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稚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吴稚晖”)
 
行 1: 行 1:
 吴稚晖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吴稚晖
 +
| 图像    =
 +
[[File:吴稚晖.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0f2f884af8dcd100cd9cff274ab0202d/6a600c338744ebf82ea44678d9f9d72a6159a79b.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吴稚晖/3735186?fr=aladdin 来自百度百科网]]]
 +
 
 +
| 出生日期 =  1865年3月23日
 +
| 逝世日期 =  1953年10月30日
 +
| 出生地点 =   江苏武进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
| 职业    =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思想家
 +
| 知名作品 =   《吴稚晖先生全集》等
 +
 
 +
}}
 +
'''<big>吴稚晖</big>''',(1865—1953),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出版《新世纪》报,鼓吹无政府主义。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7年支持蒋介石反共清党活动,1953年卒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他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
 
 +
 
 +
== 人物生平 ==
 +
 
 +
吴稚晖,江苏武进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即公元1865年3月25日)丑时生。1890年入江阴南菁书院,1894年入苏州紫阳书院,曾为清朝举人。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01年留学日本。
 +
 
 +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起,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起演说会。吴稚晖等纷纷登台演说,《苏报》将张园演说词刊登出来。1903年夏,《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推荐、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驳康有为政见书》、《革命军序》等文,革命旗帜鲜明,一时欢迎如狂。清政府十分恐惧,并派人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吴稚晖被迫转道香港,留学英国。
 +
 
 +
1905年春,经过孙鸿哲先生的介绍在伦敦与孙中山先生会面,逐步接受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并在孙鸿哲的劝说下,于是年冬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法国与张静江、李石曾等创建世界社,发刊《新世纪》周刊。
 +
 
 +
1911年后,吴稚晖多从事新文化运动,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不过他积极投入的国语注音,说来一开始是为了自己不识字的妻子袁荣庆而发明便于书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称“注音符号”,仍于台湾及海外老华侨间通行。除了新文化运动外,他也为蒋介石的亲信之一,更为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视为老师,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发表《补救中国文字之方法》一文。
 +
 
 +
1918年起,担任唐山路矿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国文教员。30年代他曾评价在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今天津大学),南洋和唐山,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一个科化的工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并且为唐院亲笔撰写了院歌。他致信胡适邀其来唐山交大演讲。(胡适《追念吴稚晖先生》:“我同吴先生见面时很少。有一次,30多年前,他在唐山路矿学校教书,邀我去讲演。那一天,我住在教员宿舍里,同他联床,谈了好几个钟头。那是我同吴先生单独谈话最久的一次。”)
 +
 
 +
1919年,吴稚晖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5月首批学生90多人抵达法国。学生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
 +
 
 +
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早年学习世界语,并在国内外刊物上竭力宣传推广,1923~1925年曾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积极倡导注音识字运动。1924年,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粥会”。至今“中华粥会”仍在台湾运作,秉持着每月集会吃粥,以纪念吴稚晖。
 +
 
 +
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认为中共与苏俄的密切联系危害中国未来发展,并有破坏中华文化
 +
之嫌,因此力倡清党。此后,在1937~1949年的漫长国共之争中,扮演积极反共的角色,参与杀害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陈独秀之子)。
 +
 
 +
'''家庭背景'''
 +
 
 +
吴稚晖,名眺,幼名纪灵,后名敬恒,稚晖为其字。吴稚晖于1865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廿八)出生于江苏常州府阳湖县(1912年并入武进县,今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的一个耕读之家。
 +
 
 +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亲邹氏。有成名实并不相符,一生并无什么显著成就,既未进学,更未为宦,经商多年,但多为他人跑腿,一生穷困潦倒。但有成为人淳厚朴讷,并以善人著称于乡里。邹氏18岁便下嫁吴家,同那个年代所有妇女一样,操持家务,服侍翁姑。
 +
 
 +
吴稚晖是有成夫妇的长子。据说,他出生时,其家人曾得一谶语:“郭巨埋儿天赐银。”于是为其取名为纪灵。取其谐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吴稚晖特将书斋取名寄斋。
 +
 
 +
吴家虽在江南富庶之地,名义上也是耕读之家,但吴有成终其一生,绝无东晋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别致。实际上,有成家境极为贫寒,仅有旧屋四问,薄田三亩,风调雨顺之年,尚可勉强维持温饱;遇上年景不好,就得举债度日。祖父吴治永年老体衰,便在家门口开一个小茶馆,聊以补贴生计。
 +
 
 +
吴家人丁也不兴旺,数代单传。有成夫妇头胎生下个儿子,全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吴家还是摆脱不了单传的命。吴稚晖三岁那年,其妹美宜出生,过了两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惊风而夭折。当时邹氏年仅25岁,因痛失幼女悲伤过度,加上饮食失调,旋即患上痢疾。邹氏患疾后,因无钱医治,拖了数日,便离开人世。
 +
 
 +
吴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对邻居钱老太说:“我病将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儿年幼,无人照料,一切烦请代为照应。”话刚说完,即人弥留状态。
 +
 
 +
钱老太见状,心中也极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紧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纪灵快来。正在玩耍的吴稚晖听到呼声,跑到母亲床边。钱老太便令其将扫帚垫地,跪在天井里的一块大石头旁,祈求上天保佑,能使母亲转危为安。吴稚晖虽然年幼,少不更事,但聪明伶俐,于是很乖巧地按照钱老太的话做了。
 +
 
 +
可是,跪了一会,就听到钱老太的哭声,吴稚晖立即奔入母亲房中,只见母亲仍有一只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颤动似有所言。他从钱老太的哭声中,隐约感到母亲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声大哭。
 +
 
 +
其时吴有成并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点钱,正前往无锡城中,准备为病妻购药治病。等到他傍晚购药回家,夫妻相见已幽明异路,情状甚为凄惨。
 +
 
 +
对于幼时的记忆,吴稚晖年长后说,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亲去世的惨景时常历历在目。
 +
 
 +
邹氏去世后,吴有成为谋生计,乃在无锡城里开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经营,以资糊口。可这样一来,子女家务,便无人照料。吴稚晖的外祖母住在无锡城郊的江尖,离雪堰桥镇不过二十余里,外祖母心疼外孙与外孙女,见姐弟俩无人照料,乃将其接到家中抚养。这时,吴稚晖年仅六岁。自此之后,吴稚晖便长住在外婆家.直至中举之后。
 +
 
 +
1912年4月19日,在上海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装、围红围巾、 头顶用红绳扎了根小辫的小丑登台亮相,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执折扇,断继续击鼓,高唱自编劝募歌,要求大家为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捐款。这位小丑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吴稚晖。观众们为吴稚晖的表演喝彩,而吴稚晖认为未够,于是跪在台前叩头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观众投掷银元就更多了,甚至有的将金戒、金手镯也投到台上。这时吴稚晖才起立大声说:“谢谢诸位男女来宾,我劝大家捐钱,我不捐钱,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间所有的钱与大家的钱并入一堆,也算是我吴稚晖装点门面,凑凑热闹。”说完,他将腰带一松,若干银元“哗啦”落地,他从满座掌声中躬身退场。
 +
 
 +
'''出生清贫'''
 +
 
 +
家贫苦读 崇尚维新
 +
 
 +
吴稚晖,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1865年3月25 日)出生在常州府阳湖县雪堰桥(今属常州市武进区)。他的曾祖父叫吴玉裕,祖父叫吴治永,父亲吴有成,世居雪堰桥。他的母亲邹氏是无锡北门人。他了生在农历二月底,古书上将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称为“眺”,故取名吴眺。后来他才改名敬恒,字稚晖,晚年自称老人,笔名燃、燃料、夷。
 +
 
 +
1943年建立“私立道南初级中学”,1955年改为公办,2000年学校改名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
 
 +
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然后用纸把缝煳起来。吴稚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下葬时, 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外祖母陈太夫人可怜他,把6岁的他带到无锡抚养成人。 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弥淳,许多人多认同他作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
 
