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引与排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吸引与排斥是自然界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吸引指一切具有接近、收缩性质的运动形式;排斥指一切具有分离、膨胀性质的运动形式。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就认为宇宙间“有两种原始力量:爱与恨,一种是结合的力量,另一种是分离的力量”(艾修斯《学述》第一卷),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相反的运动源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

基本内容

中国唐代柳宗元( 773-819)说“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非国语》),也把合离、吸吹看作是运动的原始力量。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人们对吸引和排斥有了新的认识。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把太阳系的引力和地球上落体运动的引力联系起来,加深了人们对吸引的认识,但哲学和物理学中却逐渐产生了忽视排斥而偏重吸引的重力论。康德批判了牛顿的吸引观,指出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是同样确实,同样简单,而且也同样基本和普遍”,明确指出物质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矛盾统一,并运用吸引与排斥对立统一的思想,建立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

分子间会排斥和吸引

同时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分子力就是分子间这些带电微粒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分子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的规律比较复杂,一般采用简化的模型处理。常用的模型是假设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球对称性,近似地用下列半经验公式来表示:

式中的λ和μ是大于零的恒量,r为两个分子中心间的距离,s和t都是正数。式中第一项是正的,代表分子间的斥力;第二项是负的,代表分子间的引力。图15-2中的两条虚线分别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而变化的情况,实线表示合力随距离而变化的情况。

当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这一位置称为平衡位置。当r<r0时,引力和斥力虽然都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r>r。时,引力和斥力虽然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个合力(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r的数量级大于10-9米时,已经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同时存在,分子之间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但是这两个力在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认为,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0=10-10m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这一位置称为平衡位置。当r<r0时,引力和斥力虽然都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r>r。时,引力和斥力虽然都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个合力(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r的数量级大于10-9米时,已经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2]

參考來源