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吴让之(西元1799-1870年),原名廷扬,字熙载,以字行,后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清代江苏仪征(今扬州)人。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创立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1]

吴让之
出生 1799年
江苏仪征(今扬州)
逝世 1870年(70-71岁)
国籍 中国清朝
职业 书法家
知名于 善书画,尤精篆刻。。
知名作品 《书扬州吴让之印稿》

吴熙载工四体书。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篆书和隶书则取法邓石如。 吴煕载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

吴让之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2]”由于吴让之有10年汉印的摹习功底,加之以邓的汉篆书体为依归,使隶书笔法参之入篆,以篆书笔意引之入印,书印相参,流美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洗当时印坛程式化和矫揉造作的时尚,使日趋僵化的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他在《自评印稿题记》中阐明:“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3]

目录

皖浙巧拙之论

赵之谦在"会稽赵之谦字沩叔印"的边款中说: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可谓推崇备至[4]。但后来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这是有一定片面性的[5]

赵之谦印学思想最集中、最完备的一篇论著,就是同治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写的《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提出了著名的皖、浙巧拙之论。吴让之在为赵之谦的《赵沩叔印谱》作序时,发出了序言中对赵之谦篆刻有这样一段评价:“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开之,所以独有千古。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得更赞一辞耶?”,吴让之根据赵之谦当时的创作委婉地提了点看法,个性很强的赵之谦听了估计有些逆耳,并心存芥蒂。过了三个月,赵之谦以同样的方式,在吴让之的印谱上写了一篇《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提出了著名的浙、皖两宗巧拙之论,藉以阐述自己的篆刻审美观点[6]

参考资料

  1. 书法经纬. SZE CHI CHING. 2008: 188–. ISBN 978-988-211-995-6. 
  2. 赵之谦. 中国书法全集: 清代编. 赵之谦卷. 71. 荣宝斋出版社. 2004. 
  3. 梁白泉. 国宝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 
  4. 赵昌智; 祝竹. 中国篆刻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 刘江. 中国印章艺术史.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 
  6. 东方博物. 杭州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