 +
吴稚晖7岁进了无锡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颖特,学习刻苦。 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艰苦,在吴稚晖十五六岁时,更是窘迫,往往断炊,衣衫褴褛。1882年,18岁的吴稚晖应聘担任私塾教师,外祖母将自己的外衣典当后给他买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旧走上讲台的难堪。以后,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便常到无锡崇安寺春源茶社,与孙揆均等一边喝茶,一边讨论八股及时务,这种讨论对他学业的长进帮助极大。他的文章长于史论,研究《皇清经解》颇有功力,对诗赋喜读而常作,“稚晖”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1889年,他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入学第一天,他去谒见书院山长黄以周,目睹黄以周的座案上有"实事求是,莫作调人”8个大字,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称:一生只认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调和。可以说,就深受这八个字启示的彻底的精神之影响。27岁外祖母去世,吴稚晖对外祖母的感情极深,说“其恩至笃”。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次年,到北京参加会试而未中,仍回到南菁书院。有一天,江阴知县经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与同学纽永建等看到后,认为这是“非圣无法”之举,便拾起石子掷击,知县大怒,把吴稚晖押入县署,后经黄以周交涉,知县承认拘捕举人为非法,便用轿和音乐队送回书院,风波才算平息。但黄以周怕以后招惹麻烦,便请他们离开书院,后来吴稚晖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肄业。在这一段时间里,吴稚晖只想以苦读求功名,他自称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
 
 +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迫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了波及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吴稚晖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中国要学习西方工艺造大炮机关枪才能抵抗敌人,所谓“兴学之不容缓”,乃开始冒充为维新派小卒。后来,他到天津北洋学堂教书。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八股、小脚、鸦片三害,吴稚晖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他说:“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 ”他还写了一个3千字的折子,在1898年阴历那天地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不了朝贺回宅的瞿鸿禨,请他专呈光绪皇帝,但瞿鸿禨说:“你的折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过了一天,吴稚晖知道不会有什么回音,便离京返津。
 +
 
 +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 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就变法,推行新教育,并与朋友约定不再读线装书,又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
 
 +
'''投身革命'''
 +
 
 +
投身反清革命 鼓吹无政府主义
 +
 
 +
如果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吴稚晖开始觉悟“中国不能不学西方工艺,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刺激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 吴稚晖离开财洋公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不久,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办新学堂。他便于这年12月从东京回到广东。吴稚晖在广东办学招生,直接接触到官场内幕,深觉与他个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摇头而去。1902年他便带了26个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师范。时清驻日公使为蔡钧,吴稚晖请求他保送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成城学校, 那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士官学校,但蔡钧不答应保送。吴稚晖与孙揆均带着26个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吴稚晖伶牙利齿,据理力争,其余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亦广为声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钧恼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稚晖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而投水自杀,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国邮轮回国时,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闻讯赶到船上护送他回国。吴稚晖由此次事件,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辞,痛斥清廷腐败,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
 
 +
清末推行新政,然而文化教育界仍十分恐惧。结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邹容主动投案,吴稚晖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
 
 +
1903年8月,吴稚晖抵达英国,他在英国积极为当地中国留学生排忧解难,在留学生中声望很高。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位革命家相见之始。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会晤给吴稚晖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后回忆:“国父是一个很诚恳、平易近情的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是年夏,孙中山到日本,各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实现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是年冬,吴稚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在伦敦加盟。1907年,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并组织中华印字局,广印书报,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纪》创刊于1907年6月26日,停刊于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号,吴稚晖始终主持其间。《新世纪》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呼应。
 +
 
 +
吴稚晖在主持《新世纪》其间,以雄健犀利的笔锋论述了许多重大问题。他屡屡著论培击清室,认为清贼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于进步之地位。欲争起直追,能左右于优等之民族,同趋于公善,非破弃一切障碍不可。破弃一切障碍则以毁灭皇统为根本之图,万以毁灭满洲皇统为根本之根本,故他说:“排满革命,非种族上之问题,乃革命条件上之事类也。”他又屡屡著论痛斥满清之所谓,立宪“决不能真”。因为真立宪就意味着清政府自割头,丧失统治权。而由于清政府只会搞假立宪,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针对国人的麻木,作文鞭笞,甚而至于将昏睡的中国人讥讽为“猪生狗养”,话虽尖酸,却能惊醒国人的灵魂,促国人毅然奋起。他又大谈科学教育,学习西方工艺,认为要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
 
 +
吴稚晖在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时,正值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盛行之时。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出身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创立了互助论,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吴稚晖在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中接受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宣传无政府主义,鼓吹实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没有强权、军队、法律,消灭阶级、去国界、毁政府,众生平等,人我无界,无争无优,怡然四海如春。在这个社会里,物质文明十分发达,凡劳动都归机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时, 便已各尽其能,人们享用的东西,应有尽有, 使人各取所需, 全世界共用一种语言80%的经费用于教授人民生活科学知识,20%的经费教授人们的无政府思想。这个社会不再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人人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从吴稚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联系,受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
 
 +
吴稚晖还进一步论证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触到环境的影响才使“本善”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世界的发展是善恶交替发展、斗争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使人性接触万事万物时能不受环境影响而达到善呢?他认为这有待于“理智”的“审查”,即通过理智的作用使恶制于善,使善善相续。吴稚晖一再宣称,“人类向于进化,本由良德”,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断推动发扬的结果,无政府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不过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实现。
 +
 
 +
吴稚晕又揭示了三民主义是实现无政府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他认为,进入大同社会,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天下为公”,使天下的人必须人人为公,不可为私,做到这一点,办法有三条,即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其中重心是民生主义。实行民生主义,可以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用无需为了物质财富去你争我夺,自然可以做到人人为公,社会进入无政府的大同时代。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和教育,所以吴稚晖充分肯定了科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意义,强调科学与教育是产现无政府主义的手段。
 +
 
 +
需要指出,吴稚晖的在流亡欧洲时开始接受无政府主义而逐渐服膺之的;在创办《新世纪》时,他对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是与反帝、反清、反封建主义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结合的;辛亥革命后,把无政府主义看作社会发展必然阶段,认为共和制是现实的奋斗目标。这一切都在历史中起了进步的作用,表现了一个要求国家富强、人类幸福的思想家的胸襟。而在北伐战争以后,他鼓吹无政府主义主要是为了与共产主义思潮相对抗,反对阶级斗争,而实质上,他已经把无政府主义束之高阁,并逐步摆脱其影响,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竭诚拥护者。
 +
 
 +
'''致力教育'''
 +
 
 +
致力国音统一 倡导勤工俭学
 +
 
 +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业,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于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稚晖也要及早回国。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民国肇建,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重吴稚晖,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恰恰与一般人相反,坚决推辞。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10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学。吴稚晖走遍中国南北,到过英、德、法、日,深知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而其文则因无注意,让人骓以学习。吴稚晖认为,“无音可读”是汉字的一大缺点,如若能为汉字“娶一注音老婆”,并把所注国音并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不仅可弥补汉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民,成为他们真正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早在1895年,他便草创了“豆芽字母”,与卢戆章的“第一快音新字”同开中国拼音了母之先河。在巴黎时期,他又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进行过研究。1913年1月, 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并在该年2月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期中,用3个月时间,主持制定注意字母。1917年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定《国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在国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并出任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校长,亲自在国语师资班兼课,以训练推行国语的人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谷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吴稚晖以后仍继续关注这一工作。他以自己毕生精力轶珩国音统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
 +
 
 +
吴稚晖十分关心教育。民国建立后,他就中国传统教育的缺点,以及今后的教育目的、方针、作用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还发起俭学会,设立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倡导组织青少年赴法勤工俭学,将其新教育思想付诸实践。1915年他与李石曾等发起勤工检学运动;1917 年初在《中华新报》辟“ 客座谈话”专栏,介绍留学欧洲应具备的知识和外国风俗见闻;1919 年初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勤工检学会;1920-1922 年间筹建了中法里昂大学并出任校长;1925年又创办了海外补学校,为国民党要人子弟出国留学作准备。
 +
 
 +
吴稚晖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前者有利于提高全国平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后者培养了科学技术和政法人才,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响。
 +
 
 +
吴稚晖抱着革命不是为做官,但仍十分关心国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所以,他以民国元勋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他以普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
 
 +
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宋教仁,吴稚晖愤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与蔡元培创办《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竭力鼓吹讨彭运动。后来,袁世凯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孙中山流亡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吴稚晖十分关国事,当1915年1 月法国报纸披露袁世凯与日本谈判签订“二十一条”内容后,吴稚晖与蔡元培等函件来往,揭露袁世丧权辱国。有趣的是,袁世凯自以为地位巩固,革命党人已是穷途末路,只要稍加笼的一个有影响人物,他便授勋位于吴稚晖,不料,吴稚晖毫不领情,立即写信回绝,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宝贵精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揶揄为消闲,侮辱书生。公民吴敬怛敬上。”这一封信诙谐而讽刺,传诵一时。
 +
 
