故居修建

2011年,全椒實施"文化興縣"戰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投資2000萬元,復建吳敬梓故居。故居占地面積7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分主體建築、花園景觀、輔助用房三大區域,盡顯"儒林風韻"。

2015年2月16日,經過4年修繕施工和資料整理,位於全椒縣襄河鎮河灣社區的吳敬梓故居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