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移除 10,366 位元組, 1 年前
以“吴国,伯爵。”替换内容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big>'''|-|<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2417381054,21081638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10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g1.baidu.com/it/u=2417381054,21081638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10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简体字:吴,繁体字:吴,异体字:呉,[[普通话]]拼音:wú,东吴拼音(吴语):ngu,注音:ㄨˊ=='''基本信息'''==中文名; 拼音; 注音;ㄨˊ 笔画数;7=='''基本介绍'''==汉字:吴 繁体字:吴 异体字:呉 拼音:wú 注音:ㄨˊ=='''字形结构'''==部首:口 部首笔画:3  总笔画:7 康熙字典笔画(吴:7;吴:7; ) 首尾分解查字 ]:口天(koutian) [ 汉字部件构造 ]:口天=='''编码信息'''==五笔86:KGDU  五笔98:KGDU  仓颉:RMK  四角号码:60804  电报码:0702 汉字区位码:4666 UniCode:U+5434 规范汉字编号:0718 笔顺编号:2511134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横横撇捺=='''字形字义'''==说文解字解释: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夨、口。意思是大声说话。“吴”字,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猪者的召唤。吴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头、高声喊叫。“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基本解释'''==吴[wú] ①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 同时也指该国国都吴(今江苏苏州) 相关词汇有:: 吴钩:古代吴地(今江苏苏州)所造的—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如李贺《南圆》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见于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背景: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天色骤[zhòu] 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乌云密布,暴雨倾盆,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liàng qiàng],跌倒在船舱里。 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wéi]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如果再不赶快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倾覆的可能,情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千钩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他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②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 相关词汇有: 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③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没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相关词汇有: 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④ 姓。=='''音韵参考'''==[ 广 韵 ]:五乎切,上平11模,wú,遇开一平模疑 [ 平水韵 ]:上平七虞 [ 唐 音 ]:*ngo [ 普通话 ]:wú [ 吴 语 ]:ng、nguo、ngu、ghu [ 粤 语]:ng [ 客家话 ]:ng [ 闽南语 ]:go=='''索引参考'''==[ 故训汇纂 ]:328|0406.4 [ 康熙字典 ]:页179第07(点击查看原图) [ 汉语字典 ]:卷1页0585第03=='''英语翻译'''==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新华字典解释'''==  【动】 (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同本义〖peal〗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   【形】 [方言]∶大〖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名】 吴国〖Wu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吴承恩 WúChéng’ēn 〖WuChengen〗(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家庭贫寒。自幼喜爱野言稗史。博览群书。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吴音 wúyīn 〖dialectofWudistrict〗指吴语,吴方言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折叠编辑本段汉语字典解释[①][wú] [《广韵》五乎切,平模,疑。] “吴1”的新字形。亦作“呉1”。 (1)大声说话;喧哗。 (2)大。 (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 (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 (6)地名。泛指我 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 (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四》。 [②][yú] [《集韵》元俱切,平虞,疑。] “吴2”的新字形。通“虞1”。 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康熙字典解释'''==【丑集上】【口字部】 吴; 康熙笔画:7; 俗吴字。【吴志·薛综传】无口为天,有口为吴。【正字通】此借字形为谐语,非吴字本义。【正韵】吴字注亦作吴,非。 (吴)〔古文〕&#136703;&#136702;【唐韵】午胡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131108;音吾。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注】宋衷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 亦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吴县。 又【说文】郡也。【後汉·郡国志】吴郡,顺帝分会稽置。【韵会】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正字通】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又【齐语】西服㳅沙西吴。【注】雍州之地。 又天吴,水神也。【郭璞·山海经赞】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据两川,威无不震。 又【说文】姓也。【广韵】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说文】大言也。【诗·周颂】不吴不敖。【传】吴,哗也。又【鲁颂】不吴不扬。【说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声。今写诗者,攺吴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谬甚矣。【释文】吴,旧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鱼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惊俗也。按《说文》《释文》俱云吴作㕦读,非。而《玉篇》《广韵》《集韵》《类篇》《韵会》诸书,吴字亦皆无去声一音,惟正韵收吴入禡韵,诗朱注亦作去声读。未知孰是,存以备考。 又【集韵】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吴。注详虍部七画。【释名】吴 虞也。太 让位而不就,归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与娱通。【诗·周颂】不吴不敖 【疏】正义曰:人自娱乐,必讙哗为声。故以娱为哗也。定本娱作吴。=='''说文解字详解'''==【卷十】【夨部】 编号:6585 吴,[五乎切 ],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夨、口。 古文如此。=='''相关词语'''==·阿吴 ·北吴 ·陈吴 ·楚宫吴苑 ·楚弄吴吹 ·楚水吴山 ·楚柁吴樯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吹箫吴市 ·东门吴 ·东吴 ·东吴招亲, ·枫落吴江 ·富吴体 ·勾吴 ·荆吴=='''相关成语'''==·楚水吴山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抉目吴门 ·蜀锦吴绫 ·宋画吴冶 ·天低吴楚, ·吴带当风 ·吴牛喘月 ·吴市吹箫 ·吴市之箫 ·吴头楚尾 ·吴下阿蒙 ·吴越同舟 ·悬首吴阙<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5%90%B4 吴 ], 360国学 ,</ref>=='''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10,8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