 +
1922年,孙中山组织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发生了陈炯明叛变, 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舰,返回上海。吴稚晖得知这一消息,便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粤间,劝陈炯明悔过讨贼,虽因陈炯明不听劝告而未成,但吴稚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
 
 +
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北代誓师大会上,年过花甲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将孙中山的遗像和党旗国旗授给时任北代军总司令蒋介石,并臻词激励全体将士。
 +
 
 +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汪精卫投降日本。吴稚晖最痛恨卖国求荣的汉奸,立即进行口诛笔伐,称汪精卫为“汪精怪”;陈璧君为“陈屁裙”;褚民谊为“鼠狒黑”,使人一提到这些名字,就对这”臭了自己,臭了国家,还臭祖宗,更臭子孙,真是畜类“的汉奸深恶痛绝。抗战胜利后,他以81岁高龄当门而坐,欢庆胜利,其欢乐之情,无异于一般青少年。
 +
 
 +
由于吴稚晖坚持认为中国不能实行阶级斗争,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实验于中国,故从北代战争后积极反共, 思想没有能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继续前进。1949年,他为国民党统治的行将垮台忧心忡忡,体力大衰,时病时好。2月24日 他被蒋介石的专机接到台湾。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终年88岁。
 +
 
 +
吴稚晖一生十分简朴,敝衣败絮,安之若素,外出总是以步当车,经常罢车。他视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来接济别人。他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2 万多册的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其中重要著作有《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上、下册)、《吴敬恒选集》(共13册,分为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序跋游记杂文、上下古今谈,各为1册或2册)。
 +
 
 +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蒋梦麟料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3届大会上举荐他为“世纪伟人”。无论是吴稚晖的生平,还是其中丰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
 
 +
 
 +
 
 +
== 重要经历 ==
 +
 
 +
'''出卖陈延年'''
 +
 
 +
1927年6月,陈独秀之子,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恒丰里104号的中共秘密会所被捕,因当时陈年身穿短衣,裤腿上扎着草绳,所以称是受雇到这里做工的,名叫陈友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待陈延年像对待普通的共产党员一样,押往龙华监狱。
 +
 
 +
陈延年怀着一线希望,给五马路东亚图书馆汪孟邹写信,请他想办法营救。陈延年在信中写道:“我某日在某处被捕,现拘押在市警察局拘留所。我是工人,不会有多大嫌疑,现在我的衣裤都破烂了,请先生给我买一套衣裤送来。”信尾署名“陈友生”。 与此同时,赵世炎、王若飞等也在想方设法营救陈延年,甚至和敌办案人员谈妥,交800元放人。
 +
 
 +
盛夏的一天,刚刚租下上海极司斐尔路(万航渡路)49号一幢楼房的胡适,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满头大汗的汪孟邹:“延年被捕了,你快想法子救救他。”说着汪孟邹将一张皱巴巴的纸递给他。胡适一看,果然是陈延年亲笔写的求援信。“陈友生”,就是陈姓朋友所生,分明是指陈独秀这个老朋友生的孩子啊!
 +
 
 +
尽管凶多吉少,胡适还是答应帮忙。胡适想起蒋介石的红人吴稚晖是陈延年的老熟人,数年前曾帮助陈延年、陈乔年赴法留学,决定将信转给吴稚晖,请他帮忙。
 +
 
 +
吴稚晖见信,暗暗欢喜起来。1921年秋天,蔡和森、陈毅、李立三等104名留学生为争夺里昂中法大学与吴稚晖等闹矛盾,被押送回国。此后,陈延年逐渐脱离吴稚晖的无政府主义影响,转向共产主义。对此,吴稚晖恨在心头,想不到,陈延年今天栽到自己的手里来了。
 +
 
 +
吴稚晖思忖再三,立即给上海国民党警备司令杨虎写信“祝贺”:“今日闻尊处捕获陈独秀之子延年....不觉称快。”延年“发生额下,厥壮极陋....恃智肆恶,过于其父百倍”。这杨虎不是别人,正是随蒋介石一路制造赣州事件、九江惨案、安庆“三二二”事件的特务处长。杨虎见信,大喜过望,他没有想到陈独秀的儿子、上海共产党的头号负责人陈延年已被抓获。
 +
 
 +
1927年7月4日,陈延年壮烈牺牲于上海龙华监狱后,时年29岁,蒋介石下令不准收尸。 陈延年至死也不知道,吴稚晖在狱外出卖自己的细节。次日,上海《申报》刊出《铲除共党巨憝》,披露了吴稚晖给杨虎的信件。(摘自《陈独秀父子仨》朱洪著,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
 
 +
 
 +
 
 +
== 人物轶事 ==
 +
 
 +
'''“三不”'''
 +
 
 +
·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于陪都重庆,蒋介石力邀吴稚晖为新主席,但被其推辞,按其原话,吴稚晖的推辞理由是这么“三不”:
 +
1、我平常的衣服穿得很随便简单,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领带打领结,我觉得不自在; 2、我脸长得很丑,不像一个大人物; 3、我这个人爱笑,看到什么会不自主地笑起来,不要哪天外国使节来递国书,会不由得笑起来,不雅。从此以后,吴稚晖也基于此三点,不任任何官职。
 +
 
 +
·1946年,国民政府宣布结束训政,推行所谓“宪政”。在南京确立了《中华民国宪法》,随后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吴稚晖担任制宪代表主席
 +
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任制宪代表主席的吴敬恒
 +
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任制宪代表主席的吴敬恒
 +
,将《中华民国宪法》递交给蒋介石。这个历史时候所拍摄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台湾历史教科书里的重要图片。因此,很多台湾人对他的印象是“制宪大佬”。
 +
 
 +
·1949年,蒋介石派专机“美龄号”将吴稚晖从广州接到了台北。
 +
 
 +
·1953年,吴敬恒病重住院。根据好友李石增在吴敬恒住院期间探望时写下的日记记录:“稚老在医院晤面,屡次表示欲到美国看子淑微就医情况,俟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日记中还记录说,如果能成行美国,也不会有海葬金门的壮举。
 +
 
 +
是年10月30日深夜,吴敬恒逝于台北,享年89岁。蒋介石题词“痛失师表”,12月1日,蒋经国遵从其遗愿,将骨灰洒向金门南海。翌年,连基座高达4米以上的铜像于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圆环竖立,成为当时台北市的地标之一。上世纪90年代,该铜像因政治风波与整顿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铜像今放于士林至善公园。
 +
 
 +
另在金门县金城镇水头附近,还有一座吴稚晖公园,于海葬当年建成。与水头码头比邻而座,由于公园地势较高,水头码头景致尽收眼底。除此之外,还可瞭望金门太湖、小金门、大陆及金烈水道等。园内有一于右任题字的稚晖亭,亭中央是蒋介石亲书的碑文“吴稚晖先生水葬纪念亭”。公园尽头则是敬恒先生半身铜像。
 +
 
 +
吴稚晖一生著述颇丰,编有《吴稚晖先生全集》,共18册。
 +
 
 +
联合国将“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的荣誉称号授予吴稚晖,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
 
 +
“吴疯子”
 +
 
 +
·有一次,满族官僚、江苏学政溥良坐着大轿经过孔庙,在下马碑前没有下轿,恰好被吴稚晖碰见,他气愤地拾起砖石向轿中乱掷,弄得溥良衣帽歪斜,十分狼狈,差役将吴稚晖捉住了。他大声宣称:“南菁书院学生吴稚晖是也!”溥良将他送交无锡县教谕查究。藩台、臬台、将军、学政,是巡抚的几位主要助手。教谕对此案很难处理,就将吴稚晖转送南菁书院。当时南菁山长是著名经学家黄玄同,这位老夫子对吴稚晖的尊孔精神颇为欣赏,从轻发落,只给予羁押3天、游街示众的处罚。溥良也怕事情闹开去会有“非圣蔑贤”的坏名声,只好说了几句严加管教之类的话,便不再深究了。 不过此事之后,无锡人背地里称他“吴疯子”。
 +
 
 +
骗得举人
 +
 
 +
·吴稚晖自幼学习大篆,是当代无敌的篆体家,清朝科举他中举人,后来他对朋友说,这个举人是我骗来的,因为我写的文章不长,但是全部是用大篆写的,所以科举考官看不懂字,但觉得字写的很好,就把我录取了。
 +
 
