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於 2022年9月6日 (二) 10:39 由 紫若冰仙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using HotCat

來自網絡的圖片

簡體字:吳,繁體字:吳,異體字:呉,普通話拼音:wú,東吳拼音(吳語):ngu,注音:ㄨˊ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吳

拼音; wú

注音; ㄨˊ

筆畫數; 7

基本介紹

漢字:吳

繁體字:吳

異體字:呉

拼音:wú

注音:ㄨˊ

字形結構

部首:口

部首筆畫:3 

總筆畫:7

康熙字典筆畫(吳:7;吳:7; )

首尾分解查字 ]:口天(koutian)

[ 漢字部件構造 ]:口天

編碼信息

五筆86:KGDU 

五筆98:KGDU 

倉頡:RMK 

四角號碼:60804 

電報碼:0702

漢字區位碼:4666

UniCode:U+5434 規範漢字編號:0718

筆順編號:2511134

筆順讀寫:豎橫折橫橫橫撇捺

字形字義

說文解字解釋: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從夨、口。意思是大聲說話。「吳」字,會意。從口,從矢。矢(zè),象頭的動作。合起來表示晃着頭大聲說話。本義:大聲說話,喧譁。

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着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

基本解釋

吳[wú]

①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後擴展至淮河下游一帶;

同時也指該國國都吳(今江蘇蘇州)

相關詞彙有::

吳鈎:古代吳地(今江蘇蘇州)所造的—種彎形的刀。《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即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鈎,令曰:『能為善鈎者,賞之百金。』吳作鈎者甚眾。」後泛指鋒利的刀劍。如李賀《南圓》詩:「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吳越同舟:喻過去的仇人由於當前利害一致而成為朋友。 見於先秦·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語背景: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經常交戰。一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幾個吳人和越人,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天色驟[zhòu] 變,颳起狂風來。剎時間烏雲密布,暴雨傾盆,洶湧的巨浪一個接着一個向渡船撲來。兩個吳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一個踉蹌[liàng qiàng],跌倒在船艙里。

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wéi]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解下來。但是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如果再不趕快解開繩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傾覆的可能,情勢萬分危急。

就在這千鈎一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爭先恐後地沖向桅杆,頂着狂風惡浪,一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麼好。不一會,渡船上的篷帆終於降了下來,顛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穩定。老艄公望着風雨同舟、共度危難的人們,感慨他說:「吳越兩國如果能永遠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

② 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一。

相關詞彙有:

吳下阿蒙:喻原先學識粗淺的人。

③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意思是人沒學問,現在多用於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學識大進,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

相關詞彙有:

吳語。吳牛喘月(喻見到類似事物就膽怯害怕起來)。

④ 姓。

音韻參考

[ 廣 韻 ]:五乎切,上平11模,wú,遇開一平模疑

[ 平水韻 ]:上平七虞

[ 唐 音 ]:*ngo

[ 普通話 ]:wú

[ 吳 語 ]:ng、nguo、ngu、ghu

[ 粵 語]:ng

[ 客家話 ]:ng

[ 閩南語 ]:go

索引參考

[ 故訓彙纂 ]:328|0406.4

[ 康熙字典 ]:頁179第07(點擊查看原圖)

[ 漢語字典 ]:卷1頁0585第03

英語翻譯

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新華字典解釋

【動】

(會意。從口,從矢。矢(zè)『象頭的動作。合起來表示晃着頭大聲說話。本義:大聲說話。喧譁)同本義〖peal〗

不吳不敖,胡考之休。——《詩·周頌·絲衣》。傳:「吳,嘩也。」

【形】

[方言]∶大〖big〗。如:吳魁(大而平的盾);吳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名】

吳國〖Wustate〗。公元222—280年孫權所建的國家。如:吳越(古代的兩個敵對國家。借指仇人);吳歈(吳地的歌聲);吳牛見月(吳地的牛怕熱,看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喘息起來);吳越氣脈(比喻較高的水平和標準);吳頭楚尾(指吳楚之間的地區)

吳承恩

WúChéng』ēn

〖WuChengen〗(約1500—約1582)。明朝文學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家庭貧寒。自幼喜愛野言稗史。博覽群書。他根據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寫成著名長篇小說《西遊記》

吳音

wúyīn

〖dialectofWudistrict〗指吳語,吳方言

醉里吳音相媚好。——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摺疊編輯本段漢語字典解釋 [①][wú]

[《廣韻》五乎切,平模,疑。]

「吳1」的新字形。亦作「呉1」。

(1)大聲說話;喧譁。

(2)大。

(3)古國名。也稱為勾吳、攻吳。姬姓,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據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市)。傳至夫差,於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

(4)古國名。三國時三國之一。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29年稱帝。占有今之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為晉所滅。

(5)古國名。五代時十國之一。公元892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902年受唐封為吳王,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為南唐所代。

(6)地名。泛指我國東南(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參見「吳牛喘月」、「吳歌」。

(7)姓。周太伯封於吳,其後因以為氏。見南宋·鄭樵《通志·氏族四》。

[②][yú]

[《集韻》元俱切,平虞,疑。]

「吳2」的新字形。通「虞1」。

地名用字。參見「吳2坂」、「吳2泉」。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上】【口字部】 吳; 康熙筆畫:7;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為天,有口為吳。【正字通】此借字形為諧語,非吳字本義。【正韻】吳字注亦作吳,非。

(吳)〔古文〕𡗿𡗾【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注】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注】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嘩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從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雲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注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注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於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嘩為聲。故以娛為嘩也。定本娛作吳。

說文解字詳解

【卷十】【夨部】 編號:6585

吳,[五乎切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從夨、口。

古文如此。

相關詞語

·阿吳 ·北吳 ·陳吳 ·楚宮吳苑 ·楚弄吳吹 ·楚水吳山 ·楚柁吳檣 ·楚尾吳頭 ·楚舞吳歌 ·喘月吳牛 ·吹簫吳市 ·東門吳 ·東吳 ·東吳招親, ·楓落吳江 ·富吳體 ·勾吳 ·荊吳

相關成語

·楚水吳山 ·楚尾吳頭 ·楚舞吳歌 ·喘月吳牛 ·抉目吳門 ·蜀錦吳綾 ·宋畫吳冶 ·天低吳楚, ·吳帶當風 ·吳牛喘月 ·吳市吹簫 ·吳市之簫 ·吳頭楚尾 ·吳下阿蒙 ·吳越同舟 ·懸首吳闕[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