 +
虚名元老
 +
 
 +
·吴稚晖一生官衔多得数不清:1924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国防最高会议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员、总统府资政,等等。其实,这些官职绝大多数是挂个名的虚衔。他曾对族侄吴余庆说:“开大会,把我这个所谓‘元老’请上主席台,照相让我站在前排,很像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放在橱窗里摆摆样子。”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该是个重要的实缺,但吴稚晖并未到职。他终其一生只领一份中央监察委员的薪水,也从不去办事。监察院有紧急公文,于右任叫秘书长狄膺亲自送去,他连摘要都不看,胡乱签署,闹了乱子他一笑置之。
 +
 
 +
关于生日
 +
 
 +
·1925年,吴稚晖60岁,上海的无锡帮为他庆贺花甲寿诞。大厅上红烛高烧、寿幛高挂,桌上有寿桃、寿面和各种寿礼。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独不见老寿星出场。直等到不耐烦的时候,才收到一封发自杭州的信:
 +
“诸位先生执事:奉赐帖感悚莫名。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从未有所谓‘诞’,糊里糊涂,醉生梦死地白活在狗身上,不知到今几何年。有人登报说替我庆花甲,我才知道已登了花甲,这叫做谣言处处有,中国特别多。哈哈!我虽相信我或者已登了花甲,却不敢在月份牌上拣一个茶会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对庆寿做生日,所以没有庆寿有我去拜祝的,这是一个硬凭据,我虽登了花甲,够得上弄个华诞出来玩玩,却不敢非之人者又来有之己。敬璧原帖,并叩谢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亦不能陪座,歉甚。”
 +
敬恒谨启 吴稚晖 给同乡好友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纸怪话弄得人哭笑不得,十分尴尬。60华诞的素席只好变做无锡旅沪同乡会的聚餐了。
 +
 
 +
·1945年,吴稚晖80岁了,卫聚贤教授主办的《说文杂志》出了一期“吴稚晖八十大庆专集”。吴稚晖极不赞成,当即申明说:“我吴稚晖是偷来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梦给外婆,说从阴间奈何池里用秤钩钩出来这个孩子,趁阎王爷打瞌睡时逃出了鬼门关,以左臂上有秤钩钩伤的伤疤为记。此子出生后,千万不能做生日,因为是阎王的逃犯。被阎王得知是要捉拿归案的。”吴稚晖臂上确有寸把长一块黑疤,这故事听来还真像有根有据似的。
 +
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了。到农历2月28日那天,以蒋、宋夫妇的名义,给吴稚晖送去一盘大蛋糕。这当然是不能扔出门去的,恰好来了一群亲友,他亲自动手把寿糕切成小块,请大家分享。有人建议每人吃碗寿面,吴稚晖说什么也不答应。亲友故旧为他筹集的“八十大庆”基金黄金10两,吴稚晖坚决不受,后来全部赠给他家乡的一所中学做了新校舍建造经费。
 +
 
 +
卖字度日
 +
 
 +
·抗战时期,吴稚晖在重庆生活困难。吴稚晖便在重庆《中央日报》上登了则广告,表明开始鬻字(卖字)字。直到抗战胜利,回到上海时,还是生意兴隆,被人戏称为“书画托拉斯”。 他卖字得润笔金五六万之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可是到1948年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兑换成金圆券,不久金融券又雪崩几成废纸。而期间吴稚晖这书呆子信了蒋经国,把真金白银都兑换成了金圆券。结果赴台后,吴稚晖7年辛苦卖字所得,只换得台币147元。吴老只好继续卖字,以维持一批随他去台亲戚的吃粥日子。据影像资料《流转岁月——民国人物在台湾·吴稚晖》介绍,外界对吴的篆书评价极高,他自己却并不十分认同。就像自嘲自己的文章是“狗屁文章”一样,认为当年考举人用篆书写诗骗骗主考先生而获名,写字收人钱真有点不好意思。
 +
 
 +
晚年生活
 +
 
 +
·在重庆时,吴稚晖著有《斗室铭》一篇,也是滑稽文字:
 +
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耸臀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野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荡(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
 
 +
·1947年,吴稚晖去参加国民大会,家里人说无论如何要做一件新棉袍,他弟弟吴菊初是裁缝,说这件事由他来办。当时他弟弟也70多岁了,已有10多年没理本业,结果缝得七扭八牵,不成个样子。吴稚晖就穿了这件怪棉袍去南京出席国民大会,还当了主席团主席。
 +
 
 +
·1948年,他虽然已经83岁高龄,仍然在教课。有一天晚上他正讲课,突然晕倒了。恢复过来后,他女儿劝他再不要教书卖字了,说你偌大年纪还要这样劳苦,连做你的女儿也要给人笑话。吴稚晖说:“有什么可笑话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头磨成粉,掺在茅厕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
 
 +
·有人送吴稚晖一部人力车,吴稚晖收下后,叫蒋经国把扶手锯掉。蒋经国不敢,吴稚晖说:叫你锯你就锯。后来这辆没有扶手了的人力车成了吴稚晖家中的沙发。
 +
 
 +
·蒋介石下野后的1949年6月24日,吴稚晖日记写道:奉化父子来访。这天之后,蒋介石在台北草山设置了“总裁办公室”。
 +
 
 +
·吴稚晖一生不愿见医生,后来实在病重了,中央强迫他治疗,吴稚晖生气地表示:“可以去见阎王了。”
 +
 
 +
谈房事
 +
 
 +
血气方刚,切忌连连;
 +
 
 +
二十四五,不宜天天。
 +
 
 +
三十以上,要像数钱;
 +
 
 +
四十出头,教堂会面。
 +
 
 +
五十之后,如进佛殿;
 +
 
 +
六十在望,像付房钱。
 +
 
 +
六十以上,好比拜年;
 +
 
 +
七十左右,解甲归田。
 +
 
 +
出处:《银元时代生活史》

於 2019年1月13日 (日) 19:52 的修訂

吳稚暉
出生 1865年3月23日
江蘇武進
逝世 1953年10月30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思想家
知名作品 《吳稚暉先生全集》等

吳稚暉,(1865—1953),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蘇武進的雪堰橋一帶。1902年加入上海愛國學社,曾參與《蘇報》工作。1905年在法國參加中國同盟會,出版《新世紀》報,鼓吹無政府主義。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1927年支持蔣介石反共清黨活動,1953年卒於台灣。上世紀50年代他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銅像,為台北市的地標之一。


人物生平

吳稚暉,江蘇武進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即公元1865年3月25日)丑時生。1890年入江陰南菁書院,1894年入蘇州紫陽書院,曾為清朝舉人。1898年6月,吳稚暉到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任教,1901年留學日本。

1902年10月,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愛國學社,吳稚暉任學監兼國文教員。1903年起,愛國學社在張園發起演說會。吳稚暉等紛紛登台演說,《蘇報》將張園演說詞刊登出來。1903年夏,《蘇報》聘章士釗為主筆,章太炎、蔡元培為撰稿人,報道各地學生的愛國運動,推薦、發表了鄒容的《革命軍》和章太炎的《客帝篇》、《駁康有為政見書》、《革命軍序》等文,革命旗幟鮮明,一時歡迎如狂。清政府十分恐懼,並派人勾結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鄒容、章太炎、蔡元培、吳稚暉等人,吳稚暉被迫轉道香港,留學英國。

1905年春,經過孫鴻哲先生的介紹在倫敦與孫中山先生會面,逐步接受了三民主義的主張,並在孫鴻哲的勸說下,於是年冬加入同盟會。1906年在法國與張靜江、李石曾等創建世界社,發刊《新世紀》周刊。

1911年後,吳稚暉多從事新文化運動,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不過他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說來一開始是為了自己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而發明便於書信交流的「豆芽菜」文字,今稱「注音符號」,仍於台灣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除了新文化運動外,他也為蔣介石的親信之一,更為蔣介石之子蔣經國視為老師,所推行政策部分出自其手。1915年參與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1916年在上海任《中華新報》主筆。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發表《補救中國文字之方法》一文。

1918年起,擔任唐山路礦學校(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國文教員。30年代他曾評價在中國「真正能注重科學工程的學校,寥寥可數」,而其中就有北洋(今天津大學),南洋和唐山,尤其是後者,「才可算得純粹的一個科化的工校」,較前兩者也「尤專精」。並且為唐院親筆撰寫了院歌。他致信胡適邀其來唐山交大演講。(胡適《追念吳稚暉先生》:「我同吳先生見面時很少。有一次,30多年前,他在唐山路礦學校教書,邀我去講演。那一天,我住在教員宿舍里,同他聯床,談了好幾個鐘頭。那是我同吳先生單獨談話最久的一次。」)

1919年,吳稚暉和李石曾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創辦里昂中法大學並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呼籲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5月首批學生90多人抵達法國。學生中有周恩來、李立三、聶榮臻、陳毅等。

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學校長。早年學習世界語,並在國內外刊物上竭力宣傳推廣,1923~1925年曾與蔡元培共同創建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並積極倡導注音識字運動。1924年,吳稚暉等人在上海創辦「中華粥會」。至今「中華粥會」仍在台灣運作,秉持着每月集會吃粥,以紀念吳稚暉。

1927年,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他認為中共與蘇俄的密切聯繫危害中國未來發展,並有破壞中華文化 之嫌,因此力倡清黨。此後,在1937~1949年的漫長國共之爭中,扮演積極反共的角色,參與殺害優秀共產黨員陳延年(陳獨秀之子)。

家庭背景

吳稚暉,名眺,幼名紀靈,後名敬恆,稚暉為其字。吳稚暉於1865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廿八)出生於江蘇常州府陽湖縣(1912年併入武進縣,今為常州市武進區)雪堰橋鎮的一個耕讀之家。

其父名有成,字屺峰,母親鄒氏。有成名實並不相符,一生並無什麼顯著成就,既未進學,更未為宦,經商多年,但多為他人跑腿,一生窮困潦倒。但有成為人淳厚樸訥,並以善人著稱於鄉里。鄒氏18歲便下嫁吳家,同那個年代所有婦女一樣,操持家務,服侍翁姑。

吳稚暉是有成夫婦的長子。據說,他出生時,其家人曾得一讖語:「郭巨埋兒天賜銀。」於是為其取名為紀靈。取其諧音,又名寄。到了晚年,吳稚暉特將書齋取名寄齋。

吳家雖在江南富庶之地,名義上也是耕讀之家,但吳有成終其一生,絕無東晉陶淵明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別致。實際上,有成家境極為貧寒,僅有舊屋四問,薄田三畝,風調雨順之年,尚可勉強維持溫飽;遇上年景不好,就得舉債度日。祖父吳治永年老體衰,便在家門口開一個小茶館,聊以補貼生計。

吳家人丁也不興旺,數代單傳。有成夫婦頭胎生下個兒子,全家自然歡喜得不得了。可是,吳家還是擺脫不了單傳的命。吳稚暉三歲那年,其妹美宜出生,過了兩年,又得一妹,但不久即患驚風而夭折。當時鄒氏年僅25歲,因痛失幼女悲傷過度,加上飲食失調,旋即患上痢疾。鄒氏患疾後,因無錢醫治,拖了數日,便離開人世。

吳母去世前,曾哭泣着對鄰居錢老太說:「我病將不愈,死不足惜,惟小兒年幼,無人照料,一切煩請代為照應。」話剛說完,即人彌留狀態。

錢老太見狀,心中也極為悲痛,乃一面以手指緊捏其唇皮,一面高呼紀靈快來。正在玩耍的吳稚暉聽到呼聲,跑到母親床邊。錢老太便令其將掃帚墊地,跪在天井裡的一塊大石頭旁,祈求上天保佑,能使母親轉危為安。吳稚暉雖然年幼,少不更事,但聰明伶俐,於是很乖巧地按照錢老太的話做了。

可是,跪了一會,就聽到錢老太的哭聲,吳稚暉立即奔入母親房中,只見母親仍有一隻眼睛尚未瞑合,而唇皮微微顫動似有所言。他從錢老太的哭聲中,隱約感到母親已是撒手人寰,也跟着放聲大哭。

其時吳有成並不在家,而是拿着好不容易借到的一點錢,正前往無錫城中,準備為病妻購藥治病。等到他傍晚購藥回家,夫妻相見已幽明異路,情狀甚為悽慘。

對於幼時的記憶,吳稚暉年長後說,其他均已相忘,唯有母親去世的慘景時常歷歷在目。

鄒氏去世後,吳有成為謀生計,乃在無錫城裡開了一家陶器行,小本經營,以資糊口。可這樣一來,子女家務,便無人照料。吳稚暉的外祖母住在無錫城郊的江尖,離雪堰橋鎮不過二十餘里,外祖母心疼外孫與外孫女,見姐弟倆無人照料,乃將其接到家中撫養。這時,吳稚暉年僅六歲。自此之後,吳稚暉便長住在外婆家.直至中舉之後。

1912年4月19日,在上海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裝、圍紅圍巾、 頭頂用紅繩扎了根小辮的小丑登台亮相,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執摺扇,斷繼續擊鼓,高唱自編勸募歌,要求大家為剛誕生的中華民國捐款。這位小丑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無政府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吳稚暉。觀眾們為吳稚暉的表演喝彩,而吳稚暉認為未夠,於是跪在台前叩頭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觀眾投擲銀元就更多了,甚至有的將金戒、金手鐲也投到台上。這時吳稚暉才起立大聲說:「謝謝諸位男女來賓,我勸大家捐錢,我不捐錢,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間所有的錢與大家的錢併入一堆,也算是我吳稚暉裝點門面,湊湊熱鬧。」說完,他將腰帶一松,若干銀元「嘩啦」落地,他從滿座掌聲中躬身退場。

出生清貧

家貧苦讀 崇尚維新

吳稚暉,清同治四年二月廿八(1865年3月25 日)出生在常州府陽湖縣雪堰橋(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他的曾祖父叫吳玉裕,祖父叫吳治永,父親吳有成,世居雪堰橋。他的母親鄒氏是無錫北門人。他了生在農曆二月底,古書上將農曆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稱為「眺」,故取名吳眺。後來他才改名敬恆,字稚暉,晚年自稱老人,筆名燃、燃料、夷。

1943年建立「私立道南初級中學」,1955年改為公辦,2000年學校改名為「常州市武進區雪堰初級中學」。

吳家歷代以種田為生,家境貧困。吳稚暉的祖父死時,只能買口有縫的松木板,然後用紙把縫煳起來。吳稚6歲時,年方25歲的母親就病故,下葬時, 只能在下層襯以稻草。外祖母陳太夫人可憐他,把6歲的他帶到無錫撫養成人。 由於吳稚暉一口無錫話,至老彌淳,許多人多認同他作無錫人。吳稚暉總是笑着說:「說我武進人可,無錫人可,總之,是中國人也。」

吳稚暉7歲進了無錫某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他天資穎特,學習刻苦。 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艱苦,在吳稚暉十五六歲時,更是窘迫,往往斷炊,衣衫襤褸。1882年,18歲的吳稚暉應聘擔任私塾教師,外祖母將自己的外衣典當後給他買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舊走上講台的難堪。以後,他白天在私塾教書,晚上便常到無錫崇安寺春源茶社,與孫揆均等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八股及時務,這種討論對他學業的長進幫助極大。他的文章長於史論,研究《皇清經解》頗有功力,對詩賦喜讀而常作,「稚暉」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詩人謝玄暉而取。1887年,吳稚暉考中秀才。1889年,他進入江陰南菁書院讀書,入學第一天,他去謁見書院山長黃以周,目睹黃以周的座案上有"實事求是,莫作調人」8個大字,給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稱:一生只認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便調和。可以說,就深受這八個字啟示的徹底的精神之影響。27歲外祖母去世,吳稚暉對外祖母的感情極深,說「其恩至篤」。就在這一年,他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次年,到北京參加會試而未中,仍回到南菁書院。有一天,江陰知縣經過孔廟而未下轎,吳稚暉與同學紐永建等看到後,認為這是「非聖無法」之舉,便拾起石子擲擊,知縣大怒,把吳稚暉押入縣署,後經黃以周交涉,知縣承認拘捕舉人為非法,便用轎和音樂隊送回書院,風波才算平息。但黃以周怕以後招惹麻煩,便請他們離開書院,後來吳稚暉轉讀蘇州紫陽書院肄業。在這一段時間裡,吳稚暉只想以苦讀求功名,他自稱自己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迫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領導了波及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史稱:「戊戌變法」。吳稚暉一則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一則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始覺中國要學習西方工藝造大炮機關槍才能抵抗敵人,所謂「興學之不容緩」,乃開始冒充為維新派小卒。後來,他到天津北洋學堂教書。1897年冬放年假,他就去北京南海會館拜訪了康有為,大家談到最重要的問題乃八股、小腳、鴉片三害,吳稚暉認為除此三害,要從自己做起,他說:「八股,我們可以自動不赴考;小腳,可以不纏;鴉片,可以相戒不染。 」他還寫了一個3千字的摺子,在1898年陰曆那天地候在彰儀門大街,攔不了朝賀回宅的瞿鴻禨,請他專呈光緒皇帝,但瞿鴻禨說:「你的摺子還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帶回去細看再說」,然後轎即如飛而去。過了一天,吳稚暉知道不會有什麼回音,便離京返津。

1898年6月,吳稚暉到上海南洋公學任教,這時,光緒帝頒布變法詔令, 他聞訊後就在無錫崇安寺創辦三等學堂響就變法,推行新教育,並與朋友約定不再讀線裝書,又改名敬恆以自警,即唯「敬」與「恆」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投身革命

投身反清革命 鼓吹無政府主義

如果說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使吳稚暉開始覺悟「中國不能不學西方工藝,那麼戊戌變法的失敗和八國聯軍侵華,進一步刺激他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01年3月, 吳稚暉離開財洋公學,東渡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讀書。不久,清政府開始實施「新政」,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辦新學堂。他便於這年12月從東京回到廣東。吳稚暉在廣東辦學招生,直接接觸到官場內幕,深覺與他個性格格不入,亟亟掩鼻搖頭而去。1902年他便帶了26個少年再赴日本,自己仍入高等師範。時清駐日公使為蔡鈞,吳稚暉請求他保送江蘇、浙江、江西自費學生9人入成城學校, 那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一年後即可升入士官學校,但蔡鈞不答應保送。吳稚暉與孫揆均帶着26個學生赴使館與蔡均爭論,吳稚暉伶牙利齒,據理力爭,其餘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亦廣為聲援,相持至一星期之久。蔡鈞惱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驅逐吳、孫二人出境。吳稚暉氣憤異常,寫下了絕命書,憤而投水自殺,幸被警察所救而未死。在被迫登上法國郵輪迴國時,正在日本的蔡元培先生聞訊趕到船上護送他回國。吳稚暉由此次事件,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回到上海後,便在歡迎大會上慷慨陳辭,痛斥清廷腐敗,喪權辱國,革命思想由此引發。

清末推行新政,然而文化教育界仍十分恐懼。結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鄒容主動投案,吳稚暉在親友的勸說下連忙離開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後轉赴英國。

1903年8月,吳稚暉抵達英國,他在英國積極為當地中國留學生排憂解難,在留學生中聲望很高。1905年春,孫中山赴歐洲,在倫敦拜訪了吳稚暉,這是兩位革命家相見之始。孫中山請他一起到老師康德黎家裡吃飯,殷殷相待。會晤給吳稚暉留下深刻印象,他事後回憶:「國父是一個很誠懇、平易近情的紳士。然而祗覺是偉大,是不能形容的偉大,稱為自然偉大,最為適當。世俗所謂偉大,都是有條件襯托出來的,或者是有貴人氣,又或者有道學氣,又或者有英雄氣,或者擺出名士氣,而國父品格的偉大,純出於自然。」是年夏,孫中山到日本,各大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在東京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以實現三民主義為奮鬥目標。是年冬,吳稚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在倫敦加盟。1907年,他與張靜江、李石曾在巴黎組織世界社,發行《新世紀》,並組織中華印字局,廣印書報,鼓吹革命。巴黎《新世紀》創刊於1907年6月26日,停刊於1910年5月21日,每周1期,共出121號,吳稚暉始終主持其間。《新世紀》成為革命黨的一大喉舌,與在東京出版的《民報》東西相呼應。

吳稚暉在主持《新世紀》其間,以雄健犀利的筆鋒論述了許多重大問題。他屢屢著論培擊清室,認為清賊不除,卟使四百兆人浮沉於進步之地位。欲爭起直追,能左右於優等之民族,同趨於公善,非破棄一切障礙不可。破棄一切障礙則以毀滅皇統為根本之圖,萬以毀滅滿洲皇統為根本之根本,故他說:「排滿革命,非種族上之問題,乃革命條件上之事類也。」他又屢屢著論痛斥滿清之所謂,立憲「決不能真」。因為真立憲就意味着清政府自割頭,喪失統治權。而由於清政府只會搞假立憲,革命也就必不能免。他又針對國人的麻木,作文鞭笞,甚而至於將昏睡的中國人譏諷為「豬生狗養」,話雖尖酸,卻能驚醒國人的靈魂,促國人毅然奮起。他又大談科學教育,學習西方工藝,認為要使中國真正走向富強,要造就一代新人,非注重教育不可。

吳稚暉在巴黎主編《新世紀》周刊時,正值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盛行之時。當時處於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穩定的時期,出身俄國的克魯泡特金創立了互助論,宣稱自己是一個共產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他認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人類通過互助即可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吳稚暉在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爭中接受了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宣傳無政府主義,鼓吹實現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它沒有強權、軍隊、法律,消滅階級、去國界、毀政府,眾生平等,人我無界,無爭無優,怡然四海如春。在這個社會裡,物質文明十分發達,凡勞動都歸機器,每人每日只要工作2小時, 便已各盡其能,人們享用的東西,應有盡有, 使人各取所需, 全世界共用一種語言80%的經費用於教授人民生活科學知識,20%的經費教授人們的無政府思想。這個社會不再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別,只有道德而沒有法律,人人正直無私,誠實守信。從吳稚暉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其大同思想與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聯繫,受克魯泡特金的思想影響,但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吳稚暉還進一步論證了無政府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為「人性本善」。他認為「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觸到環境的影響才使「本善」的人性發生了變化。世界的發展是善惡交替發展、鬥爭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使人性接觸萬事萬物時能不受環境影響而達到善呢?他認為這有待於「理智」的「審查」,即通過理智的作用使惡制於善,使善善相續。吳稚暉一再宣稱,「人類向於進化,本由良德」,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斷推動發揚的結果,無政府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不過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實現。

吳稚暈又揭示了三民主義是實現無政府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他認為,進入大同社會,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做到「天下為公」,使天下的人必須人人為公,不可為私,做到這一點,辦法有三條,即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其中重心是民生主義。實行民生主義,可以使地盡其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用無需為了物質財富去你爭我奪,自然可以做到人人為公,社會進入無政府的大同時代。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都離不開科學和教育,所以吳稚暉充分肯定了科學、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意義,強調科學與教育是產現無政府主義的手段。

需要指出,吳稚暉的在流亡歐洲時開始接受無政府主義而逐漸服膺之的;在創辦《新世紀》時,他對無政府主義的宣傳是與反帝、反清、反封建主義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結合的;辛亥革命後,把無政府主義看作社會發展必然階段,認為共和制是現實的奮鬥目標。這一切都在歷史中起了進步的作用,表現了一個要求國家富強、人類幸福的思想家的胸襟。而在北伐戰爭以後,他鼓吹無政府主義主要是為了與共產主義思潮相對抗,反對階級鬥爭,而實質上,他已經把無政府主義束之高閣,並逐步擺脫其影響,背離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成為國民黨蔣介石統治的竭誠擁護者。

致力教育

致力國音統一 倡導勤工儉學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崩潰已成定局。孫中山由美國至英國,準備返回國內。吳稚暉在倫敦為孫中山處理各種函電,共商建國大業,定青天白日旗為國旗,於倫敦唐人街首先懸掛。孫中山臨回國時,關照稚暉也要及早回國。這樣,吳稚暉在孫中山抵達上海3天後即12月28日也到了上海。民國肇建,各派勢力競相爭權奪利,就連同盟會內部也是爭得不可開交。孫中山非常重吳稚暉,邀請他出任教育總長一職,但吳稚暉恰恰與一般人相反,堅決推辭。此後直到孫中山逝世的10多年時間裡,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學。吳稚暉走遍中國南北,到過英、德、法、日,深知漢語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無法聽懂,而其文則因無注意,讓人騅以學習。吳稚暉認為,「無音可讀」是漢字的一大缺點,如若能為漢字「娶一注音老婆」,並把所注國音併入漢文內,在全國推廣,不僅可彌補漢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民,成為他們真正的「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早在1895年,他便草創了「豆芽字母」,與盧戇章的「第一快音新字」同開中國拼音了母之先河。在巴黎時期,他又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改革進行過研究。1913年1月, 他擔任國語讀音統一會會長,並在該年2月召開的全國讀音統一會會期中,用3個月時間,主持制定注意字母。1917年在此基礎上取6000餘字編定《國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國語統一籌備會(後改為國語推行委會),提出在國推行注音符號的任務、方案、辦法;修訂標準音,審定《國音常用字沁》等多種國語書籍,頒為國家本;在各國立師範學校增設國語專修科,並出任上海國語師範學校校長,親自在國語師資班兼課,以訓練推行國語的人才;編制《漢語拼音表》、《注音符號》一類的通谷教材,力圖國語推行的通俗化、簡易化、普及化。吳稚暉以後仍繼續關注這一工作。他以自己畢生精力軼珩國音統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國時期推「語同音」的基礎。

吳稚暉十分關心教育。民國建立後,他就中國傳統教育的缺點,以及今後的教育目的、方針、作用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他還發起儉學會,設立北京留法預備學校,倡導組織青少年赴法勤工儉學,將其新教育思想付諸實踐。1915年他與李石曾等發起勤工檢學運動;1917 年初在《中華新報》辟「 客座談話」專欄,介紹留學歐洲應具備的知識和外國風俗見聞;1919 年初與李石曾等發起組織留法勤工檢學會;1920-1922 年間籌建了中法里昂大學並出任校長;1925年又創辦了海外補學校,為國民黨要人子弟出國留學作準備。

吳稚暉致力國音統一和倡導勤工儉學,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前者有利於提高全國平民的識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後者培養了科學技術和政法人才,中國現代史上許多重要人物都接受了他的教育和影響。

吳稚暉抱着革命不是為做官,但仍十分關心國事。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國事是一定不可不問的。所以,他以民國元勛致力國音統一和倡導勤工儉學,他以普通公民積極參與政治。

1913年春,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國民黨重要領導人宋教仁,吳稚暉憤然離開北京,回到上海與蔡元培創辦《公論報》,抨擊袁世凱的專制統治,竭力鼓吹討彭運動。後來,袁世凱鎮壓了孫中山領導的討袁運動,孫中山流亡日本,吳稚暉出走英國。吳稚暉十分關國事,當1915年1 月法國報紙披露袁世凱與日本談判簽訂「二十一條」內容後,吳稚暉與蔡元培等函件來往,揭露袁世喪權辱國。有趣的是,袁世凱自以為地位鞏固,革命黨人已是窮途末路,只要稍加籠的一個有影響人物,他便授勳位於吳稚暉,不料,吳稚暉毫不領情,立即寫信回絕,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寶貴精神,專注於國難勿更以揶揄為消閒,侮辱書生。公民吳敬怛敬上。」這一封信詼諧而諷刺,傳誦一時。

1922年,孫中山組織第二次護法運動中發生了陳炯明叛變, 孫中山被迫逃到永豐艦,返回上海。吳稚暉得知這一消息,便從法國回國奔走於京、滬、粵間,勸陳炯明悔過討賊,雖因陳炯明不聽勸告而未成,但吳稚暉的一片愛國熱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氣是令人欽佩的。

1926年,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開始,在北代誓師大會上,年過花甲的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將孫中山的遺像和黨旗國旗授給時任北代軍總司令蔣介石,並臻詞激勵全體將士。

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汪精衛投降日本。吳稚暉最痛恨賣國求榮的漢奸,立即進行口誅筆伐,稱汪精衛為「汪精怪」;陳璧君為「陳屁裙」;褚民誼為「鼠狒黑」,使人一提到這些名字,就對這」臭了自己,臭了國家,還臭祖宗,更臭子孫,真是畜類「的漢奸深惡痛絕。抗戰勝利後,他以81歲高齡當門而坐,歡慶勝利,其歡樂之情,無異於一般青少年。

由於吳稚暉堅持認為中國不能實行階級鬥爭,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不能實驗於中國,故從北代戰爭後積極反共, 思想沒有能隨着時代潮流的變化而繼續前進。1949年,他為國民黨統治的行將垮台憂心忡忡,體力大衰,時病時好。2月24日 他被蔣介石的專機接到台灣。1953年10月30日吳稚暉病逝於台北,終年88歲。

吳稚暉一生十分簡樸,敝衣敗絮,安之若素,外出總是以步當車,經常罷車。他視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來接濟別人。他身邊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他2 萬多冊的藏書,還有從21歲開始日積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報。其中重要著作有《客座談話》、《上下古今談》、《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注音符號作用之辨證》、《稚暉文存》等,在台灣出版的有《吳稚暉先生選集》(上、下冊)、《吳敬恆選集》(共13冊,分為哲學、文化教育、國音文字學、科學、政論、書信、序跋遊記雜文、上下古今談,各為1冊或2冊)。

吳稚暉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頗具特色而有過較大影響的人物。他學貫中西,愛國堅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崇敬並受到其深刻的影響。蔣夢麟料稱讚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適譽之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13屆大會上舉薦他為「世紀偉人」。無論是吳稚暉的生平,還是其中豐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重要經歷

出賣陳延年

1927年6月,陳獨秀之子,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陳延年因叛徒出賣在上海恆豐里104號的中共秘密會所被捕,因當時陳年身穿短衣,褲腿上扎着草繩,所以稱是受僱到這裡做工的,名叫陳友生,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敵人待陳延年像對待普通的共產黨員一樣,押往龍華監獄。

陳延年懷着一線希望,給五馬路東亞圖書館汪孟鄒寫信,請他想辦法營救。陳延年在信中寫道:「我某日在某處被捕,現拘押在市警察局拘留所。我是工人,不會有多大嫌疑,現在我的衣褲都破爛了,請先生給我買一套衣褲送來。」信尾署名「陳友生」。 與此同時,趙世炎、王若飛等也在想方設法營救陳延年,甚至和敵辦案人員談妥,交800元放人。

盛夏的一天,剛剛租下上海極司斐爾路(萬航渡路)49號一幢樓房的胡適,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開門一看,是滿頭大汗的汪孟鄒:「延年被捕了,你快想法子救救他。」說着汪孟鄒將一張皺巴巴的紙遞給他。胡適一看,果然是陳延年親筆寫的求援信。「陳友生」,就是陳姓朋友所生,分明是指陳獨秀這個老朋友生的孩子啊!

儘管凶多吉少,胡適還是答應幫忙。胡適想起蔣介石的紅人吳稚暉是陳延年的老熟人,數年前曾幫助陳延年、陳喬年赴法留學,決定將信轉給吳稚暉,請他幫忙。

吳稚暉見信,暗暗歡喜起來。1921年秋天,蔡和森、陳毅、李立三等104名留學生為爭奪里昂中法大學與吳稚暉等鬧矛盾,被押送回國。此後,陳延年逐漸脫離吳稚暉的無政府主義影響,轉向共產主義。對此,吳稚暉恨在心頭,想不到,陳延年今天栽到自己的手裡來了。

吳稚暉思忖再三,立即給上海國民黨警備司令楊虎寫信「祝賀」:「今日聞尊處捕獲陳獨秀之子延年....不覺稱快。」延年「發生額下,厥壯極陋....恃智肆惡,過於其父百倍」。這楊虎不是別人,正是隨蔣介石一路製造贛州事件、九江慘案、安慶「三二二」事件的特務處長。楊虎見信,大喜過望,他沒有想到陳獨秀的兒子、上海共產黨的頭號負責人陳延年已被抓獲。

1927年7月4日,陳延年壯烈犧牲於上海龍華監獄後,時年29歲,蔣介石下令不准收屍。 陳延年至死也不知道,吳稚暉在獄外出賣自己的細節。次日,上海《申報》刊出《剷除共黨巨憝》,披露了吳稚暉給楊虎的信件。(摘自《陳獨秀父子仨》朱洪著,東方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人物軼事

「三不」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於陪都重慶,蔣介石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但被其推辭,按其原話,吳稚暉的推辭理由是這麼「三不」: 1、我平常的衣服穿得很隨便簡單,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領帶打領結,我覺得不自在; 2、我臉長得很醜,不像一個大人物; 3、我這個人愛笑,看到什麼會不自主地笑起來,不要哪天外國使節來遞國書,會不由得笑起來,不雅。從此以後,吳稚暉也基於此三點,不任任何官職。

·1946年,國民政府宣布結束訓政,推行所謂「憲政」。在南京確立了《中華民國憲法》,隨後蔣介石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任制憲代表主席的吳敬恆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任制憲代表主席的吳敬恆 ,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這個歷史時候所拍攝下的照片,至今仍然是台灣歷史教科書里的重要圖片。因此,很多台灣人對他的印象是「制憲大佬」。

·1949年,蔣介石派專機「美齡號」將吳稚暉從廣州接到了台北。

·1953年,吳敬恆病重住院。根據好友李石增在吳敬恆住院期間探望時寫下的日記記錄:「稚老在醫院晤面,屢次表示欲到美國看子淑微就醫情況,俟較愈再往,而卒未能成行,稚老憾事……」日記中還記錄說,如果能成行美國,也不會有海葬金門的壯舉。

是年10月30日深夜,吳敬恆逝於台北,享年89歲。蔣介石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蔣經國遵從其遺願,將骨灰灑向金門南海。翌年,連基座高達4米以上的銅像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台北市的地標之一。上世紀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波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放於士林至善公園。

另在金門縣金城鎮水頭附近,還有一座吳稚暉公園,于海葬當年建成。與水頭碼頭比鄰而座,由於公園地勢較高,水頭碼頭景致盡收眼底。除此之外,還可瞭望金門太湖、小金門、大陸及金烈水道等。園內有一于右任題字的稚暉亭,亭中央是蔣介石親書的碑文「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公園盡頭則是敬恆先生半身銅像。

吳稚暉一生著述頗豐,編有《吳稚暉先生全集》,共18冊。

聯合國將「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的榮譽稱號授予吳稚暉,他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吳瘋子」

·有一次,滿族官僚、江蘇學政溥良坐着大轎經過孔廟,在下馬碑前沒有下轎,恰好被吳稚暉碰見,他氣憤地拾起磚石向轎中亂擲,弄得溥良衣帽歪斜,十分狼狽,差役將吳稚暉捉住了。他大聲宣稱:「南菁書院學生吳稚暉是也!」溥良將他送交無錫縣教諭查究。藩台、臬台、將軍、學政,是巡撫的幾位主要助手。教諭對此案很難處理,就將吳稚暉轉送南菁書院。當時南菁山長是著名經學家黃玄同,這位老夫子對吳稚暉的尊孔精神頗為欣賞,從輕發落,只給予羈押3天、遊街示眾的處罰。溥良也怕事情鬧開去會有「非聖蔑賢」的壞名聲,只好說了幾句嚴加管教之類的話,便不再深究了。 不過此事之後,無錫人背地裡稱他「吳瘋子」。

騙得舉人

·吳稚暉自幼學習大篆,是當代無敵的篆體家,清朝科舉他中舉人,後來他對朋友說,這個舉人是我騙來的,因為我寫的文章不長,但是全部是用大篆寫的,所以科舉考官看不懂字,但覺得字寫的很好,就把我錄取了。

虛名元老

·吳稚暉一生官銜多得數不清:1924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27年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國防最高會議常務委員、國民黨中央評議員、總統府資政,等等。其實,這些官職絕大多數是掛個名的虛銜。他曾對族侄吳餘慶說:「開大會,把我這個所謂『元老』請上主席台,照相讓我站在前排,很像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放在櫥窗里擺擺樣子。」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該是個重要的實缺,但吳稚暉並未到職。他終其一生只領一份中央監察委員的薪水,也從不去辦事。監察院有緊急公文,于右任叫秘書長狄膺親自送去,他連摘要都不看,胡亂簽署,鬧了亂子他一笑置之。

關於生日

·1925年,吳稚暉60歲,上海的無錫幫為他慶賀花甲壽誕。大廳上紅燭高燒、壽幛高掛,桌上有壽桃、壽麵和各種壽禮。上海灘的頭面人物濟濟一堂,獨不見老壽星出場。直等到不耐煩的時候,才收到一封發自杭州的信: 「諸位先生執事:奉賜帖感悚莫名。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從未有所謂『誕』,糊裡糊塗,醉生夢死地白活在狗身上,不知到今幾何年。有人登報說替我慶花甲,我才知道已登了花甲,這叫做謠言處處有,中國特別多。哈哈!我雖相信我或者已登了花甲,卻不敢在月份牌上揀一個茶會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對慶壽做生日,所以沒有慶壽有我去拜祝的,這是一個硬憑據,我雖登了花甲,夠得上弄個華誕出來玩玩,卻不敢非之人者又來有之己。敬璧原帖,並叩謝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亦不能陪座,歉甚。」 敬恆謹啟吳稚暉給同鄉好友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一紙怪話弄得人哭笑不得,十分尷尬。60華誕的素席只好變做無錫旅滬同鄉會的聚餐了。

·1945年,吳稚暉80歲了,衛聚賢教授主辦的《說文雜誌》出了一期「吳稚暉八十大慶專集」。吳稚暉極不贊成,當即申明說:「我吳稚暉是偷來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託夢給外婆,說從陰間奈何池裡用秤鈎鈎出來這個孩子,趁閻王爺打瞌睡時逃出了鬼門關,以左臂上有秤鈎鈎傷的傷疤為記。此子出生後,千萬不能做生日,因為是閻王的逃犯。被閻王得知是要捉拿歸案的。」吳稚暉臂上確有寸把長一塊黑疤,這故事聽來還真像有根有據似的。 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到農曆2月28日那天,以蔣、宋夫婦的名義,給吳稚暉送去一盤大蛋糕。這當然是不能扔出門去的,恰好來了一群親友,他親自動手把壽糕切成小塊,請大家分享。有人建議每人吃碗壽麵,吳稚暉說什麼也不答應。親友故舊為他籌集的「八十大慶」基金黃金10兩,吳稚暉堅決不受,後來全部贈給他家鄉的一所中學做了新校舍建造經費。

賣字度日

·抗戰時期,吳稚暉在重慶生活困難。吳稚暉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了則廣告,表明開始鬻字(賣字)字。直到抗戰勝利,回到上海時,還是生意興隆,被人戲稱為「書畫托拉斯」。 他賣字得潤筆金五六萬之巨,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可是到1948年通貨膨脹,法幣貶值,兌換成金圓券,不久金融券又雪崩幾成廢紙。而期間吳稚暉這書呆子信了蔣經國,把真金白銀都兌換成了金圓券。結果赴台後,吳稚暉7年辛苦賣字所得,只換得台幣147元。吳老只好繼續賣字,以維持一批隨他去台親戚的吃粥日子。據影像資料《流轉歲月——民國人物在台灣·吳稚暉》介紹,外界對吳的篆書評價極高,他自己卻並不十分認同。就像自嘲自己的文章是「狗屁文章」一樣,認為當年考舉人用篆書寫詩騙騙主考先生而獲名,寫字收人錢真有點不好意思。

晚年生活

·在重慶時,吳稚暉著有《斗室銘》一篇,也是滑稽文字: 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厭濁,有礬即清。斯是斗室,無庸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多白丁。可以彈對牛之琴,可以背癩痢之經。聳臀草際白,糞臭夜來騰(他喜到野外大便)。無絲竹之悅耳,有汽車之鬧聲。南堆交通(部)煤,東傾掃蕩(報)盆。國父云:阿斗之一,實亦大中華之大國民。

·1947年,吳稚暉去參加國民大會,家裡人說無論如何要做一件新棉袍,他弟弟吳菊初是裁縫,說這件事由他來辦。當時他弟弟也70多歲了,已有10多年沒理本業,結果縫得七扭八牽,不成個樣子。吳稚暉就穿了這件怪棉袍去南京出席國民大會,還當了主席團主席。

·1948年,他雖然已經83歲高齡,仍然在教課。有一天晚上他正講課,突然暈倒了。恢復過來後,他女兒勸他再不要教書賣字了,說你偌大年紀還要這樣勞苦,連做你的女兒也要給人笑話。吳稚暉說:「有什麼可笑話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頭磨成粉,摻在茅廁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有人送吳稚暉一部人力車,吳稚暉收下後,叫蔣經國把扶手鋸掉。蔣經國不敢,吳稚暉說:叫你鋸你就鋸。後來這輛沒有扶手了的人力車成了吳稚暉家中的沙發。

·蔣介石下野後的1949年6月24日,吳稚暉日記寫道:奉化父子來訪。這天之後,蔣介石在台北草山設置了「總裁辦公室」。

·吳稚暉一生不願見醫生,後來實在病重了,中央強迫他治療,吳稚暉生氣地表示:「可以去見閻王了。」

談房事

血氣方剛,切忌連連;

二十四五,不宜天天。

三十以上,要像數錢;

四十出頭,教堂會面。

五十之後,如進佛殿;

六十在望,像付房錢。

六十以上,好比拜年;

七十左右,解甲歸田。

出處:《銀元時代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